鱗蟲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鱗蟲中國古代對動物的一種分類。古代的中國人將動物統稱為「蟲」,並將其依照體表特徵分為五類:毛蟲羽蟲介蟲、鱗蟲和倮蟲[1]。其中的鱗蟲是指體表被鱗片覆蓋的動物,包括魚類爬行類。最早有關鱗蟲的記載見於漢代的《大戴禮記》中。其中認為鱗蟲和介蟲(體表有甲殼覆蓋的動物)都是陰氣所生,「夏食冬蟄」。鱗蟲中最優秀的種類是(「鱗蟲之精者曰龍」[1])。

中國古代書籍劃分自然物種時,也常使用五蟲的稱呼來輔助分類。比如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就有「鱗部」四章。李時珍在文中將鱗蟲分為水、陸兩類[2],並且將「無鱗魚」、蝦、海馬海豚等都包括在鱗蟲類中[3]

五行[編輯]

五行學說中,五蟲與五行相對應。其中鱗蟲屬水[4],主春季[5]

參見[編輯]

參考資料[編輯]

  1. ^ 1.0 1.1 《大戴禮記·曾子天圓》
  2. ^ 李時珍,《本草綱目》鱗之一
  3. ^ 李時珍,《本草綱目》鱗之四
  4. ^ 類經卷二十五·歲有胎孕不育根有神機氣立》:「毛蟲屬木,羽蟲屬火, 倮蟲屬土,介蟲屬金,鱗蟲屬水,六氣五類,各有相生相制」
  5. ^ 禮記·月令》:「孟春之月.日在營室.昏參中.旦尾中.其日甲乙.其帝大皞.其神句芒.其蟲鱗.其音角.律中大蔟.其數八.其味酸.其臭羶.其祀戶.祭先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