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討論:文章相似度檢測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本條目頁依照頁面品質評定標準被評為初級
本條目頁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學術期刊專題 (獲評丙級
本條目頁屬於學術期刊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學術期刊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丙級  根據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丙級
Note icon
根據標記,本條目需要資訊框模板
書籍專題 (獲評初級低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書籍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書籍相關條目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初級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初級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低重要度
電子計算機專題 (獲評丙級低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電子計算機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電子計算機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丙級  根據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丙級
   根據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低重要度
互聯網專題 (獲評丙級低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互聯網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互聯網相關條目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丙級  根據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丙級
   根據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低重要度

有一段需要更多來源的內容, 先放在這裡[編輯]

告知檢測與否對抄襲率的影響[編輯]

一項研究曾經測試了相似性檢測軟件在高等教育環境下的有效性。研究將學生分為兩組,其中一組學生在動筆撰寫論文前會先瞭解到有關抄襲的概念,並被告知他們所寫的論文將會經由內容相似性檢測系統進行檢查;而第二組學生則在未獲得任何資訊的情形下直接開始撰寫論文。研究者原本預期第一組學生的論文抄襲率應該比較低,但結果則是兩組的抄襲率大致相同[1]

參考資料
  1. ^ Youmans, Robert J. Does the adoption of plagiarism-detection software in higher education reduce plagiarism?. 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 November 2011, 36 (7): 749–761. doi:10.1080/03075079.2010.523457. 

Wolfch (留言) 2020年7月29日 (三) 04:35 (UTC)[回覆]

"引用文獻分析"段落中, 有一段不會翻的, 先放在這裡[編輯]

Citation patterns represent subsequences non-exclusively containing citations shared by the documents compared.[1][2] Factors, including the absolute number or relative fraction of shared citations in the pattern, as well as the probability that citations co-occur in a document are also considered to quantify the patterns』 degree of similarity.[1][2][3][4]

參考資料
  1. ^ 1.0 1.1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Gipp10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2. ^ 2.0 2.1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Gipp11a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3.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Gipp11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4.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Gipp09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Wolfch (留言) 2020年8月10日 (一) 23:43 (UTC)[回覆]

翻譯圖片DC有加分哦[編輯]

這一張應該挺好翻的。--Temp3600留言2020年8月11日 (二) 14:16 (UTC)[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