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朝鮮戰爭/存檔1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我們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與錯誤的敵人、打了一場錯誤的戰爭。 ——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 布拉德利 " 這個引語是錯誤的、斷章取義的,建議撤下。

原因何在?(請在留言後加上--~~~以資識別。)--石添小草 06:35 2004年1月25日 (PST)
錯誤的引用──「錯誤的時間、地點、敵人、戰爭」--cobrachen 02:17 2005年7月5日 (UTC)

美國人的心裡裝着天下,但是……

但是偉大的理想不一定就是正確的。任何一個民族都由自己的方式。 而且,「自由」也可能只是表面文章,實際情況,我們無從判斷。

美國人心裡裝着天下,但不一定是"全部的"美國人,心裡裝的"只有"天下. 大家都是人,這是可以理解的.

請關注221.232.42.247的修改!!

匿名用戶221.232.42.247對朝鮮戰爭雙方陣亡人數做了修改,將原來的美國3萬多、中國100萬左右改為美國30多萬、中國70萬左右,這個改動比較大,請了解的人查證後修改定奪。--Mountain(Talk) 16:25 2004年4月30日 (UTC)

根據美國國防部網站公布的數字是36,570死亡[1],這是1989年後最新統計的數字。但是在美國朝鮮戰爭紀念碑上的數字是54000人,實際上是多算了在其他地方陣亡的士兵。[2]但是中國方面的陣亡數字就不很清楚,我看到的來自美國方面的資料都宣稱達到100萬左右,但是在網上查到很多數字稱,中國官方的正式統計為28萬人。[3]。--Formulax 02:50 2004年5月1日 (UTC)
美國國防部的說法缺乏邏輯。50-53年間沒有其他規模戰爭爆發,和平駐軍怎麼可能死亡8000人。

我沒記錯的話,1948年全球美軍加起來也不過60萬人(美國國會的傑作),其中大部份還是駐在美國本土跟歐洲的,駐在日本的還要防範蘇聯的入侵,韓戰期間駐韓美軍好像從來沒有超過10萬人,不曉得40萬美軍怎麼死的??? --Kerry7374 12:09 2004年11月9日 (UTC)

30多萬應該是美軍的傷亡人次,雙方的陣亡人數應該按照雙方的官方數據為准,然後再列出其他不同的説法以玆備註。--Guyudan 10:29 2005年6月25日 (UTC)

美軍僅"36,570死亡"?????

這個數字太令我驚訝了。 希望有對韓戰有研究的人可以進一步的補充,考證。

當時美國完全占有制空權,想想也不奇怪 --puhongyi

按照美國國防部的觀點,更讓你驚奇。1950年-1953年間,美國沒有參戰的軍隊死亡了8000多人。這可比台灣軍隊黑暗多了吧。

從本文處轉來的, 很「不WIKI」

在這次戰爭中,中國志願軍死傷的數目非常驚人,但對於美國來說死亡的人數也同樣的不可接收,在未來的軍事發展中,這種影響深深的改變了中美建軍的方向。 對於中國,在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和死傷後沒有解放朝鮮半島,美軍占領了半個朝鮮在以後的日子中威脅中國,為什麼?是志願軍不誓死戰鬥?是將軍錯誤指揮?都不是!志願軍的精神和將軍們的戰術戰略不應該受到譴責,在朝鮮戰爭中,中國共產黨第一次深刻的體會到了什麼是-軍事實力的差距。為什麼4-5倍兵力的志願軍包圍美軍,只是能圍困但是無法消滅,面對坦克,火箭彈,轟炸機,步槍手榴彈能做什麼?沒有蘇聯提供的裝備會怎樣?在戰士抱着炸藥與敵人坦克同歸餘燼時活下來的戰友在想什麼? 火力!火力!還是火力!無論以後的困難時期還是動亂,在導彈等殺傷火力裝備的發展上沒有停下腳步,這也是中國現在最強的地方。無論是核動力潛艇發射的遠程導彈,還是近千枚的陸地導彈,我們更強調了殺傷力。 美國,在死傷數十萬,在夜晚被志願軍近戰廝殺後,重點發展遠程武器和夜晚作戰方法, 依靠強大的實力,雖然在個方面美國軍事都很強大,但可以看出美軍對遠程武器的偏愛,他們不願在和中國志願軍這樣的對手在進行常規的作戰,最好不在看到對方,在千萬英里之外消滅敵人最好,志願軍鬼怪一樣的戰術,幽靈一樣的部隊和誓死如歸的精神是他們心裡永遠的痛苦的回憶。當你看到美國先進的夜視能力和現在優秀的遠程作戰戰法時,只有經歷朝鮮戰爭的美國人才真正知道,還是遠程武器好。 謝謝 作者:zhangzhen ,

   我所疑惑的问题集中在1953年,战争进入尾声时,中美双方的交战情势以及停战协议签订的具体时间,请熟知历史的网友帮忙,多谢!
   在维基百科中提到“(1953年)此时的美国已经发现自己陷入朝鲜的泥潭而无法自拔,自己被迫在一个陌生的战场打一场前途未卜的战争。因此美国在1月13日提出停战建议,但是轻易取得的胜利使毛泽东相信,中国有能力将美国驱逐出朝鲜半岛……”并要求“趁热打铁,统一朝鲜。”但是“ 很快地,毛泽东就不得不对其决定付出代价。4月,战事再度大逆转,到5月份,联合国军第

二次跨過三八線,中國軍隊損失慘重。7月10日雙方終於同意停火,坐到了談判桌前。 1953年7月27日雙方簽署停火協議,談判的最終結果是在北緯三十八度線建立非軍事區,直到50年後的今天,朝鮮半島依然是分裂的兩個國家: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和大韓民國。」

   然而在一篇名为“朝鲜战争大事记”的文章中,看到如下的叙述:
   一九五三年
   二月\\范弗里特将军退役回国。马克斯韦尔·泰勒将军奉命指挥第8集团军。
   三月二十五日\\中国夺占警戒阵地266高地。五个警戒阵地。
   五月二十九日\\中国人占领三个警戒阵地。
   六月十日\\中国人开始向金城附近的南朝鲜第2军发起进攻。
   六月十六日\\南朝鲜第2军被压回到新的主要抵抗线,大约向南后退了四千码。
   六月十五日至三十日\\中国人向美第1军防区实施进攻,攻占两处警戒阵地。
   七月十三日\\中国发起最后的攻势,以三个师进攻第9军右翼,以一个师进攻南朝鲜第2军左翼。 
   七月十九日\\板门店双方谈判代表在所有问题上达成协议。
   七月二十日\\由美第9军和南朝鲜第2军沿金城江南岸建立起新的防线。
   七月二十七日\\停火协定签字,为时三年的冲突结束。
   从以上的对比中可以看到,当时的中美双方的交战情势在两种解释中是截然相反的,究竟历史是怎么样的?谁能解释一下?另外,维基百科记录“7月10日双方终于同意停火,坐到了谈判桌。 ”,而下面的“大事记”中,则说“七月十三日,中国发起最后攻势……”这明显是矛盾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谁说了假话?

與台灣問題的關係

台灣問題尚未解決與朝鮮戰爭有關恐怕只是某些人的觀點. "美國國務卿艾奇遜在1950年1月所發表的講話中,將朝鮮排除在美國的防禦範圍之外。美國遠東軍隊總司令麥克阿瑟將軍在接受訪問時,也將朝鮮和台灣劃在美國在東亞的防禦範圍之外。" 既然在朝鮮問題上美國人沒有遵守自己的講話,就沒有任何理由相信他們會在台灣問題上遵守,畢竟美國人的海軍有更大的相對優勢.--一行白鷺 11:25 2005年1月26日 (UTC)

美軍援助韓國不是設置美軍防禦範圍的問題 而是聯合國軍抵抗侵略的問題。本身並沒有食言05:05 2007年1月25日 (UTC)
如果不是發生朝鮮戰爭的話,中共將會以解決台灣問題優先考慮--Icemanpro 13:01 2005年1月28日 (UTC)
只要美國決心介入,台灣問題能否解決與中共是否優先考慮並無必然聯繫。--一行白鷺 13:27 2005年1月30日 (UTC)
但是關鍵是在朝鮮戰爭之前,美國其實已經準備放棄蔣介石政權,認為中共最終將順利占領台灣,所以他們不準備介入,免得跟未來的中國政府關係搞得太僵。但是朝鮮戰爭一爆發,美國的政策出現360度轉彎,美國認為共產主義要在東亞擴張,所以決心保衛所有還未被共產主義占領的地區,包括原本已經要放棄的台灣。所以可以說,正是由於金日成的貿然行動打亂了中共原先的計劃——先解放台灣,再處理朝鮮問題。--Formulax 06:38 2005年2月5日 (UTC)

下面是時代雜誌1950年1月的報道,我想參謀長聯合會議被麥克阿瑟權威一些吧。 Two Decisions

Jan. 2, 1950

In Washington, the Administration made two historic year-end decisions. The first, by the military, was a complete about-face: the Joint Chiefs of Staff decided to help defend Formosa against the Chinese Communists.

The second decision was made by Harry Truman himself. He ordered all the top Government agencies involved to have a firm Asiatic policy ready for him by this week.

At last, and belatedly, it looked as if some of the imagination and effort that had helped to contain Communism in Europe might be put to containing Communism in Asia.

影響部份

怎麼獨漏韓國?苦主沒有發言權啊

多引些布拉德利的話

最好能全文引用.誰能找到布先生文章全文?Sbl 03:00 2005年2月8日 (UTC)

資料來源應該力求準確

不要只用一句"XX國戰史說xxx"就隨便交代過去,應該說清楚是那本戰史、什麼時候出版、什麼地方出版、在第幾頁提到這些資料、作者是誰、根據什麼等,這樣大家都可以來檢查。現在這樣隨便呼攏過去實在是死無對證。

所謂"白寅樺准將"查無此人

以下是條目中的原文: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觀點是:1950年6月25日凌晨1時許,南朝鮮陸軍第一師(師長白寅樺「Paik In Yup」准將)部署在翁津半島的第17團部隊發動了閃電進攻,占領了三八線以北5英里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黃海道首府海州市。在該文中稱,6月26日美聯社、合眾社、以及當日《泰晤士報》、《曼切斯特衛報》、《每日電訊報》、《每日先驅報》、 《芝加哥論壇報》均報道了對海州城的占領。朝鮮人民軍發起了反擊,於6月25日上午九時許攻占了由南朝鮮陸軍第一師另外一個團防守的三八線以南的開城市。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所稱的「祖國解放戰爭」這樣一場爭取國家統一的內戰由此爆發。

事實上,Paik In Yup為「白仁燁」,海州方面作戰的是韓十七團,團長白仁燁上校,不是白寅樺,也不是准將。韓國第一師師長是白善燁。我已通過在美國的朋友獲得了文中所說的1950年6月26日的《紐約時報》和《芝加哥論壇報》,其中並無攻占海州的報道。

事實上,該文來自中文網絡作者"土廟山客"在1997年12月27日提交的文章誰先打過三八線。經過2001年至2005年中國大陸網站的多次轉載,作者已經變成了「美國」的「格倫·D·佩奇教授」。

以下為全文:


誰先打過三八線?(全)

作 者:土廟山客 (湖 南 的 草) [25:10764], 12/27/97: 朝鮮半島局勢決定了亞洲是否穩定。北朝鮮剛剛同意坐到四方談判 的會議桌,南韓出現了金融危機,使朝鮮半島的和平又出現了陰影

1950年6月25日,三八線上爆發了戰爭,是誰先打過了此線?真的 是北朝鮮嗎?

(1)三八線的由來及戰前緊張狀況 1945年8月,當節節取勝的蘇聯軍隊席捲朝鮮半島時,蘇聯突然同意 了美國的一項建議:蘇軍接受三八線以北的日軍投降,而美軍則接受 三八線以南的日軍的投降。這樣,就確定了以三八線為界將朝鮮分為 兩個占領區的狀況,一直至今。

1947年9月,美國不顧蘇聯的反對將朝鮮問題提交聯合國大會, 1948年5月,南韓進行了選舉,由李承晚任總統的大韓民國於1948年8月 在三八線以南成立。同年9月,北朝鮮建國。

「奇怪的是,好戰的談論幾乎總是出自南朝鮮的領導人。」 (《紐約時報》1950年6月26日)。1950年5月,南朝鮮進行了新的 一輪大選。「李承晚博士的黨只保住了210個席位中的22席」。 1950年6月7日,北朝鮮領導人向南北朝鮮人民發出呼籲,要求在 8月5日至8日在全朝鮮舉行大選的基礎上實現國家的和平統一,並且號召 為此目的於6月15日至17日在海州(北朝鮮的邊界城市)或開城(南朝鮮 的邊界城市)召開協商會議。北朝鮮的這些建議反而在南朝鮮內部造成了 緊張氣氛,而邊界地區則更為敏感。6月11日北朝鮮三名代表越過三八線, 打算向南朝鮮各政黨領導人遞交和平統一國家的呼籲書,被南朝鮮被捕, 加劇了緊張局勢。

(2)有關戰爭爆發的報道 1950年6月25日,爆發了朝鮮戰爭。現在看一下發表在6月26日的 《泰晤士報》、《曼切斯特衛報》、《每日電訊報》、《每日先驅報》、 《芝加哥論壇報》等等有關戰爭的報道: 〖1〗《曼切斯特衛報》:「美國官員證實南朝鮮軍隊已經占領了位於北朝鮮 境內5英里處靠近西海岸的海州。」 〖2〗《每日先驅報》:美國軍事觀察員說,南朝鮮軍隊在西海岸附近進行了一 次成功的救援反攻,進入北朝鮮領土5英里,奪取了海州城。 〖3〗《新聞記事報》:「南朝鮮政府聲稱在邊界的某個地點進行了反攻 並占領了位於北朝鮮境內5英里處的工業城市海州。」 〖4〗《每日快報》(漢城,6月26日上午):「由美國訓練的南朝鮮 軍隊於昨夜反攻,奪取了北朝鮮內5英里的一座城市。」 〖5〗《紐約先驅論壇報》(合眾社漢城6月26日):「精選的南朝鮮部隊 越過作為邊界的三八線,占領了正好位於該線以北的工業城市海州。 韓國軍隊繳獲了大批裝備,包括10輛卡車和大約100挺機槍。」 〖6〗《紐約時報》(漢城,6月26日電):「據南朝鮮國家新聞局稱, 南朝鮮軍隊今晨向北推進,占領了位於邊界以北一英里處的黃海道 首府海州,繳獲10門高射炮和10輛卡車。」 〖7〗《芝加哥論壇報》(美聯社漢城6月26日電):此報於頭版刊登了 一則報道:在三八線以北5英里處的一座城市被南朝鮮軍隊占領。

1950年6月25日1時35分平壤廣播的一則消息則稱:南朝鮮拒絕了北朝鮮 和平統一的每一項建議,派遣一支部隊越過海州地段的三八線。

【海州,北朝鮮第7大人口中心,離平壤65英里。是公路、鐵路北上 必經之路。是平壤的南大門。是重要港口城市與工業、商業城市。具有 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

奇怪的是,兩本關於朝鮮戰爭的美國官方出版物:羅依。E。阿普爾曼 (ROY E。APPLEMAN)的 《南至洛東江,北到鴨綠江》(1961年)和羅伯特。K。索耶 (MAJOR ROBERT SAWYER)的 《軍事顧問在韓國,和平與戰爭時期的駐韓國軍事顧問團》(1962年)都 沒有提及南朝鮮軍隊於6月25日占領海州的事。

但是,英國廣播公司監聽部出版的1950年7月4日《世界廣播摘要》第5 部分《遠東新聞》披露了下述重要新聞: 「6月26日上午8時的局勢公報說,瓮津地區的南朝鮮軍隊進入了海州。」

這則新聞是美國外國廣播新聞處監聽的,因此可以北看作是美國的 官方新聞。格倫。D。佩奇教授在他的 《朝鮮決議(1950年6月24日至30日)》中寫道:「美國軍事顧問證實 白寅樺(Paik In Yup)准將手下的大韓民國第一師的部隊占領了黃海道首府海州」

而阿普爾曼說,白寅樺指揮的大韓民國首都步兵師第17團部署在翁津 半島。他在書中些道:「北朝鮮於凌晨4時開始用重炮和迫擊炮以及 小型武器的火力,向西海岸翁津半島發動攻擊。。。。半小時後,從 三八線那面發起了沒有炮火支持的地面進攻。白寅樺指揮的大韓民國 第17團的一個營的陣地受到了襲擊。 白天還沒有過去,早先制定的撤退大韓民國第17團的計劃便付諸實施了。 兩艘從仁川駛出的運輸登陸艇開到了早就停泊在附近的登陸艦那裡,一起 在6月26日,星期一,將白寅樺和該營的大部分(總共1,750人)全部 撤走。「(P。22)從該書,我們發現白寅樺指揮的大韓民國第一師 於1950年6月分別部署在以下地區:(1)開城以北;(2)開城以西 大約20英里處的延安;(3)開城以東15英里,位於臨津江以北的 高浪浦;和(4)漢城以北數英里處的水色(司令部)。

《紐約先驅論壇報》1950年6月27日:「即使一支比較原始的軍隊 也需集結,所以準備這次入侵必定會涉及到許多人。那麼,怎麼會 發生這樣的事:我們的南朝鮮朋友竟然在北朝鮮沒有一個在入侵 之前向他們,因而也是向我們,發出警報的人。」

1950年6月在東京作為麥克阿瑟將軍的客人呆在司令部的約翰。岡瑟 (JOHN GUNTHER), 曾於6月25日聽到麥克阿瑟參謀部的一位要員說,「好戲剛剛開始。 南朝鮮進攻了北朝鮮。」(約翰。岡瑟《麥克阿瑟之迷》,150頁)。

(4)麥克阿瑟自相矛盾的兩種說法 1950年7月8日麥克阿瑟將軍被杜魯門總統任命為聯合司令部司令, 這個指揮部是根據安理會7月7日的決議成立的。7月14日,他通過 美國政府向安理會遞交了一份關於1950年6月25日以來朝鮮軍事形勢 的報告,報告說:「1950年6月25日,星期日,朝鮮時間凌晨4時,北 朝鮮軍隊向南朝鮮發動了純粹的無端入侵。 。。。。韓國軍隊在整個三八線都 部署在縱深地帶,在任何地點均無兵力集結;。。。」

而麥克阿瑟將軍1951年5月5日在參議院聯合委員會的聽證會上,則強調 「南朝鮮人的後勤力量部署差的出奇,他們將供應和裝備碓存在靠近 三八線的地方。他們在縱深地帶沒有建立任何基地。」 (《遠東的軍事形勢》,第一部分,231頁)。

很顯然,麥克阿瑟的第二個聲明實際上否定了他1950年7月14日就朝鮮 戰爭開始以來的軍事形勢向安理會提出的第一個聲明。

由於他在出席聽證會時,已被免去了統帥職務,沒有什麼既得利益 要他去隱瞞任何事實。因此,第二個聲明的可信度要大於前一個。

原麥克阿瑟的情報部主任威洛比將軍(GENERAL WILLOUGHBY) 和約翰。錢伯林(JOHN CHAMBERLIN)在他們的 《麥克阿瑟》(1941年至1951年)一書中說1950年6月 「(李)承晚軍隊的相當大一部分已進入三八線沿線陣地。」(334頁)。

關於北朝鮮進攻南朝鮮的最初指控,是由美國政府傳給聯合國秘書長 的,美國政府在早些時候收到了駐漢城美國大使穆西奧(MUCCIO) 的一份海底電報。英國代表6月25日在安理會會議上的發言,說明他 不能十分肯定朝鮮戰爭是如何開始的:「在進一步討論前,在我看來, 似乎頭等重要的是儘快得到我們所能取得的儘可能充分的事實說明。」 1950年6月26日《紐約先驅報》報道了英國的立場:「'在目前',外交部 說,'我們照美國的立場行事'。」

聯合國現場觀察員的報告(《聯合國文件》,S/1518)被認為是 有關朝鮮戰爭起源的基本文件。當時的聯合國安理會主席B。N。勞 爵士(SIR B。N。RAU)於1950年6月30日發表評論說:「我認為 這個報告很重要,因為它正與我可以稱之為安理會就此事所採取的 行動的基礎有關。」聯合國朝鮮委員會在他們於1950年9月4日向安理會 提出的年度報告(《聯合國文件》,A/1350)中稱,聯合國現場 觀察員的報告是「在1950年6月24日即北方入侵前完成的。」可是該 委員會本身在1950年6月26日前卻沒有看到此報告,而且在1950年6月26日 即在安理會1950年6月25日通過遣責北朝鮮發動武裝進攻之後,也 只能將該報告作一「簡要說明」。這個報告於1950年6月29日提交 聯合國朝鮮委員會作進一步審議。這個有關朝鮮戰爭起源的所謂基本 文件在沒有充分的和令人信服的理由的情況下被不適當地延誤了, 直到1950年6月29日才送到聯合國秘書處。不僅起草這個文件的 時間是可疑的,而且其內容在重大問題上與麥克阿瑟將軍於 1951年5月5日在美國參議院聯合委員會上發表的證詞也是矛盾的。 事實上,聯合國觀察員在6月23日已離開三八線回去了。

(5)戰爭爆發的時間 由於世界各地在1950年6月25至26日的報道基本上是即時、記事 報道,因此可信度要高於以後當事者的回憶錄等等。總結、研究 一下各西方報刊有關朝鮮爆發戰爭的報道,會發現這樣一些事實: 〖1〗北朝鮮軍隊於1950年6月25日(星期日)凌晨4時許發動進攻。位於 三八線以南的翁津地區的開城於朝鮮時間上午9時到9時半落入北朝鮮軍隊手中。 北朝鮮軍隊全線壓過三八線,南朝鮮軍隊敗退。 〖2〗至少從1950年6月25日上午9時起(根據6月25日上午9時從漢城廣播的 美國官方公報中關於翁津地區的南朝鮮軍隊進入三八線以北5英里處的 海州的消息)到6月26日某個時間止,三八線以北5英里處,北朝鮮的 戰略重鎮海州由南朝鮮軍隊(白寅樺指揮的大韓民國第一師,駐紮在三八 線以南開城一帶的軍隊)所占領。

如果是真如南朝鮮6月25、26日廣播所稱,是「反攻」到海州,那麼,就出現 這樣的問題:(1)是如何在全面敗退的過程中,集結起如此強大的部隊 來反攻?【阿爾普爾在他的《南至洛東江,北到鴨綠江》(1961年)22頁 中寫道:「在開城和延安的韓國第12團(第一步兵師)的大部分軍隊 都被打死或俘虜了。該團只有兩個連得以逃脫,於第二天 向師部報到。」】(2)如何在不與節節取勝的北朝鮮軍隊交鋒,在戰場上敗退的 同一支部隊,在不晚於北朝鮮拿下三八線南部開城的同時,「反攻」 下海州?而海州此時離前線(開城)近10英里之遠。

因此,只有一種可能:在1950年6月25日凌晨4時以前,(即北朝鮮進攻南朝鮮以前) 白寅樺指揮的 大韓民國第一師,駐紮在三八線以南開城一帶的軍隊越過三八線對北朝鮮 發動了閃電式攻擊。並在9時以前(或更早),攻下了三八線以北5英里處的要地-- 海州城,一直占領該城呆到26日的某個時間。這也說明平壤1950年6月25日凌晨1時 35分在廣播中聲稱南朝鮮軍隊向海州進攻有一定的可信度。

包括英國在職將軍馬丁中將(GENERAL H。G。MARTIN)在內的切塞姆 大廈研究組(即英國非官方的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因其辦公地點在 切塞姆大廈【CHATHAM HOUSE】而得名)於1950年8月的研究報告中 指出:「到現在仍然找不到為駁斥共產黨的指責--北朝鮮人是在 反對侵略,保衛自己--所必需的材料。」(《冷戰中的防禦問題》,110頁)。

(6)大國操縱下的聯合國 1950年6月25日的安理會會議上,安理會主席B。N。勞邀請大韓民國政府 的代表坐到理事會桌旁,應美國代表的要求提出一份聲明。可是安理會 沒有向北朝鮮提供這種機會。

對於蘇聯在的聯合國的態度,幾十年來西方的說法是:在朝鮮問題上, 蘇聯投了棄權票(從而間接表明蘇聯暗中支持北朝鮮先發動進攻而理虧)。 事實上,在1950年一月份,由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代表權問題 未能與美、英等國達成妥協,蘇聯代表從1950年1月13日至1950年7月31日 抵制安理會的一切會議。這樣,由於蘇聯代表的缺席,提供了擺脫蘇聯 否決的機會。而英美將蘇聯代表就中國代表權問題而「缺席」解釋為蘇聯 的棄權。但是,對這一種解釋一直存在爭論(參見LEO GROSS在1951年 2月號《耶魯法學雜誌》上的文章)。

附記:中國對朝鮮戰爭的態度 HARRISON SALISBURY在他的《行將發生的俄中戰爭》(1969年)中 寫到:「北朝鮮實際上是莫斯科的附屬國。建立時是這樣, 現在仍一如既往。共產黨中國直到1949年10月才正式成立。在1950年8月 ---戰爭爆發後兩個月---以前它甚至沒有向北朝鮮派出大使。」 (96頁)。 C。P。FITZGERALD在《中國的革命》(1952年)中寫道:「中國 共產黨人與北朝鮮沒有多大關係。那個衛星國是在日本投降時由俄國人 創建的。。。。北京的宣傳部門對這次入侵沒有思想準備,將近24 小時沒有得到指示。中國共產黨的報刊在朝鮮戰爭開始24小時中陷入 混亂是個耐人尋味和富有啟發性的事實。」(220頁)。


對該文章的質疑見愛國賊和日本右翼(之二) -- 朝鮮戰爭

-- Magnae Virtutis ex Vicipaedia 08:13 2005年10月10日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