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本條目頁依照頁面品質評定標準被評為初級
本條目頁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生物專題 (獲評初級低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生物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生物領域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初級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初級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低重要度
植物專題 (獲評初級低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植物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植物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初級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初級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低重要度
農業專題 (獲評初級高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農業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農業相關條目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初級  根據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初級
   根據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高重要度
飲食專題 (獲評初級高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飲食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飲食領域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初級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初級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高重要度

從條目移出[編輯]

==名稱辯誤==
===黍與糜===
該作物在中國的正式名稱是「{{ruby|黍|ㄕㄨˇ}}子」還是「{{ruby|糜|ㄇㄟˊ}}子」?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13355—92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13356-92黍米》,看來「黍子」是正式名稱。但是,權威的農學專著《糜子》(柴岩主編,中國農業出版社1999年2月第一版),「糜子」是正式名稱。需要進一步資料判定。

陝西省的該作物品種命名,「榆黍某號」系列是糯性的,「榆糜某號」系列是粳性的,(「榆」是指榆林黍糜主產區),
各種辭典工具書中的傳統說法:「糜,音méi,不黏的黍,亦稱『穄』」。此外,《說文解字》:「穄,糜也。似黍而不黏者。」

現代使用習慣對黍、糜不做嚴格區分,經常是互相替換使用。

===稷是黍還是粟===
在[[北魏]]之前,黍在中國早期歷史中是極其重要的糧食作物。因此黍在先秦歷史文獻中有很多別名或細分的名稱,如穄,𪎭,秬,秠等。在北魏以前,稷為粟,並無分歧。而在南朝宋到唐朝時,有人提出稷為黍的說法。古代偉大的農學家[[賈思勰]](《齊民要術》作者)、[[徐光啟]](《農政全書》作者)都認為稷就是粟;而古代的本草家如《唐本草》、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以及近現代的植物學著作認為稷就是黍,或稱稷是不黏的黍。

現在的研究<ref>{{Cite web |url=http://www.agri-history.net/scholars/yxl/yxl32.htm |title=游修齡,《論黍和稷》,出處:農史研究文集,中國農業出版社,1999年。 |access-date=2011-02-28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10825003802/http://www.agri-history.net/scholars/yxl/yxl32.htm |archive-date=2011-08-25 |dead-url=yes }}</ref>表明,「稷」是粟而不是黍。其主要觀點是:
*考古發掘及古文獻記載表明,先秦時期主要糧食品種為粟(穀子);
*甲骨文黍、稷字形不同;
*中國古代的「[[五穀]]」概念(一作「稻、黍、稷、麥、菽」,一作「麻、黍、稷、麥、菽」),如果把稷理解為不黏的黍,則把當時最重要的糧食作物粟(小米)排除在外了,明顯不合理,因此五穀肯定是包括了黍米(黃米)、稷米(小米)、麥(小麥)、大豆這四種糧食。
*唐以前未見以稷為穄,唐以後誤以稷為穄觸目皆是。
*從植物學上講,一種野生植物在馴化栽培的過程中會產生野生型的該作物的'''伴生雜草'''。這種伴生雜草被認為是栽培種與野生祖先種的「[[基因滲入|漸滲雜交]]」(introgression)的產物,與馴化栽培種相似,特別是在幼苗期極難分辨,給農民鏟地除草帶來大麻煩。古籍記載,粟(稷)和黍(穄)各有其伴生雜草,粟的伴生雜草是莠(亦作稗);黍的伴生雜草是稂(亦作「蓈」、「𪐄」)。據《國語·魯語上》:「子服之妾衣不過七升之布,馬餼不過稂莠。」[[三國]][[吳]]的[[韋昭]]註:「莠草似稷而無實」。顯然莠草似稷,莠草是粟的伴生雜草,結論為稷就是粟。

以上章節很明顯是原創研究,故從條目移出到此作為參考--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23年8月30日 (三) 09:30 (UTC)[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