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周子儀/沙盒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沙俄和蘇聯時期割占中國領土是指沙俄俄羅斯沙皇國俄羅斯帝國)和蘇聯時期通過一系列條約、軍事或者外交手段割占大清帝國中華民國的領土。

俄羅斯帝國與大清帝國兩國本不接壤,17世紀,沙俄東越烏拉爾,征服西伯利亞後,兩國成為鄰國。自彼得一世開始,沙俄將擴張範圍指向蒙古地區黑龍江流域和中國西北地區[1]大清帝國通過簽訂《尼布楚條約》、《布連斯奇界約》和《恰克圖界約》,暫時遏制了沙俄的擴張勢頭。第一次鴉片戰爭後,大清帝國國力逐漸走向衰落,沙俄通過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割占了中國外東北外西北約154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中華民國時期,在蘇聯的支持下,外蒙古獨立唐努烏梁海則被蘇聯兼併。

現時,中華人民共和國通過和蘇聯以及蘇聯解體後形成的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國簽訂邊界條約,完全解決了邊界問題;[2]而中華民國則因為在現實上無法統治中國大陸,為尊重國際社會的共識,也放棄了對部分爭議領土的追索。[3]

列表[編輯]

涉及領土 面積(平方公里) 地圖 年代 涉及條約 備註
貝加爾湖以東尼布楚一帶[1] 1643年至1689年9月7日[1] 尼布楚條約 烏第河流域被劃為待議區域。[1]
貝加爾湖東南和唐努烏梁海以北的葉尼塞河上游地區[1] 17世紀末至1727年11月7日[1] 布連斯奇界約
恰克圖界約
阿巴哈依圖界約
色楞格界約
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的外東北[4] 約60萬[4] 1850年至1858年5月28日[4] 璦琿條約 清朝黑龍江將軍奕山與沙俄東西伯利亞總督穆拉維約夫簽訂《璦琿條約》,當時未獲清政府同意,但在《中俄北京條約》中得到確認。[4]
《璦琿條約》規定烏蘇里江以東劃為中俄共管,清朝僅保留江東六十四屯地區居民的永久居留權和管轄權。[5]
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的外東北[4] 約40萬[4] 1858年6月3日至1860年11月14日[4] 《中俄北京條約》 確認了《璦琿條約》的割地,將烏蘇里江以東的共管地劃歸俄方。[4]
興凱湖大部分和西南岸土地,圖們江出海口[4] 1861年6月28日[4] 勘分東界約記 1886年7月4日,吳大澂巴拉諾夫簽訂《琿春東界約》,中方爭得圖們江出海權。[4]
北起阿穆哈山脈,南達帕米爾,西自巴爾喀什湖塔拉斯河,東迫伊犁塔城的外西北地區[6] 約44萬[6] 1860年至1870年[6] 《中俄北京條約》
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及三個子約(《科布多界約》、《烏里雅蘇台界約》和《塔爾巴哈台界約》)
霍爾果斯河以西和齋桑泊以東的外西北[6] 約7萬[6] 1870年至1884年[6] 伊犁條約》及五個子約(《伊犁界約》、《喀什噶爾界約》、《科塔界約》、《塔爾巴哈台西南界約》和《續勘喀什噶爾界約》) 1871年,沙俄趁阿古柏侵占新疆時派兵占領伊犁。
1877年,左宗棠平定新疆
1879年10月2日,崇厚與沙俄簽訂《里瓦吉亞條約》,因喪權辱國,清廷另派曾紀澤簽訂《伊犁條約》,中方收回伊犁和特克斯地區2萬多平方公里的領土。[6]
薩雷闊勒嶺以西的帕米爾地區[7] 約2萬[7] 1884年至1895年[7] 《續勘喀什噶爾界約》 1892年,沙俄武力侵占薩雷闊勒嶺以西的帕米爾地區。
1895年3月11日,沙俄與大英帝國簽訂協定,瓜分了帕米爾。[7]
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塔吉克斯坦劃界結束後,中方收回約1000平方公里的爭議領土。[8]
在華俄租界漢口俄租界天津俄租界 漢口:0.276
天津:3.65[9][註 1]
1896年、1900年至1901年[9] 俄國漢口租界條款
天津俄國租界條款
根據1924年5月31日北洋政府和蘇聯簽訂的《中蘇解決懸案大綱協定》,中方收回兩處租界。[9]
關東州(包括大連旅順金州及附屬島嶼)[10] 3200[11] 1897年至1898年[10] 旅大租地條約
續訂旅大租地條約
日俄戰爭沙俄戰敗後,根據1905年9月5日的《朴次茅斯和約》,沙俄將關東州讓與日本[10]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蘇聯重新接管關東州。直到1955年,赫魯曉夫將關東州的主權移交給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東鐵路附屬地 180 1896年6月3日[10]至1952年12月31日[12] 中俄密約
《旅大租地條約》
東省鐵路公司合同
東省鐵路公司章程
1897年,中東鐵路開始修築。根據1898年的《旅大租地條約》,沙俄獲得中東鐵路南滿支線的特權,至1903年全線通車。[10][12]
日俄戰爭沙俄戰敗後,根據1905年9月5日的《朴次茅斯和約》,沙俄將長春寬城子至旅順的中東鐵路支線和鐵路附屬財產讓與日本。[10]
十月革命後,蘇俄雖然在第一次對華宣言中宣布放棄中東鐵路的一切特權,但在後續的第二次、第三次對華宣言中拒絕執行。
根據1924年5月31日北洋政府和蘇聯簽訂的《中蘇解決懸案大綱協定》,協定規定中國擁有中東鐵路主權,蘇聯同意中國以資本贖回形式收回鐵路,但在交接手續未辦妥之前,鐵路由兩國共管。
1929年,張學良下令強行收回中東鐵路,中東鐵路事件爆發,釀成軍事衝突。同年12月,張學良戰敗,與蘇方簽訂《遼俄和平草約》和《伯力協定》,雙方停戰。
1935年3月23日,蘇聯違反協議,私自將中東鐵路售予滿洲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根據1945年8月14日簽訂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附件一《關於中國長春鐵路之協定》,規定將中東鐵路和南滿鐵路合併為長春鐵路,由中蘇雙方成立機構共管,三十年期限後由中華民國收回主權。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根據1950年2月14日中蘇雙方簽訂的《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附件《關於中國長春鐵路、旅順口及大連協定》,蘇方同意不遲於1952年將長春鐵路全部財產移交給中國政府。
1952年8月,中蘇雙方發表《中蘇關於中國長春鐵路移交給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公告》。同年12月31日,中國收回了長春鐵路的全部主權。[12]
江東六十四屯 約2800[註 2] 1900年7月17日至21日[17] 俄羅斯帝國以義和團破壞東清鐵路為藉口,對海蘭泡和清朝管轄下的江東六十四屯兩地中國居民進行大屠殺,釀成庚子俄難。清朝失去江東六十四屯居民的永久居留權和管轄權。[17]
額爾古納河右岸州渚[18] 約1400[19] 1911年12月20日[19] 滿洲里界約 《滿州里界約》是清朝官員與外國簽訂的最後一個有損領土主權的邊界條約。[18]
根據2004年10月14日簽署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關於中俄國界東段的補充協定》,中方收回阿巴該圖洲渚34.55平方公里的領土。[20]
外蒙古 155萬[21] 1911年至1946年 雅爾塔協定
中蘇友好同盟條約
在沙俄的策動下,1911年10月18日,外蒙古宣布獨立。
1915年6月7日,《中俄蒙協約》簽訂,中方承認外蒙古自治。
1919年11月22日,徐樹錚收復外蒙古,外蒙古宣布取消自治。
1921年2月,在白俄恩琴的協助下,外蒙古再次獨立。在蘇俄的幫助下,蒙古人民軍和蘇俄紅軍消滅了駐紮於外蒙古的白軍。同年7月11日,外蒙古再次宣布獨立,實行君主立憲制
1924年6月13日,喬巴山宣布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國
1945年2月11日簽訂的《雅爾塔協定》,決定維持外蒙古獨立的現狀。
根據1945年8月14日簽訂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中華民國同意在外蒙古舉行公投,決定外蒙古是否獨立。
1945年10月10日至22日,外蒙古在蘇聯的干預下舉行公投,喬巴山帶頭投贊成票,所有選民都必須在選票上簽名,最終該公投獲全票通過。
1946年1月5日,中華民國政府公告表示接受公投結果,承認外蒙古獨立。[22]
唐努烏梁海 約17.1萬[2] 1911年至1944年[23] 自1911年起,沙俄開始在唐努烏梁海地區開始殖民活動。
1919年,北洋政府短暫收復唐努烏梁海。
1921年,蘇俄紅軍消滅了駐紮於外蒙古的白軍,在唐努烏梁海建立蘇維埃政權。
1921年8月,唐努烏梁海宣布獨立。
1944年10月,圖瓦人民共和國宣布加入俄羅斯聯邦[23]
撫遠三角洲黑瞎子島銀龍島 350[24] 1929年12月[24] 1929年,中東鐵路事件爆發,張學良對蘇聯宣戰。同年12月,張學良戰敗,與蘇方簽訂《遼俄和平草約》和《伯力協定》,雙方停戰。其間,蘇聯占領了黑瞎子島。
根據2004年10月14日簽署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關於中俄國界東段的補充協定》,中方收回半個黑瞎子島和銀龍島共174平方公里的領土。[24]
鐵列克提爭議地區 1969年8月13日[25] 1969年8月13日,中蘇兩國爆發鐵列克提事件,蘇方在衝突後控制爭議地區。[25]
根據1994年4月26日簽署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哈薩克斯坦共和國關於中哈國界的協定》,中方收回鐵列克提爭議地區。[2]

注釋[編輯]

  1. ^ 另有5334畝、5971畝、[9]5974.8畝[10]等多種說法。[9]
  2. ^ 《黑龍江志稿》記載為長180里,寬90里;[13]《清史稿》記載為南北140里,東西50里至70里;[14]《北徼紀游》記載為方200里,[15]本文依據《璦琿縣誌·卷八》的記載:南北約140里,東西約80里。[16]

參考資料[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1.5 中國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沙俄侵华史·第一卷》. 北京市: 人民出版社. 1976年10月: 第83頁、第183頁、第187頁、第208頁、第214頁、第251頁、第253頁. 
  2. ^ 2.0 2.1 2.2 何羽. 《中哈、中吉、中塔边界问题圆满解决的历史过程及其启示》. 福州市福建省中共黨史學會: 《黨史研究與教學》2012年第一期. 2012年. 
  3. ^

    關於台端所詢唐努烏梁海歸屬乙節,查唐努烏梁海係泛指介於薩彥嶺至唐努山之間狹長地帶,面積約17萬平方公里,原屬外蒙古一部份。另查蒙古於1961年10月27日加入聯合國,係一主權國家,與世界140餘國維持外交關係,其中包括中國大陸,我國作為國際社會之一員,自應尊重國際社會的共識。行政院於民國91年元旦修正通過「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施行細則」第3條及第56條修正條文,不再視蒙古為大陸地區,以利我與蒙古正常交往。我國於2002年在蒙古設立代表處,秉持理性及務實的態度,加強雙方實質關係,不涉及固有疆域之爭議,蒙古於2003年在台北設立代表處,推動台蒙雙邊交流,建立互惠互利合作關係。

    蘇聯於1921年在唐努烏梁海設立「圖瓦人民共和國」,惟未獲中華民國政府承認。1944年「圖瓦人民共和國」加入蘇聯,改名為「圖瓦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1945年中華民國與蘇聯簽署「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維持外蒙古現狀。中華民國駐蘇聯大使傅秉常於1948年5月照會蘇聯外交部聲明唐努烏梁海係中華民國領土。1949年中華民國宣布廢止「中蘇友好同盟條約」。蘇聯於1991年瓦解後,圖瓦共和國成為俄羅斯聯邦境內83個「聯邦主體(federal subject,類似州或省)」之一。 我作為國際社會的一份子,務實考量國際局勢與實際需求,為拓展與俄羅斯的實質關係,我於民國82年7月在俄國首府莫斯科設立代表處,俄羅斯也於民國85年12月在台北設立代表處,雙邊年度貿易金額已突破40億美元,今後亦將在現有基礎上繼續努力,推動雙邊關係。

    以上各節,敬請參考

                                       —— 順頌 時綏  外交部亞西及非洲司

  4.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中國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沙俄侵华史·第二卷》. 北京市: 人民出版社. 1976年10月: 第81頁、第133頁、第137頁、第166頁、第215頁、第223頁、第224頁、第227頁至第228頁. 
  5. ^ 王鐵崖. 《中外旧约章汇编》. 上海市: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1957年: 第85頁至第86頁. 
  6. ^ 6.0 6.1 6.2 6.3 6.4 6.5 6.6 中國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沙俄侵华史·第三卷》. 北京市: 人民出版社. 1976年10月: 第2頁至第4頁、第258頁、第282頁、第334頁. 
  7. ^ 7.0 7.1 7.2 7.3 李強; 紀宗安. 《十九世纪中后期清政府对帕米尔的政策》. 烏魯木齊市: 《西域研究》2004年第三期. 2004年. 
  8. ^ 新疆日報. 中塔边界勘定结束 我国新增上千平方公里领土. 鳳凰網. 2008年10月5日 (中文(簡體)). 
  9. ^ 9.0 9.1 9.2 9.3 9.4 陳明遠. 《百年租界的数目、面积和起讫日期》. 北京市中國科學院: 《社會科學論壇》2013年第六期. 2013年. 
  10.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中國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沙俄侵华史·第四卷·上》. 北京市: 人民出版社. 1976年10月: 第42頁、第54頁第61頁、第80頁、第84頁至第85頁、第135頁至第137頁、第329頁. 
  11. ^ 大連市史志辦公室. 《大连市志·民俗志》. 北京市: 方志出版社. 2004年: 第332頁. ISBN 9787801923950. 
  12. ^ 12.0 12.1 12.2 孫國軍. 《论中苏外交中的中东铁路问题》. 赤峰市: 赤峰學院學報2007年第六期(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7年. 
  13. ^ 萬福麟; 張伯英. 《黑龙江志稿》. 哈爾濱市道里地段街179號: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1992年5月: 第59頁. ISBN 7207022425. 
  14. ^ 《清史稿·卷五十七·志三十二·地理四 黑龍江》:江東六十四屯在焉。精奇里江以南,黑龍江以北,東以光緒九年封堆為界,有伯勒格爾沁河、博爾和里鄂模,南北一百四十里,東西五十里至七十里。
  15. ^ 宋小濂; 黃紀蓮. 《北徼纪游》. 哈爾濱市: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1984年: 第7頁至第8頁. 
  16. ^ 孫蓉圖; 徐希廉. 《瑷珲县志》. 台北市: 成文出版社. 1974年: 第288頁. 
  17. ^ 17.0 17.1 薛銜天. 《江东六十四屯惨案研究》. 北京市: 《近代史研究》1981年第一期. 1981年. 
  18. ^ 18.0 18.1 满洲里界约. 鳳凰網. 2008年8月1日 (中文(簡體)). 
  19. ^ 19.0 19.1 中國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沙俄侵华史·第四卷·下》. 北京市: 人民出版社. 1976年10月: 第137頁至第138頁. 
  20. ^ 中國新聞網. 阿巴该图洲渚划界完成 记者探访中国领土新边界. 搜狐新聞. 2008年8月28日 (中文(簡體)). 
  21. ^ 張豈之; 陳振江;江沛. 《晚清民国史》. 台北市: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3年: 第554頁. ISBN 9789571128986. 
  22. ^ 王春良. 《外蒙古“独立”真相浅探》. 奎屯市: 《伊犁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第三期. 2003年. 
  23. ^ 23.0 23.1 王春良; 李蓉. 《简论沙俄侵占中国唐努乌梁海》. 聊城市: 《聊城大學學報》2007年第一期(社會科學版). 2007年. 
  24. ^ 24.0 24.1 24.2 中國網. 阿巴该图洲渚划界完成 记者探访中国领土新边界. 2008年10月21日 (中文(簡體)). 
  25. ^ 25.0 25.1 張安福. 《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与20世纪60年代中苏边境冲突》. 北京市: 《當代中國史研究》2011年第四期. 2011年.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