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公共租界靜安寺捕房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上海公共租界巡捕房下屬機構
上海公共租界靜安寺捕房
Shanghai Municipal Police
Bubbling Well Station
機構概要
成立時間1884年
解散時間1943年

上海公共租界靜安寺捕房(Shanghai Municipal Police Bubbling Well Station),是上海公共租界巡捕房下屬14個捕房中的一個,也是在越界築路地區設置的第一個分巡捕房[1]。靜安寺捕房設立之初位於卡德路,因此捕房初名卡德路捕房。直至1943年,公共租界被收回,靜安寺捕房被撤銷[2]

歷史[編輯]

1862年,公共租界工部局在租界境外修築自南京路西首至靜安寺的道路,並命名為靜安寺路,這條路也就成為上海首條越界築路地區。1863年7月,上海防衛委員會名譽幹事庇亞士向工部局提議,希望由巡捕房派出兩名巡捕前往越界築路的靜安寺路巡邏及維持交通。1882年,靜安寺路附近已得到極大發展,路上行駛的馬車數量大增,於是靜安寺路沿線居民要求工部局再度增派4名巡捕以維持交通。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工部局藉口上海形勢不穩,便在卡德路租用房屋建設巡捕房。除原有巡捕外,另增加1名英屬印度籍巡長和15名印籍巡捕,捕房的日常開支由附近的居民分攤[3]

1895年,工部局出資8000兩買斷原捕房地產,並將卡德路捕房改稱靜安寺路捕房。捕房巡區為租界以西的越界築路區。1897年,工部局制定公共租界擴張計劃並提交各國駐滬領事團。同時,在屬擴張區的租界西區1180號冊地,工部局興建靜安寺捕房的新址。1898年10月,新靜安寺捕房竣工,共耗資4607兩。捕房為兩層樓房,底樓為預審、拘留間以及外籍巡捕的廚房,2樓為12名印度巡捕的宿舍。此時,靜安寺捕房共有英籍巡長1員,西方巡捕3人,華人巡捕10人,印度巡捕19人,翻譯、信差各一人[3]

1903年6月19日,工部局於租界西區愚園路7號開工興建新的靜安寺捕房。此次新捕房較原捕房,佔地擴大至6.886畝,另配有華人巡捕宿舍和馬廄,馬夫住房,草料間及3間牢房。其餘設施與原捕房基本相同。此次施工耗資28690兩。此後新捕房一直使用至1943年[3]

轄區[編輯]

自靜安寺捕房設立之初,其轄區為整個公共租界以西的越界築路區域。1899年,新閘路捕房設立後。靜安寺捕房轄區縮至卡德路同孚路以西。1933年,靜安寺捕房巡區確定為,東起麥特赫司脫路,北至新閘路,南抵愛多亞路,西至租界西界。周邊與成都路捕房新閘路捕房戈登路捕房相接[3]

參考文獻[編輯]

  1. ^ 流逝的“警”像. 新民晚報. 2010-07-18 [2011-06-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9-03) (中文). 
  2. ^ 静安区志>>第二十一编公安·司法>>第一章机构>>第一节旧警察机构. 上海地方志辦公室. [2011-06-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26) (中文). 
  3. ^ 3.0 3.1 3.2 3.3 上海租界志>>第二篇机构>>第四章警务机构和武装>>第一节公共租界警务机构. 上海地方志辦公室. [2011-06-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3) (中文). 

參見[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