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隍廟

這是一篇優良條目,請按此取得更多資訊。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上海城隍廟
地圖
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所在上海市黃浦區
坐標31°13′40″N 121°29′17″E / 31.22778°N 121.48806°E / 31.22778; 121.48806座標31°13′40″N 121°29′17″E / 31.22778°N 121.48806°E / 31.22778; 121.48806
分類古建築
時代1926年
編號7-3
登錄2002年4月27日

上海城隍廟是上海最主要的道教正一派道觀,也是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與著名景點,位於上海市方浜中路249號,毗連豫園。上海城隍廟始建於永樂元年(1403年),由原霍光行祠改建而成。此後歷經多次擴建,於清朝道光初年達到鼎盛。民國13年(1924年)中元節,「三巡會」舉辦過程中發生火災而被毀。民國15年(1926年)重建,採用鋼筋混凝土,並於次年落成。1966年4月起,城隍廟開始停止宗教活動,廟產一度改做商場。1994年11月,上海城隍廟歸還予上海道教協會,並於次年恢復宗教活動至今。

歷史[編輯]

創設前[編輯]

吳越地區東臨大海,由於長江東海的互相作用,潮汐影響較其他地區為大。遇大潮來臨,則往往沖毀堤壩,民眾認為這是楚霸王項羽的靈魂發怒所致,故稱霸王潮[1]:9。在厭勝的影響下,此地多為漢代將領立廟,例如蕭何廟、英布廟、彭王廟等。唐代設立華亭縣後,始有城隍,遂以漢太祖大將紀信為城隍[2]宋代為便於城隍巡境,遂於上海務以西一帶建立廟宇,作為城隍行祠。蒙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上海縣設立,但蒙古人並無意敕封城隍,因此縣內居民仍以祭拜紀信為城隍[1]

除紀信外,相傳自東吳末帝時起,就在南部的金山上設立了供奉漢代大司馬大將軍霍光的廟。宋宣和二年(1120年),賜封顯忠廟,後逐漸累加稱「金山忠烈昭應廟」。同時,上海一帶也多有霍光行祠的建造[3][1]:14-15

敕封設廟[編輯]

清同治十年(1871)《上海縣誌》城隍廟圖

洪武二年(1369年)正月,明太祖下詔封京都及天下城隍神,縣的城隍神敕封為鑑察司民城隍顯佑伯,秩四品[4]。洪武三年六月,明太祖下詔因山川神靈均為天地造化,認為添加封號不合禮制,於是均撤除包括城隍在內的的封號,上海的城隍因此僅稱「上海縣城隍之神」[5]

永樂年間,上海知縣張守約將位於縣衙西北、方浜北岸的霍光行祠改建為上海縣城隍廟。地方官員每逢朔望在此拈香、宣講鄉約並祈晴禱雨[6]

擴建[編輯]

天順年間,知縣李紋在大殿前修建碑亭一座。嘉靖十四年(1535年)廟祝將原本狹隘的廟門改建為牌坊式大門,適逢新任上海知縣馮彬到任按例謁廟,遂應廟祝之請,為牌坊題名「保障海隅」,並由永嘉縣善於書寫大字的幼童題寫於上。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三十四年(1606年)知縣劉一爌李繼周分別對廟宇進行了重建[6]

進入清朝起,逐漸將元末明初的上海文人秦裕伯奉為城隍,以替代原有的上海縣城隍之神。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知縣史彩修與住持楊兆麟修建鼓亭兩座。雍正十三年(1735年)住持又募集資金重修。乾隆十二年(1747年)知縣王侹重建被焚毀的寢宮。乾隆五十九年(1794)道會葛文英募資修建後樓。嘉慶三年(1798年)修繕大殿。道光十六年(1836)士紳又集資重修了被焚毀的西廡和戲樓[6]

災毀與重建[編輯]

1910年的上海城隍廟大殿與碑亭(已不存)

1842年吳淞戰役後,英軍於6月19日進佔上海縣城,並以城隍廟為駐地,佔領五日[7]。1853年,劉麗川利用上海官員舉行丁祭儀式,發動小刀會起義,並以城隍廟西園(今豫園)為其指揮地,前後佔據共18個月[7]。清軍破城後,雙方在城內展開巷戰,城隍廟及其西園又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1860年,太平軍預備進攻上海縣城,清政府請外國軍隊參與協防,英法軍隊即駐紮於豫園,待其撤出後,城隍廟及西園已極為破敗[7]

因遭三次兵災,城隍廟已破敗不堪,至1865年,上海知縣王宗濂倡捐修復城隍廟。1868年,蘇松太道應寶時再度倡議募捐修繕廟宇[6]。經兩次修繕後,城隍廟基本恢復舊貌。1893年,上海知縣王承暄發起募捐,以維修頭門、二門、轅門大殿、戲樓及鼓亭等。1909年,時任知縣的李超瓊又發起了重修大殿及城隍寢宮的募捐[7]

民國11年(1922年)至民國13年(1924年)間,城隍廟遭遇三次火災,尤其以民國13年中元節一次最為嚴重。由於城隍廟將在中元節當日舉行例行的三巡會節日活動,但燭台卻被人不幸打翻,結果火勢迅速延燒,大殿等處全數焚毀[8]。為徹底解決這一問題,負責城隍廟日常事務的邑廟董事會的董事秦錫田葉惠鈞黃金榮杜月笙等一致決定將大殿由木質改建為鋼筋水泥,但樣式仍為傳統式樣[9]:159[8]。新大殿由公利打樣公司設計,久記營造廠承建,造價為五萬元。民國15年4月工程開工,至民國16年11月25日完全落成[1]:65。在此之前,邑廟董事會另於連雲路愛多亞路(今延安東路)建新城隍廟,以供奉霍光神主。由此,上海城隍廟亦被稱為「老城隍廟」[1]:62

整頓、停辦與恢復[編輯]

1930年6月30日起,城隍廟改由邑廟董事會僱傭道士擔任住持的方式管理城隍廟[7][10]。1937年8月,淞滬會戰爆發後,上海城隍廟作為難民接收點,待上海局勢穩定後,難民逐漸撤離,城隍廟逐步恢復日常宗教活動[7]

1949年5月以後,除大殿外,其餘各殿均被關閉,但原有神像仍暫予保留。1956年起,上海市宗教局開始整治工作,撤銷邑廟董事會,並廢止自1930年起的包殿制。1966年4月,上海市宗教局、南市區人委會辦公室、區宗教科宣佈停止城隍廟的宗教活動[11]。文化大革命開始後,1966年8月,紅衛兵將原封存的神像等宗教用品置於麗水路停車場一併焚毀。此後,各殿、庭院等處由上海市百貨公司小商品批發部、豫園商城使用[12]

1988年上海市人民政府通過決議擬將上海城隍廟歸還上海市道教協會,並於1990年完成產權變更,成為全國首座回歸道教的城隍廟[1]:188。1994年7月7日,為落實宗教政策成立以市道教協會會長陳蓮笙道長為首,陳從周胡道靜王汝剛秦怡等23人為委員的上海城隍廟修復委員會。委員會根據當時情況,採用邊修復邊開放的方式進行維修。11月28日,豫園商城正式移交包括大殿、元辰殿、財神殿、慈航殿、寢宮和天井等處的廟產的使用權[7]。次年1月26日,城隍秦裕伯及夫人儲氏塑像重新回到城隍廟。1月31日,城隍廟正式對外開放,恢復宗教活動[13]。1996年4月29日,修復工作基本結束,原修復委員會解散,成立管理委員會,以陳蓮笙道長為主任[7]。2000年11月14日,陳蓮笙道長升座正式成為恢復以來的第一任住持[14]

建築[編輯]

全盛時期的上海城隍廟南臨方浜(今河道已填沒為方浜路)、東鄰鄂王廟(又名岳廟,今已不存),由主體建築和後園組成,其中主體建築主要有照壁、山門、儀門、碑亭(今已不存)、大殿、兩廡(原內列二十四司)、穿廊、二殿和寢宮。後園又分為東園(又名內園)和西園,東園始建於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今為豫園的一部分,西園即原豫園故址,始建於清乾隆二十五年(1709年)[6]

山門、照壁與儀門[編輯]

山門

上海城隍廟的正門,稱為山門,為明朝嘉靖十四年(1535年)落成的木石結構牌坊。牌坊中懸「保障海隅」,原為上海知縣馮彬所題名[9]:157,永嘉幼童題寫[9],現今四字依據歷史照片於1994年重新書寫而成。山門中路兩側石獅也為明清時期遺物。山門對面為青磚照壁,照壁中雕刻有麒麟,寓意為麒麟呈祥,該圖案與城隍的補子一樣。但在1950年代,上海博物館曾對松江城隍廟的照壁進行研究時將該圖案卻稱之為「犭貪」,寓意為貪得無厭是萬惡之源,成為一則都市傳說[1]:74。照壁背刻有三隻羊,寓意為「三陽開泰」。山門與照壁間原為小型廣場,清朝末年闢築方浜中路時改為馬路[9]:104

儀門

中路第二座建築為儀門,懸一算盤,其上刻「不由人算」,其算珠有上、下,與儀門對聯相配「世事何需多計較」、「神界自有大乘除」。同時,儀門為兩層,二層面向大殿一側日常為經堂,逢城隍及城隍夫人誕辰時,將會卸下木窗,改做為戲台[15]

大殿、元辰殿及兩廡[編輯]

大殿外觀
霍光神像

儀門後為大殿,建於1926年,高16米,進深21.1米,為鋼筋水泥材質,歇山頂,枋上繪有三國故事[16]。殿內正中供奉霍光神像及神主,由趙朴初題寫的城隍廟牌匾亦懸掛於大殿門上。霍光神像兩側分別為文武判官神像,牆邊則各有日巡行功曹和夜巡行功曹。另有八名皂吏,分別為值日受事、值日傳事、奏事和行事各兩名[10]。大殿牆邊由戴敦邦繪製的《群仙欣會圖》壁畫,其中包括三清玉皇大帝斗姆元君三官大帝四海龍王財神關帝文昌帝君八仙張天師等神仙[17]

大殿後連通元辰殿,元辰殿供奉六十太歲,因而又稱太歲殿。為便於信眾尋找本命太歲,按十二生肖分左右兩側排列,每組五位太歲神[18]。抗戰時期,為避免炮火和日軍的破壞,一度將位於南市淘沙場的陳公祠中陳化成塑像搬入元辰殿中,因此後世誤以為陳化成為上海的城隍之一。抗戰後,陳化成塑像仍歸陳公祠供奉[19]

大殿左右兩側樓閣分別為三官殿、月老殿、財神殿、慈航殿。分別供奉道教的天官地官水官[20]月老、藥王孫思邈車神[21],財神趙公明招寶天尊蕭昇、納珍天尊曹寶、招財使者陳九公利市仙官姚少司[22]慈航大士眼母娘娘天后[23]

城隍殿及兩廡[編輯]

元辰殿後為天井,天井正面正對城隍殿。城隍殿原供奉明太祖敕封上海縣城隍之神神主,清朝起以秦裕伯為城隍而改設神像。秦裕伯着明代官員常服,前方設辦公的几案,並設有筆墨、硯台、官印和令箭等,几案前有兩個童子像,手捧案卷。城隍殿兩側設有警示牌、鑼、行燈、香爐和旌節幡幢等出行所用的儀仗。根據明代禮制,殿中設神主,書「上海縣城隍之神主」。清初起,因以秦裕伯為城隍,遂開始出現神像,但由於城隍需要出巡,因此神像為「衣架像」,即僅頭部為木雕實像,身體部位為衣架[24]

城隍殿兩側殿宇分別為關帝殿和文昌殿,分別供奉關帝與文昌帝君[25][26]

參見[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薛理勇. 老上海邑庙城隍. 上海: 上海書店出版社. 2015年8月. ISBN 978-7-5458-1113-1. 
  2. ^ 政協上海市南市區委員會文史委員會,上海市南市區志編纂委員會. 南市文史资料选辑 第3辑 纪念上海建城七百周年. 政協上海市南市區委員會文史委員會,上海市南市區志編纂委員會. : 22–24. 
  3. ^ 黃江平. 明清上海市镇文化景观研究. 上海淮海中路622弄7號: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15年8月. ISBN 978-7-5520-0839-5. 
  4. ^ 《明實錄·太祖實錄》卷38·正月丙申朔條:「封京都及天下城隍神……縣為鑑察司民城隍顯佑伯秩四品」
  5. ^ 《明實錄·太祖實錄》卷53·六月癸亥條:「詔定岳鎮海瀆城隍諸神號。詔曰:『……如五嶽、五鎮、四海、四瀆之封起自唐世,崇名美號,歷代有加。在朕思之,則有不然。夫岳、鎮、海、瀆皆高山廣水。自天地開闢以至於今,英靈之氣萃而為神,必皆受命於上帝,幽微莫測,豈國家封號之所可加?瀆禮不經莫此……今宜依古定製凡岳鎮海瀆,並去其前代所封名號,止以山水本名稱其神。郡縣城隍神號一體改正……各處府、州、縣城隍稱某府/某州/某縣城隍之神……』」
  6. ^ 6.0 6.1 6.2 6.3 6.4 清·應寶時修,俞樾、方宗誠纂,《同治上海縣誌·卷十·祠祀》:城隍廟初奉神於淡井廟……永樂間知縣張守約以霍光行祠改建為廟,在縣西北。天順間知縣李紋刻文於石,築亭殿前,嘉靖十四年建坊(知縣馮彬記略雲,歲乙未,馮子至海上,例得謁廟,廟故有門甚隘,司廟者建坊一座,請題,因命之曰保障海隅,有永嘉幼童善大書者至,命書之)。萬曆三十一年知縣劉一爌重建,三十四年知縣李繼周重建。國朝康熙二十二年,知縣史彩休、住持楊兆麟建鼓亭二所。雍正十三年住持募修。乾隆十二年寢宮燬,知縣王侹重建。五十九年道會葛文英募建後樓。嘉慶三年復新大殿。道光十六年,西廡及戲樓燬,眾商重修。同治四年,上海知縣王宗濂重修,七年,巡道應寶時倡捐大修。……有司朔望拈香、宣講鄉約並祈晴禱雨於此。附:廟後園,東園康熙四十八年構,在廟東偏,又名內園,台、沼、樹、石俱古雅。……西園乾隆二十五年構,喬鍾吳紀略雲,園在廟西北,即潘方伯豫園故址,邑人購其地,仍築為園,先廟寢之左為東園,故以西名之,址約七十餘畝,南至廟寢,西、北兩面繞以垣,東為通衢,中辟園門。
  7. ^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上海城隍庙的历史. 上海城隍廟. [2018-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17) (中文). 
  8. ^ 8.0 8.1 郁喆雋. 民国时期上海城隍庙的三巡会. 騰訊文化. 2016-07-14 [2018-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15) (中文). 
  9. ^ 9.0 9.1 9.2 9.3 項慧芳. 上海老城厢、龙华与徐家汇寻旧. 北京市朝內大街166號: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17年3月. ISBN 978-7-02-012293-6. 
  10. ^ 10.0 10.1 上海城隍庙不仅祀奉城隍神 还有汉名将霍光. 騰訊道學. 2014-08-12 [2018-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29) (中文). 
  11. ^ 上海宗教志>>第二编 道教>>第一章 场所>>第一节 开放道观. 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 2001-12-17 [2018-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27) (中文). 
  12. ^ 南市區人民政府. 南市区地名志. 上海印刷廠. 1982年6月. 
  13. ^ 南市区志>>第三十四编 民族·宗教>>第二章 宗教>>第二节 宗教场所. 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 2001-12-17 [2018-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26) (中文). 
  14. ^ 王海燕. 上海市道教协会举行“陈莲笙大师百年诞辰纪念大会”. 東方網. 2017-10-12 [2018-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5) (中文). 
  15. ^ 殿堂导览-仪门对联. 上海城隍廟. [2018-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18) (中文). 
  16. ^ 上海文物博物馆志·第一编 文物古迹·第六章 建筑·第二节 寺庙教堂·上海城隍庙. 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 2014-08-12 [2018-09-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4) (中文(中國大陸)). 
  17. ^ 殿堂导览-霍光殿. 上海城隍廟. [2018-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18) (中文). 
  18. ^ 殿堂导览-太岁殿. 上海城隍廟. [2018-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18) (中文). 
  19. ^ 上海“一庙三城隍”之陈化成. 上海城隍廟. [2018-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30) (中文). 
  20. ^ 殿堂导览-三官殿. 上海城隍廟. [2018-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18) (中文). 
  21. ^ 殿堂导览-月老殿. 上海城隍廟. [2018-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18) (中文). 
  22. ^ 殿堂导览-财神殿. 上海城隍廟. [2018-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18) (中文). 
  23. ^ 殿堂导览-慈航殿. 上海城隍廟. [2018-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18) (中文). 
  24. ^ 老上海庙会. 中國建築學會. 2017-01-28 [2018-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31) (中文). 
  25. ^ 殿堂导览-关圣殿. 上海城隍廟. [2018-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18) (中文). 
  26. ^ 殿堂导览-文昌殿. 上海城隍廟. [2018-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18) (中文).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