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一川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于一川(1917年—1990年1月19日),原名安吉善,男,直隸南皮縣潞灌鄉前羅家寨村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人物。

生平[編輯]

少年就讀於外祖家馬村鎮(今馬東村)高等小學。高小畢業升入樂陵中學,1933年畢業,以優異成績同時考人濟南高中、濟南第一師範,因家境貧困,只好進公費的濟南第一師範。1934年7月濟南第一師範學校中的尹璋介紹加入共青團。1935年初,為了實現升大學的夙願,轉入了濟南高中。1935年底在濟南高中經林浩介紹重新加入了共青團。積極參加「一二九學生運動」。1936年夏考入北平師範大學國文系。以「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民先」)名義,組織群眾宣傳抗日救亡。1936年夏入黨。

抗日戰爭暴發後,受黨的派遣,到駐紮在河北、山東一帶的石友三部隊工作,公開身份是第四團政治主任,在部隊中秘密發展中共黨員,建立黨組織,任黨支部書記。1939年初,石友三開始清共。經上級批准撤至太行山抗日根據地,更名為于一川。入晉冀豫區委黨校學習。成為學員支部的輔導員。1940年夏結業時,晉冀豫區委書記李雪峰評價「一川是黨的秀才,革命才子,留校教馬列主義。」被留在黨校從事管理和教學工作,擔任校黨委委員,負責講授馬列主義常識、黨史和黨建課程。1940年8月任太谷縣委書記。百團大戰快要結束時,上級緊急調任黎城縣委書記。當時的黎城剛經歷過日寇瘋狂的報復性「掃蕩」,群眾生活困難、情緒低落。1941年10月,黎城縣發生了「離卦道」暴亂,500多名道徒包圍抗日政府,企圖奪取槍支。1942年10月調到中共太行第四地委(太南地委)工作,先後擔任地委宣傳部部長、組織部部長,地委書記兼太行軍區第四軍分區政治委員(司令員石志本)。[1]。1943年,擔任太行四地委書記兼太行軍區第四軍分區政治委員。組織開展連續的剿蝗大戰和生產自救,開展減租減息運動,減輕人民負擔。

1945年11月任太行第三地委書記兼太行第三軍分區政委,司令員為韓衛民,轄長治市和襄垣、黎城、潞城、壺關、長治、平順縣。1946年6月改任中共太行第二地委書記兼太行第二軍分區政委[2]。轄昔陽、和順、左權、武鄉、黎城、平順、壺關、長治、潞城、襄垣、平定、壽陽、榆次、太谷、祁縣、榆社等16個縣。

1947年夏隨劉鄧大軍南下。1947年11月任中共皖西區黨委副書記,書記彭濤,司令部曾紹山。1949年3月上旬任中共河南省委委員,3月下旬兼任中共確山地委書記(後改為信陽地委,王更生任信陽專員公署專員)。[3]

1950年底,調到中共雲南省委工作。1951年3月任中共雲南省委秘書長,主要負責領導土地改革工作,兼任雲南省土地改革委員會主任委員。1952年任中共雲南省委副書記,1954年10月任雲南省委第二書記(第一書記為謝富治),中共雲南省委書記處書記兼省財委主任,主管全省經濟工作。1955年5月14日任昆明軍區第一副政治委員、軍區黨委第一副書記(司令秦基偉、政委閻紅彥)。1957年7月任雲南省委第二書記(書記閻紅彥)兼任雲南省省長。1957年底至1964年8月任雲南省省長。1960年5月至1965年5月兼任雲南省軍區政治委員。1964年8月被指責為「右傾」停職,1965年2月被撤銷省委書記處書記,免去省長職務。1966年下放鄭州柴油機廠任副廠長。1968年擔任鄭州柴油機廠革命委員會主任。1974年調任鄭州市革命委員會生產指揮部顧問。1977年底任鄭州市委第一書記兼市革命委員會主任。1978年10月任河南省委副書記兼副省長,分管經濟計劃和基本建設工作。1979年11月中共中央批准撤銷1965年對于一川的錯誤處分。1981年2月任中共河南省委書記(當時設第一書記),分管黨的組織工作。後任河南省第四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1984年8月在中共河南省第四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共河南省顧問委員會主任。

中共第八次、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第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4]

參考來源[編輯]

  1. ^ 雲南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云南省志: 人物志》. 雲南人民出版社. 2002年: 234–235頁. 
  2. ^ 李新, 陳鐵健, 李義彬. 《中国新民主革命通史: 1945-1946》.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年: 179頁. 
  3. ^ 侯志英, 張玉鵬. 《河南党史人物传》(卷8). 河南人民出版社. : 27–33頁. 
  4. ^ 于一川. 南皮縣政府網. [2012-04-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05).  Archive.is存檔,存檔日期2012-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