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涼州之戰 (387年)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涼州之戰後涼太安二年(387年),後涼君主(涼州牧、酒泉公)呂光在涼州(今甘肅省中西部)平定徐炅、彭晃、王穆、康寧內亂,奠定了後涼建國的基礎。

386年,呂光據有姑臧(今甘肅省武威市)於稱大將軍、涼州牧,建年號太安。次年十二月,呂光部下徐炅與張掖郡太守彭晃謀叛,西平郡太守康寧殺湟河郡太守強禧,反叛呂光,自稱匈奴王。王穆攻克酒泉郡,自稱大將軍、涼州牧。康寧、徐炅、彭晃、王穆遙相呼應反對呂光。呂光趁他們還沒有連兵之時,迅速出兵擊敗徐炅,徐炅投靠彭晃。彭晃乘機擴張,東結康寧,西通王穆,威脅呂光。呂光決心在彭晃與康寧、王穆聯繫未密之時,先討伐彭晃,再討伐康寧和王穆。

呂光親率步騎三萬,攻打張掖,攻城二十天,彭晃部將寇顗開城門投降,呂光誅殺彭晃。呂光急攻酒泉,王穆屬下發生內訌,王穆發兵攻打部將索嘏駐防的敦煌郡。呂光認為機不可失,親率步騎二萬攻克酒泉,又率部屯守涼興(今甘肅省瓜州縣東)。王穆不敢抵抗,率兵東還,途中部下潰散,王穆逃走,被騂馬(今甘肅省玉門市東北)縣令郭文所殺[1]

參見[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1. ^ 資治通鑑》卷107 晉紀二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