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劉徴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劉徴(3世紀—4世紀),十六國時期後趙將領。

後趙開國君主石勒未發跡時,大約永興二年(305年)王陽夔安支雄冀保吳豫劉膺桃豹逯明八騎就追隨他為群盜,又與後來加入的其他十人郭敖、劉徴、劉寶張曀仆呼延莫郭黑略張越孔豚趙鹿支屈六合稱十八騎。[1][2]

劉徴官至清河太守,器重武城令桑虞。後趙天王五年(323年)七月,後趙中山公石虎攻破廣固,生擒青州牧曹嶷,想盡殺曹嶷部眾,新任青州刺史劉徴說:「現在留下我劉徴任刺史是為了治理百姓,沒有百姓怎麼治理!我劉徴要回去了!」石虎於是留下男女七百口給劉徴助他鎮守廣固。[3]劉徴請求以桑虞為長史,帶祝阿郡守。後來劉徴因病解職回鄴城,令桑虞監行州府屬。[4]

石勒讓劉徴和任播教兒子石弘兵書。[5]

後趙天王十二年(330年)五月,劉徴率眾數千浮海劫掠東南諸縣,殺南沙都尉許儒,進入海虞。建平二年(331年)正月,又進犯婁縣,[6]劫掠武進,[7]東晉都督揚州晉陵吳郡諸軍事郗鑒率眾擊退。[8][9]

此後沒有劉徴的記載。

民族爭議[編輯]

按敦煌出土《晉紀》,他是漢人。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叢》認為他可能是西域胡人,雷家驥《後趙文化適應及其兩制統治》、陳勇《漢趙史論稿》認為他是匈奴人,但都沒有明確的證據。

註釋及參考文獻[編輯]

  • 小野響《石勒十八騎考——面向後趙政權的基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