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太政官札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太政官札
太政官札
面值為五兩和十兩的太政官札
使用地區
使用地/日本
發行歷史
始發時間1868年5月
廢止時間1889年1月
發行面額
紙幣
- 常用:拾兩、伍兩、壹兩、壹分、壹朱
發行製造
中央銀行太政官會計局
此信息框顯示的是該貨幣被廢止前的最後狀態。

太政官札(日語:太政官札だじょうかんさつ Dajōukan-satsu)是日本慶應四年(1868年)五月至明治二年(1870年)五月之間發行的一種紙幣,也是日本歷史上第一套全國發行的紙幣[1]

概況[編輯]

1868年,日本「王政復古」,明治天皇頒佈《五條御誓文》,被視為明治維新的開始。為向民間提供資金,以達到「殖產興業」的目的,明治政府接納時任參與兼會計事物掛由利公正日語由利公正的建議,發行紙幣。慶應四年(1868年)閏四月十九,明治政府發佈公告,正式宣佈發行太政官札。公告稱,發行太政官札只是權宜之計,發行期為13年,沿用江戶時代的貨幣單位(兩、分、朱),預計發行額為3000萬兩,並設置商法司作為貨幣發行機構。明治政府規定,用舊貨幣上繳賦稅時,也要根據政府規定的舊幣與太政官札的兌換比例折算,太政官札事實上已成為與貴金屬脫鈎的日本法定貨幣[2]

1868年5月25日,太政官札正式開始發行。太政官札最初計劃發行3000萬兩,最終實際發行的數額是約4800萬兩[2]。由於財政困難,太政官札被普遍認為是為了解決財政困難而迫不得已發行的法定紙幣。事實上,流通的太政官札中,超過六成被用於填補財政赤字,另外不足四成的太政官札以「石高貸」和「勸業貸」的形式貸給各。然而由於各藩消極對待,以及信用不足導致打折流通、政府內部人士反對等原因,太政官札的推廣並不順利。即使是推行阻力較小的在東京京都大阪,由於信用不足,100兩太政官札一度只能兌換40兩正幣。即使明治政府禁止差額兌換,這一現象仍然愈演愈烈。[3]另外,當時的幣制混亂也導致了太政官札貶值。除太政官札與金本位正幣外,日本的流通貨幣還有各地方發行的「藩札」、舊幕府紙幣以及各地「為替會社」發行的貨幣。[1][4]

迫於壓力,明治政府於1868年12月4日發出佈告,以便於流通為理由,允許太政官札按時價通用,解除對貼水者加以處罰的命令;1869年12月24日,又發出佈告,以正幣100兩兌換太政官札120兩這一行市為納稅的基準。1869年,最早主張發行太政官札的由利公正辭職,由大隈重信接手財政事務。大隈首先以巨額貸款籌集到了儲備金。1869年,明治政府先後發佈多個太政官佈告,申明太政官札為可兌換紙幣,在1869年冬季到1872年冬季為止的四年時間內,允許與新鑄造的正幣兌換,在上述時限內未能兌換的部分按每月5%支付利息予以償還,並規定了太政官札發行額的上限,強調禁止太政官札按時價流通,嚴禁在太政官札與正幣之間設差價。由於大隈重信的措施,加上德川幕府已經滅亡,原幕府發行的貨幣逐漸失去了政治上的信用的支撐,再加上大量劣幣、贗幣的泛濫使得原有正幣行市急劇下跌,使太政官札的行市上升,最終得以在全國按平價流通開來。[3]

1871年,明治政府頒佈《新貨條例》,原先的「兩」改為「圓」,舊太政官札1兩可兌換新幣1圓。此後太政官札仍在市面上流通,直到1889年1月[3]

票面及面值[編輯]

太政官札起初分為拾兩、壹兩、壹分、壹朱四種面值,後來發行了伍兩面值鈔票[3]。正面以漢字標明面值「金○兩」及發行方「太政官會計局」,背面寫有漢字「慶應戊辰發行 通用十三年限」[1]

面值[3] 發行量
拾兩 20,332,890兩
伍兩 5,969,685兩
壹兩 15,485,798兩
壹分 5,161,296.1兩
壹朱 1,050,330.3兩

相關人物[編輯]

日本二戰前四大財閥之一,有着「金融財閥」之稱的安田財閥的創始人安田善次郎在創業初期即是靠與太政官札相關的貸款業務而發家的。

參考資料[編輯]

  1. ^ 1.0 1.1 1.2 近代「円」とにちぎん (PDF). 日本銀行金融研究所. [2018-11-06].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8-11-06) (日語). 
  2. ^ 2.0 2.1 小林延人. ([//web.archive.org/web/20161219194025/https://www.imes.boj.or.jp/research/papers/japanese/16-J-04.pdf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近世・近代日本貨幣史の基礎的研究]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D]. 東京:日本銀行金融研究所, 2016. 35-36
  3. ^ 3.0 3.1 3.2 3.3 3.4 湛貴成. 明治初年太政官札的發行與影響[J]. 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 26(5):15-19.
  4. ^ 齊藤壽彥. ([//web.archive.org/web/20161219180828/https://www.imes.boj.or.jp/research/papers/japanese/kk20-3-4.pdf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大森論文「明治初期の財政構造改革・ 累積債務処理とその影響」に対するコメント]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J]. 金融研究, 2001, (9): 159-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