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孫易彬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孫易彬(1920年10月—1988年10月27日),福建省泉州府惠安縣張坂鎮崧山洋厝村(現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張坂鎮崧山洋厝村)人 [1] 。孫易彬是返回中國參加抗日戰爭的菲律賓華僑

生平[編輯]

孫易彬出生於1920年10月。9歲時,跟隨父親前往菲律賓謀生。1932年,考入菲律賓怡朗市華僑商校中學部。1936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外圍組織「菲律賓怡朗華僑救亡協會」的「少年劇團」。9月,參加救亡會為紀念「九一八」事變五周年舉行的集會、勸捐、義演、義賣等活動。1937年七七事變後,「少年劇團」在菲律賓公演《放下你的鞭子》時飾演劇中鋤奸青年的農民。此外,他還常帶領學生會的成員發戰報,宣傳平型關大捷、楊明堡火燒敵機等抗戰事跡,以及參加拒日貨的檢查活動。

1938年8月,孫易彬、李烈許飛鵬黃子英戴碧軒郭華忠王精華等7人,最大26歲(李烈),最小18歲(孫易彬),回到中國參加抗日戰爭,為菲律賓第三批歸國抗戰華僑。離開怡朗時,七人發表向僑胞告別書,不少僑胞到碼頭送行。到達香港後,廖承志親自安排,將他們與馬來西亞等地來的8名華僑青年合為一個大組,起名為菲馬華僑西北戰地服務團。 隨後他們乘小船由香港開往廣東雷州半島,轉乘汽車進入廣西玉林,經柳州到達桂林。然後轉火車駛向衡陽。後他們又乘坐運煤列車經株洲到達長沙。在長沙,他們找到八路軍辦事處,董必武接見時說:「難得你們不遠千里而來」,給大家很大的鼓舞。在從長沙奔赴延安的途中,由於沒有汽車,他們先乘渡船到南縣,再到沙市。此時,前方既無水路也沒有公路,只得步行了。第一天走30公里,腳都起泡了,但他們還是堅持下來。到達老河口時,王精華患急病住院,不能前行。剩下的一行6人又乘汽車離開了老河口,走不遠,公路不通,又改為徒步。到南陽,遇上國民黨的軍用車,經重金酬謝,司機讓他們搭車到了西安。在西安八路軍辦事處,他們受到林伯渠的接見,隨後他們又連續十多天步行,走了300多公里於10月,到達延安,行程總計10000多華里。

孫易彬1938年11月進入陝北公學學習,1939年1月轉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6年,孫易彬調任太岳軍區司令部作戰參謀。1947年8月,太岳軍區組建「晉冀魯豫第九縱隊」(司令員秦基偉)任縱隊司令部作戰科參謀,隨劉鄧大軍挺進中原,突入豫西地區。10月29日,九縱參加伏牛山東麓的戰役,因沒有地圖,部隊行動遇到很大困難,孫易彬從友鄰部隊借來一份五萬分之一的地圖,帶領幾個參謀連夜繕寫,印製成簡單地圖,下發部隊,解決部隊行動之急需,後九縱在此次作戰中全殲國軍新編第三師,是役後,孫易彬升任作戰科副科長。1948年1月,孫易彬被縱隊直屬黨委記一等功,並授予「人民功臣」獎章,同年隨九縱參加平漢戰役洛陽戰役宛西戰役開封戰役淮海戰役,淮海戰役期間,由於作戰科工作出色,1948年11月縱隊黨委給作戰科記集體一等功。1949年1月,九縱隊改編為15軍,升任軍務科長,參加渡江戰役,作為野戰軍渡江作戰右翼第一梯隊,突破長江防線,南下直抵閩北建甌、南平地區,又隨軍南下相繼參加了廣東戰役廣西戰役,及接受雲南的任務。

1950年,孫易彬任雲南軍區幹部部組織統計科長,1952年,選調北京馬列學院學習,1955年選派入南京軍事學院學習,同年被授予三級獨立自由勳章、三級解放勳章,後留校任政治教研室教員。1969年,南京軍事學院解散後,調任貴州省安順軍分區副政委。1978年,調往南京高級步兵學校任黨史教研室副主任。1980年離休。1988年被授予二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1988年10月27日,突發腦溢血,病逝於南京軍區總醫院,終年68歲。

參考文獻[編輯]

  1. ^ 惠安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惠安县志 第1 版. 北 京市: 方志出版社. 1998年7月 [2011-06-22]. ISBN 7-80122-35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23).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