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利奧波多芙娜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安娜·利奧波多芙娜女大公
俄羅斯攝政
統治1740年11月20日—1741年12月6日
君主伊凡六世
攝政伊凡六世
前任恩斯特·約翰·馮·比隆
出生(1718-12-18)1718年12月18日
羅斯托克
逝世1746年3月19日(1746歲—03—19)(27歲)
霍爾莫戈雷
安葬
配偶不倫瑞克的安東尼·烏爾里希公爵
子嗣
全名
伊利沙伯·嘉芙蓮·克里斯汀
後名 安娜·利奧波多芙娜
王朝梅克倫堡王朝
父親卡爾·利奧波德
母親葉卡捷琳娜·伊萬諾芙娜
宗教信仰俄羅斯正教會(原信信義宗

安娜·利奧波多芙娜(俄語:Анна Леопольдовна,1718年12月18日—1746年3月19日),本名梅克倫堡-施威林的伊利沙伯·嘉芙蓮·克里斯汀,又叫安娜·卡洛夫娜,[1]在1740年至1741年為嬰兒期的兒子俄羅斯沙皇伊凡六世的攝政。[2]

生平[編輯]

早年[編輯]

伊利沙伯·嘉芙蓮·克里斯汀是梅克倫堡-施威林公爵卡爾·利奧波德[2]伊凡五世長女葉卡捷琳娜·伊萬諾芙娜的女兒。葉卡捷琳娜的父親伊凡五世是沙皇彼得大帝的哥哥和共治者,但由於他智力有問題不適合統治,所有的權力都掌握在彼得大帝手中,彼得大帝就像葉卡捷琳娜的父親一樣,只要他活着,就會照顧她的利益。

伊利沙伯的母親葉卡捷琳娜是卡爾·利奧波德公爵的第三任妻子,卡爾·利奧波德公爵在每次結婚都不到兩年的情況下,與前兩任妻子離婚。葉卡捷琳娜是唯一一個給他生下一個存活孩子的妻子,伊利沙伯就是他的獨生女。1721年,伊利沙伯三歲時,她的母親第二次懷孕,但孩子還是死胎。這時,她父母的婚姻陷入了困境,1722年,葉卡捷琳娜帶着女兒回到了叔父彼得大帝的宮廷。伊利沙伯因此在俄羅斯長大,與父親幾乎沒有聯繫。

1730年,羅曼諾夫皇朝最後的一位男性成員沙皇彼得二世未婚去世,皇朝也隨之絕嗣。俄羅斯樞密院就邀請誰登基展開辯論,伊利沙伯的母親葉卡捷琳娜是被考慮的候選人之一。然而,因為一些原因,由她的妹妹安娜·伊萬諾夫娜繼位,即史稱的俄羅斯的安娜女沙皇。新女沙皇是一個沒有孩子的寡婦,伊利沙伯是葉卡捷琳娜的獨女。因此,她在宮中的地位很重要。

安東尼·烏爾里希

1733年,伊利沙伯皈依俄羅斯東正教,取名安娜·利奧波多芙娜,這是致敬她的姨媽安娜女沙皇和她的父親梅克倫堡-施韋林公爵卡爾·利奧波德。她皈依東正教的信仰使她成為可被接受的皇位繼承人,但她從未被姨媽宣佈為真正的繼承人。

安娜·利奧波多芙娜和她的兒子伊凡六世

1739年7月3日,安娜·利奧波多芙娜嫁給了不倫瑞克-沃爾芬比特爾公爵費迪南德·阿爾布雷希特的次子安東尼·烏爾里希(1714年—1774年)。[2]安東尼·烏爾里希自1733年起就住在俄羅斯,以便他和他的新娘能更好地了解彼此。他之所以能夠做到這一點,是因為他是不是長子,不可能被要求承擔起統治他父親的公國的責任。這兩種情況都清楚地表明,安娜皇后打算讓她的外甥女繼承她的皇位,並為此奠定基礎,她選擇了一個出身和處境都合適的丈夫,並在結婚前近距離觀察了他好幾年。

1740年10月5日,安娜女沙皇收養了他們剛出生的兒子伊凡,並宣佈他為俄羅斯皇位的繼承人。[1]28日,就在這一聲明發表後的幾個星期,安娜女沙皇去世了,留下了關於繼承權的指示,並任命她最愛的庫爾蘭公爵恩斯特·比隆為攝政。[2]

然而,在比隆威脅要把安娜和她的丈夫驅逐到德國之後,她幾乎沒有什麼困難就與陸軍元帥慕尼黑的布爾哈爾德·克里斯托夫合作推翻了他。[1]政變成功了,她於俄歷11月8日就任攝政,獲得了女大公的頭銜。陸軍元帥親自在比隆的公寓裏逮捕了比隆,在那裏,曾經暴虐的比隆可恥地跪着乞命。[3]

攝政[編輯]

安娜對與她打交道的人的性格知之甚少,對俄羅斯政府的慣例和政治更是知之甚少,很快就和她的主要支持者吵了起來。

根據《俄羅斯歷史詞典》,當發現軍方收到的新制服質量低劣時,她下令對製衣業進行調查。當調查發現不人道的勞動條件時,她頒佈法令,規定該行業的最低工資和最高工作時間,並在每個製衣廠建立醫療設施。在瑞典向其政府宣戰後,她還主持了俄羅斯軍隊在芬蘭維爾曼斯特朗戰役中的輝煌勝利。

她有一個很有影響力的寵兒,孟登的朱莉婭。安娜的愛情生活花費了很多時間,因為雙性戀的安娜與薩克森大使萊納伯爵莫里茨和她的侍女朱莉婭同時捲入了所謂的「激情」事件。安娜的丈夫盡了最大的努力忽視這件事。[4]成為攝政之後,安東尼被邊緣化,被迫睡在另一個宮殿,而安娜則帶着莫里茨或朱莉婭,可能兩者都和她上床。有時安東尼會抱怨被「戴綠帽子」,但他總是被打發走。[5]有一次,安娜提議讓莫里茨娶朱莉婭,以便把世界上最親近的兩個人團結在一起。[6]攝政與朱莉婭的關係在俄羅斯引起了極大的反感,儘管法國歷史學家亨利·特洛亞特寫道,在聖彼得堡的許多自由主義中,安娜的「性折衷主義」把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都當作她的情人,這被視為安娜思想開放的一個標誌。[7]更令人痛心的是,許多俄羅斯精英認為,安娜在22歲的時候還太年輕和不成熟,不可能成為俄羅斯的攝政,她全神貫注於與莫里茨和朱莉婭的關係而犧牲了對俄羅斯的統治,這使她對國家構成了威脅。[4]

特羅亞特形容安娜是一個「懶散的白日夢者」,她早上在床上讀小說,下午才起床,喜歡在公寓裏閒逛,幾乎不穿衣服,頭髮也沒理;[5]安娜喜歡把政府工作交給波羅的海的德國貴族,這引起了俄羅斯貴族的強烈不滿,他們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後一次抱怨有不成比例的波羅的海的德國人擔任要職。[4]

陸軍元帥的兒子霍夫邁斯特勳爵歐內斯特這樣寫道:

「至於她的外表,她身材中等,身材魁梧,身材豐滿,頭髮深色,雖然不經常燙髮,但文雅高貴。她穿着華麗,品位很好。她從不遵循頭髮清潔的時尚,而是她自己的發明,在大多數情況下她沒有清理到臉部。」

安娜統治期間與瑞典斷絕關係,1739年的《貝爾格萊德和約》得到確認。朴特開始承認俄羅斯君主為皇帝。安娜住在夏園彼得大帝夏宮,她在隔壁房子裏安頓了她最喜歡的莫里茨,在晚上見他。

晚年[編輯]

1741年12月,彼得大帝的女兒葉麗薩維塔公主得到衛兵的支持後率他們反抗。[1]由於安娜政府親英親奧的政策,政變得到了法國和瑞典大使的支持,戰勝了微不足道的反對派。先前瑞典對俄宣戰,也是為了推翻安娜。法國駐聖彼得堡大使切塔爾迪侯爵深入策劃了葉麗薩維塔的政變,並賄賂了眾多帝國衛隊官員支持政變。[8]安娜曾不止一次被告知密謀者的計劃,但她並不重視這些報告,完全依賴於葉麗薩維塔「姐妹」般的友情,忙於準備莫里茨和朱莉婭的婚事。

勝利的政權首先將這一家人囚禁在里加附近的道加格里伐要塞,然後是恰普雷金,然後將他們流放到北德維納河上的霍爾莫戈雷。安娜最終於1746年3月19日死於產褥熱,那是在她兒子阿列克謝出生9天後,她在監獄裏呆了4年多。[2][9]她的屍體被轉移到首都,莊嚴地埋葬在亞歷山大·涅夫斯基修道院天使報喜教堂。[10]

她的家人繼續在監獄裏呆了很多年。又過了18年,她的兒子伊凡六世於1764年7月16日在什利塞爾堡要塞被謀殺,而她的丈夫安東尼·烏爾里希在監獄裏又呆了10年後於1774年5月4日在霍爾莫戈雷去世。[11]她的其餘四個孩子(葉卡捷琳娜、葉麗薩維塔、彼得和阿列克謝[12])於1780年6月30日出獄,交由他們的姑姑、丹麥王太后不倫瑞克-沃爾芬比特爾的朱莉安娜·瑪麗亞看管,並定居日德蘭,在那裏,他們在朱莉安娜的監護下,由葉卡捷琳娜二世提供支出,在霍爾森斯舒適地度過餘生。他們中最年長的在只有幾個月大時就和她的家人被關進了監獄;另外三個是在囚禁中出生的。因此,他們不習慣社會生活,即使在獲得自由之後,他們也很少或根本不與自己的小「朝廷」外的人接觸。這個小「朝廷」約有四五十人,除了牧師以外,都是丹麥人。[13]他們沒有一個結過婚或留下後代。

家庭[編輯]

伊凡六世
她在霍森斯的四個較年幼孩子彼得、阿列克謝、葉麗薩維塔和葉卡捷琳娜的剪影
亞歷山大·涅夫斯基修道院(聖彼得堡)天使報喜教堂的墓碑

1739年,安娜與不倫瑞克的安東尼·烏爾里希結婚,兩人共有3子2女:

  1. 伊凡(1740年—1764年),1740年至1741年被立為俄羅斯沙皇(稱伊凡六世)
  2. 葉卡捷琳娜(1741年—1807年)
  3. 葉麗薩維塔英語Elizabeth Antonovna of Brunswick(1743年—1782年)
  4. 彼得英語Peter Antonovich of Brunswick(1745年—1798年)
  5. 阿列克謝英語Alexei Antonovich of Brunswick(1746年—1787年)

註釋[編輯]

  1. ^ 1.0 1.1 1.2 1.3 EB 1878.
  2. ^ 2.0 2.1 2.2 2.3 2.4 EB 1911.
  3. ^ Moss 2001,第255頁.
  4. ^ 4.0 4.1 4.2 Moss 2001,第254頁.
  5. ^ 5.0 5.1 Troyat 2000,第99頁.
  6. ^ Troyat 2000,第101頁.
  7. ^ Troyat 2000,第100頁.
  8. ^ Cowles 1971,第67-68頁.
  9. ^ Anna Leopoldovna. Biographies. RusArtNet. 2016 [25 August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25). 'Nine days after Alexei’s birth, on 19 March 1746, Anna Leopoldovna died of post-natal fever at the age of twenty-seven in Kholmogory' 
  10. ^ Могилы знаменитостей. Анна Леопольдовна Принцесса Брауншвейг-Люнебургская (1718—1746). [2021-06-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27). 
  11. ^ On This Day. Famous people born in 1714. 2019 [25 August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25). 
  12. ^ Kamenskiĭ & Griffiths 1997,第164頁.
  13. ^ Tetzlaff, Marie, Katarina den stora: [頁碼請求], 1998 [需要完整來源]

參考文獻[編輯]

  •  Baynes, T.S. (編), Anna Carlovna,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 9th,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59, 1878 
  • Cowles, Virginia, The Romanovs, London: William Collins: 67–68, 1971 
  • Kamenskiĭ, Aleksandr Abramovich; Griffiths, David B., The Russian Empire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Tradition and Modernization from Peter to Catherine (The New Russian History), M.E. Sharpe: 164, 1997, ISBN 1-56324-575-2 
  • Moss, Walter, A History of Russia I, Boston: MacGraw-Hill: 254–255, 2001 
  • Troyat, Henri, Terrible Tsarinas: Five Russian Women in Power, New York: Algora Publishing: 99–101, 2000 
  •  本條目包含來自公有領域出版物的文本: 
    Chisholm, Hugh (編). Anna Leopoldovna.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 (第11版).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60. 1911.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