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滅北漢之戰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宋滅北漢之戰
北宋開國戰爭的一部分
日期979年
地點
北漢全境
結果 北漢後主投降,北漢滅亡,宋朝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
參戰方
北宋 北漢
遼國
指揮官與領導者
趙光義
潘美
崔彥進
李漢瓊
曹翰
劉遇
北漢軍:
劉繼元 投降
遼軍:
耶律沙
耶律斜軫
耶律善補
耶律敵烈
韓侼
兵力
不詳 不詳

宋滅北漢之戰,是北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發動的,針對中原國家的最後一場統一戰爭。戰役於當年結束,最終以北漢滅亡告終,該戰役同時結束了中原地區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1]

戰役背景[編輯]

後周樞密使郭威「篡奪」後漢建立後周,直接導致了北漢的建立,這也使得北漢和後周之間的關係非常惡劣[2],北漢和遼朝對後周的出兵間接導致了陳橋兵變的發生[注 1]。北宋建立後,和北漢之間的摩擦也一直不斷。

開寶二年(969年),在滅亡後蜀之後,太祖趙匡胤開始了北宋第一次大規模針對北漢的戰爭。[注 2]此次戰爭中,宋軍掘開汾河,用河水灌太原城[注 3]卻由於對水淹戰術不了解,並沒有成功用水攻克城防。[注 4]加上屯兵地點很失誤地選擇在了甘草地中,導致士兵當中出現了嚴重的腹瀉,以至於嚴重影響了軍隊作戰,趙匡胤不得已下令撤軍[注 5],不過卻撤走了太原城周邊萬餘戶居民[注 6]

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冬天,宋軍在與北漢接壤的等州囤積兵糧,並且大量鑄造攻城工具。[注 7]

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太宗趙光義利用施壓等方式,迫使吳越國王錢俶[注 8]和平海軍節度使陳洪進[注 9]獻地歸降。此時整個中原地區,除了被遼控制的絕大部分幽雲十六州地區之外,只剩下了北漢一國不屬於北宋版圖。在徵詢了樞密使、檢校太尉、忠武軍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曹彬等人的意見之後,[注 10]趙光義下令對北漢展開討伐[注 11]。而當時的北漢作為遼國的附屬國,使得遼國也被迫派兵支援。

戰前準備[編輯]

北宋[編輯]

北宋方面,於太平興國四年正月,派出以宣徽南院使、開府儀同三司、山南東道節度使、判太原行府事潘美為主將、河陽三城節度使崔彥進、彰德軍節度使李漢瓊、桂州觀察使曹翰、彰信軍節度使劉遇等人為副將的部隊主攻太原[注 12];同時派遣雲州觀察使郭進等率部前往石嶺關[注 13]

北漢[編輯]

北漢方面,只有率軍固守,其中在專門為了抵禦宋軍而設立的隆州佈置了重兵[注 14]。同時,北漢國主劉繼元派遣使者前往遼求援[注 15]

[編輯]

遼景宗耶律賢在得知北宋要攻打北漢之後,曾派遣使者前往質詢原因[注 16],在得到趙光義強硬的回覆[注 17]之後,於太平興國四年(遼紀年乾亨元年)二月,派遣南府宰相耶律沙、冀王塔爾(耶律敵烈)、南院大王耶律色珍(耶律斜軫)以及樞密副使穆濟(耶律抹只)前往援助北漢[注 18]

當年三月,耶律賢又派遣韓侼和耶律善布(耶律善補)率部援助北漢[注 19]

戰役過程[編輯]

白馬嶺之戰[編輯]

太平興國四年三月,戰鬥正式打響。趙光義派遣郢州刺史尹勛主攻隆州[注 20],客省副使齊廷琛、洛苑副使侯美主攻盂縣[注 21],引進使、汾州防禦使田欽祚前往石嶺關與郭進配合作戰。但是田欽祚與郭進不和,致使在作戰時消極避戰,被部下狀告而改授官銜為睦州防禦使,但仍在石嶺關監軍[注 22]

當月,趙光義派遣六宅使侯繼隆、淄州刺史王貴率部攻打沁州[注 23][注 24]王僎率部攻打汾州[注 25]

在田欽祚被調職三天後,郭進率軍在西龍門寨擊潰北漢軍[注 26]。九天後,郭進部與耶律沙等人率領的遼軍在一條大河谷前遭遇。遼軍內部在是否渡河與郭進部作戰上產生了爭執[注 27],塔爾率部率先渡河,沒等渡過一半,就被郭進率軍突擊,全軍潰敗。塔爾等人全部戰死,耶律沙、穆濟在隨後趕到的耶律色珍部的掩護下均隻身逃走。此戰中,郭進還繳獲了北漢國主求援的密信,並將其展示給了守城的北漢軍,北漢軍士氣大減。[注 28]

此戰之後,當年四月北漢駙馬都尉盧俊再次前往遼國求援,卻只能無果而歸。[注 29]

嵐州之戰[編輯]

太平興國四年三月,在和白馬嶺之戰差不多相同的時間,趙光義派遣閒廄副使、知府州事折御卿、供奉官尹憲二人率軍攻打嵐州。[注 30]

進入四月,進攻嵐州的部隊在嵐州城外戰勝擊潰北漢軍。兩天後,另外一路宋軍攻克盂縣。[注 31]

十二天後,折御卿擊敗北漢岢嵐軍,抓獲其軍使折令圖[注 32]

解暉等人率部成功攻下隆州三天後[注 33],折御卿部攻克嵐州,殺掉了守城將領、北漢憲州刺史郭翊,生擒北漢夔州節度使馬延忠[注 34]

太原之戰[編輯]

太平興國四年四月,趙光義趕到太原城下,並於次日慰勞駐軍。第三天,趙光義給劉繼元寫了一份勸降書,不過守城軍士不敢接收。[注 35]

抵達太原的第四天,趙光義來到城西監督宋軍攻城,宋殿前司步軍天武軍軍校荊嗣率眾登城,腳上被射中兩箭,面部被手炮擊中而斷掉兩顆牙。趙光義見狀,賜給荊嗣錦袍銀帶。[注 36]

有將領認為前線容易被誤傷,勸趙光義撤退到後方觀戰,被趙光義拒絕。[注 37]宋軍士氣大振,攻城部隊爭先恐後攻上城牆,數十萬弓箭手用箭把太原城牆射成了刺蝟[注 38]。城內的劉繼元用十錢換一根箭的價格,向城中平民購買北宋射入城中的箭,但是直到太原城被攻陷,這些購買來的箭都沒有能夠再次利用。[注 39]

此時,秉性剛烈的郭進在石嶺關不堪田欽祚的羞辱而自縊身亡,而田欽祚對外公佈的郭進的死因是中風。趙光義沒有深入調查,對田欽祚的說法信以為真,[注 40]在追封郭進官爵之後,派遣冀州刺史牛思進前往石嶺關代替郭進。[注 41]

宋軍採取搭屋鑿城牆的方式攻城,趙光義打算進入洞屋中勞軍,被李漢瓊以太危險為由攔了下來。[注 42]

五月,宋軍攻陷太原羊馬城。[注 43]北漢宣徽使范超出城投降,卻被當做是出城作戰的北漢軍隊而被抓獲,在軍旗下斬首。范超在城內的家屬也全部被北漢軍所殺,頭顱被丟出城外。[注 44]

北漢代州刺史劉繼文和盧俊一起逃往遼國[注 45]

在羊馬城被攻陷的第二天,北漢馬步軍都指揮使郭萬超出城投降。[注 46]次日,趙光義下令:「明天中午,我們在城中開飯。」[注 47]

命令下達,宋軍瘋狂攻城,以至於讓趙光義以為部下們要屠城,連忙撤下部分部隊。[注 48]城上的北漢軍還在固守,而劉繼元於當天在已經致仕的北漢左僕射馬峰的勸說下,最終選擇了投降。[注 49]北漢滅亡,其十個州、一個軍屬地、四十一個縣、三萬五千二百二十戶和三萬軍隊全部歸宋。[注 50]

戰役影響[編輯]

此戰過後,北宋徹底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但也讓趙光義認為遼國不堪一擊,未等軍隊得到充分休息就直接出擊攻打幽雲十六州地區[注 51],直接導致了後來的高粱河之戰的慘敗。

註釋[編輯]

  1. ^ 《續資治通鑑·宋紀一·建隆元年》:先是辛丑朔,周群臣方賀正旦,鎮、定二州馳奏,遼師南下,與北漢合兵,周帝命匡胤率宿衛諸將御之。
  2. ^ 《續資治通鑑·宋紀五·開寶二年》:戊午,詔親征。己未,以開封尹光義為東京留守,樞密副使沈義倫為大內部署;昭義節度使李繼勛為河東行營前軍都部署,建雄節度使趙贊為馬步軍都虞候,先赴太原。甲子,車駕發京師;丁卯,次王橋頓。彰德節度使韓重贇來朝,帝謂之曰:「契丹知我是行,必率眾來援,彼意鎮、定無備,將由此路入,卿可為朕領兵倍道兼行,出其不意破之。」乃以重贇為北面都部署,義武節度使郭延義副之。
  3. ^ 《續資治通鑑·宋紀五·開寶二年》:乙巳,帝至城東南,命築長堤壅汾水。先是有欲增兵攻城者,左神武統軍陳承昭進曰:「陛下自有數千萬兵在左右,何不用也?」帝未悟,承昭以馬策指汾水,帝大笑,因使承昭董其役。丙午,決晉祠水灌城。
  4. ^ 《續資治通鑑·宋紀五·開寶二年》:是月,北漢主決城下水,注之台駘澤,水已落而城多摧圮。遼使者韓知范猶在太原,嘆曰:「宋師之引水浸城也,知其一而不知其二。若知先浸而後涸,則並人無類矣。」
  5. ^ 《續資治通鑑·宋紀五·開寶二年》:時大軍頓甘草地中,會暑雨,多被腹病。會遼遣北院大王烏珍自白馬率勁卒夜出,間道疾馳,駐太原西,嗚鼓舉火,北漢賴以自固。太常博士李光贊言於帝曰:「陛下戰無不勝,謀無不臧,四方恃險之邦、僭竊帝王之號者,昔與中國為鄰,今與陛下為臣矣。蕞爾晉陽,豈須親討!重勞飛挽,取怨黔黎,得之未足為多,失之未足為辱。國家貴靜,天道惡盈,所慮向來恃險之邦,聞是役也,竭府庫之財,盡生民之力,忠心踴躍,各有窺覦。傳曰:『鄰之厚,君之薄也。』豈若迴鑾復都,屯兵上黨?使夏取其麥,秋取其禾,既寬力役之徵,便是蕩平之策。惟陛下裁之!」帝覽奏,甚喜,復問趙普,普亦以為然,因使普召光贊慰撫之。
  6. ^ 《續資治通鑑·宋紀五·開寶二年》:己未,徙太原民萬餘家於山東、河南,給粟;庚申,分命使者十七人髮禁軍護送之,因屯於鎮、潞等州,用絳人薛化光策也。
  7. ^ 《續資治通鑑·宋紀九·太平興國二年》:是冬,北漢邊候言晉、潞、邢、洺、鎮、冀等州皆治戎器及攻城之具,又轉漕芻粟,北漢主甚恐。
  8. ^ 《續資治通鑑·宋紀九·太平興國三年》:俶遂決策,上表獻所管十三州,一軍。帝御乾元殿受朝,如冬、正儀。俶朝退,將吏僚屬始知之,皆慟哭曰:「吾王不歸矣!」凡得縣八十六,戶五十五萬六百八,兵十一萬五千三十六。
  9. ^ 《續資治通鑑·宋紀九·太平興國三年》:己卯,平海節度使陳洪進用幕僚南安劉昌言之計,上表獻所管漳、泉二州,得縣十四,戶十五萬一千九百七十八,兵一萬八千七百二十七。
  10. ^ 《續資治通鑑·宋紀九·太平興國四年》:春,正月,帝召樞密使曹彬問曰:「周世宗及我太祖,皆親征太原而不能克,豈城壁堅完,不可近乎?」彬對曰:「世宗時,史超敗於石嶺關,人情震恐,故師從。太祖頓兵甘草地中,軍人多被腹疾,因是中止。非城壘不可近也。」帝曰:「我今舉兵,卿以為何如?」彬曰:「國家兵甲精銳,人心欣戴,若行吊伐,如摧枯拉朽耳。」帝意遂決。宰相薛居正等曰:「昔世宗舉兵,太原倚契丹之援,堅壁不戰,以致師老而歸。及太祖破契丹於雁門關南,盡驅其人民分佈河、洛之間,雖巢穴尚存,而危困已甚。得之不足以闢土,舍之不足以為患,願陛下熟慮之!」帝曰:「今者事同而勢異,且先帝破契丹,徙其人而空其地者,正為今日事也,朕計決矣!」
  11. ^ 《續資治通鑑·宋紀九·太平興國四年》:丁亥,命太子中允張洎、著作郎句中正使高麗,告以北伐。
  12. ^ 《續資治通鑑·宋紀九·太平興國四年》:庚寅,以宣徽南院使潘美為北路都招討制置使,命崔彥進、李漢瓊、曹翰、劉遇各攻其城之一面。遇以次當攻其西面,而西面直北漢主宮城,尤險惡。遇欲與翰易地,翰弗可,遇必欲易之,議久不決。帝慮將帥不協,乃諭翰曰:「卿智勇無雙,城西面非卿不能當也。」翰始奉詔。
  13. ^ 《續資治通鑑·宋紀九·太平興國四年》:辛卯,命雲州觀察使郭進為太原石嶺關都部署,西上閤門使田仁朗、閤門祗候供奉官劉緒按行太原城四面壕寨,閱視攻城梯衝器用。
  14. ^ 《續資治通鑑·宋紀十·太平興國四年》:隆州為北漢人依險築城以拒南師者
  15. ^ 《續資治通鑑·宋紀九·太平興國四年》:二月,丁卯,北漢乞援於遼。
  16. ^ 《續資治通鑑·宋紀九·太平興國四年》:遼主聞宋師討太原,嘆曰:「呼圖殊能料事,朕與匡嗣慮不及此!」乃遣玳瑪長壽來言曰:「何名而伐漢也?」
  17. ^ 《續資治通鑑·宋紀九·太平興國四年》:帝曰:「河東逆命,所當問罪。若北朝不援,和約如故;不然,惟有戰耳!」
  18. ^ 《續資治通鑑·宋紀九·太平興國四年》:二月,丁卯,北漢乞援於遼,遼命南府宰相耶律沙為都統,冀王塔爾為監軍,赴援。又命南院大王色珍以所部從,樞密副使穆濟督之。
  19. ^ 《續資治通鑑·宋紀十·太平興國四年》:己丑,遼命左千牛衛大將軍韓侼、大同軍節度使耶律善布以本路兵援北漢。
  20. ^ 《續資治通鑑·宋紀十·太平興國四年》:三月,庚辰朔,駐蹕鎮州。命郢州刺史尹勛攻隆州。
  21. ^ 《續資治通鑑·宋紀十·太平興國四年》:辛巳,命鎮州馬步都監、客省副使齊廷琛、洛苑副使侯美分兵攻盂縣。
  22. ^ 《續資治通鑑·宋紀十·太平興國四年》:引進使、汾州防禦使田欽祚護石嶺關屯軍,與都部署郭進不協,敵至,閉壁自守,去又不追,蓄軍資以規利,為部下所訟,詔鞫之,欽祚具伏。癸未,責授睦州防禦使,仍護軍。
  23. ^ 《續資治通鑑·宋紀十·太平興國四年》:戊子,命六宅使侯繼隆攻沁州。
  24. ^ 《續資治通鑑·宋紀十·太平興國四年》:壬辰,復命淄州刺史太原王貴攻沁州。
  25. ^ 《續資治通鑑·宋紀十·太平興國四年》:閤門祗侯王僎攻汾州。
  26. ^ 《續資治通鑑·宋紀十·太平興國四年》:丁亥,郭進破北漢兵於西龍門寨。
  27. ^ 《續資治通鑑·宋紀十·太平興國四年》:乙未,遼耶律沙等白馬嶺,前阻大澗,遇郭進兵,沙與諸將欲待後軍,冀王塔爾及穆濟以為急擊之便,沙不能奪。
  28. ^ 《續資治通鑑·宋紀十·太平興國四年》:塔爾等以先鋒渡澗,未半,進率騎奮擊,大敗之。塔爾等及其子華格、沙之子德琳、令袞圖敏、詳袞唐古俱歿於陣,沙等幾不能出,會耶律色珍以救兵至,萬弩齊發,宋師乃退。沙、穆濟僅以身免。北漢主復遣間使齎蠟丸赴遼,進捕得之,徇於城下,城中氣始奪矣。
  29. ^ 《續資治通鑑·宋紀十·太平興國四年》:辛亥,北漢駙馬都尉盧俊,自代州馳狀於遼告急。遼人敗衄之餘,不能再發兵救。
  30. ^ 《續資治通鑑·宋紀十·太平興國四年》:命知府州、閒廄使折御卿、監軍、供奉官晉陽尹憲分兵攻嵐州。
  31. ^ 《續資治通鑑·宋紀十·太平興國四年》:夏,四月,己酉朔,嵐州行營與北漢軍戰,破之。庚戌,盂縣降。
  32. ^ 《續資治通鑑·宋紀十·太平興國四年》:折御卿克岢嵐軍,獲其軍使折令圖。
  33. ^ 《續資治通鑑·宋紀十·太平興國四年》:甲子,解暉等攻隆州,西頭供奉官袁繼忠、武騎軍校許均先登,陷之。
  34. ^ 《續資治通鑑·宋紀十·太平興國四年》:己巳,折御卿克嵐州,殺其憲州刺史郭翊,獲夔州節度使馬延忠。
  35. ^ 《續資治通鑑·宋紀十·太平興國四年》:庚午,帝至太原,駐蹕於汾水之東。辛未,幸城西面,按視營壘攻具,慰勞諸將。以手詔諭北漢主使降,傳詔至城下,守陴者不敢受。
  36. ^ 《續資治通鑑·宋紀十·太平興國四年》:壬申,夜漏未盡,帝幸城西督諸將攻城。天武軍校荊嗣率眾先登,手刃數人,足貫雙箭,中手砲,折碎二齒,帝見之,亟召下,賜以錦袍銀帶。
  37. ^ 《續資治通鑑·宋紀十·太平興國四年》:帝每擐甲冑,犯矢石,指揮戎旅,左右有諫者,帝曰:「將士爭效命於鋒鏑之下,朕豈忍坐觀!」
  38. ^ 《續資治通鑑·宋紀十·太平興國四年》:諸軍聞之,人百其勇,皆冒死先登,凡控弦之士數十萬,列陣於乘輿前,蹲甲交射,矢集太原城上如蝟毛焉。
  39. ^ 《續資治通鑑·宋紀十·太平興國四年》:捕得生口,雲北漢主城中市所射之箭,以十錢易一矢,凡得百餘萬,聚而貯之。帝笑曰:「此箭為我蓄也。」及城降,盡得之。
  40. ^ 《續資治通鑑·宋紀十·太平興國四年》:田欽祚在石嶺關,恣為奸利諸不法事,郭進屢以為言,欽祚憾之。進武人,剛烈,戰功高,欽祚數如陵侮,進不能堪,癸酉,遂縊而死,欽祚以卒中風眩聞。帝悼惜良久,優詔贈安國節度使。左右皆知,而無敢言者。
  41. ^ 《續資治通鑑·宋紀十·太平興國四年》:命冀州刺史牛思進為石嶺關部署。
  42. ^ 《續資治通鑑·宋紀十·太平興國四年》:乙亥,幸連城,視攻城諸洞。時李漢瓊率眾先登,矢集其腦,又中指,傷甚,猶力疾戰。帝促召至幄殿,視其創,傅以良藥。帝欲親幸洞屋中勞士卒,漢瓊泣曰:「矢石注洞屋如雨,陛下奈何以萬乘之尊親往臨之!若不聽,臣請先死。」乃止。
  43. ^ 《續資治通鑑·宋紀十·太平興國四年》:五月,己卯朔,幸城西南隅;夜,督諸將急攻;遲明,陷羊馬城。
  44. ^ 《續資治通鑑·宋紀十·太平興國四年》:北漢宣徽使范超來降,攻城者疑其出戰,擒之以獻,斬於纛下。既而北漢盡殺超妻子,梟其首,投於城外。
  45. ^ 《續資治通鑑·宋紀十·太平興國四年》:北漢代州刺史劉繼文及盧俊奔於遼。
  46. ^ 《續資治通鑑·宋紀十·太平興國四年》:辛巳,幸城西北隅。北漢馬步軍都指揮使郭萬超來降。
  47. ^ 《續資治通鑑·宋紀十·太平興國四年》:壬午,帝幸城南,謂諸將曰:「翼日重午,當食於城中。」
  48. ^ 《續資治通鑑·宋紀十·太平興國四年》:癸未,幸城南,督諸將急攻,士奮怒,爭乘城,不可遏。帝恐屠其城,因麾眾少退。
  49. ^ 《續資治通鑑·宋紀十·太平興國四年》:城中人猶欲固守,左僕射致仕馬峰,以病臥家,舁入見北漢主,流涕備言興亡之理。夜,漏上十刻,北漢主乃遣客省使李勛上表納款。
  50. ^ 《續資治通鑑·宋紀十·太平興國四年》:北漢平,凡得州十,軍一,縣四十一,戶三萬五千二百二十,兵三萬。
  51. ^ 《續資治通鑑·宋紀十·太平興國四年》:初,攻圍太原累月,饋餉且盡,軍士罷乏。劉繼元降,人人有希賞意,而帝將遂伐遼,取幽薊。諸將皆不願行,然無敢言者。殿前都虞候崔翰獨奏曰:「此一事不容再舉,乘此破竹之勢,取之甚易,時不可失也。」帝悅,即命樞密使曹彬議調發屯兵。時車載簿籍,阻留在道,兵房吏張質潛計數部分軍馬,及得簿籍校之,悉無差謬。

參考資料[編輯]

  1. ^ 該條目翻譯並整理自《續資治通鑑·宋紀一·建隆元年》、《續資治通鑑·宋紀五·開寶二年》、《續資治通鑑·宋紀九·太平興國二年》、《續資治通鑑·宋紀九·太平興國三年》、《續資治通鑑·宋紀九·太平興國四年》以及《續資治通鑑·宋紀十·太平興國四年》。
  2. ^ 徐俊. 中国古代王朝和政权名号探源. 湖北武昌: 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0年11月: 244–246. ISBN 7-5622-22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