峒蠻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洞蠻[1],是中國古代對南方少數民族的貶稱,包括今畲族瑤族輋族)、侗族等民族。

隋唐以來,聚居於中國南方的少數民族有居住於山洞的習俗,而「舉峒純為一姓,保持氏族組織」,故泛稱為、溪峒,各峒居民即是峒蠻[2]:41。明代記載的洞苗、洞蠻即是今侗族的先民[1]

註釋[編輯]

  1. ^ 1.0 1.1 伍新福. 二、明代的“蛮”、“土”、“苗”、“傜”、“洞蛮”和“洞苗”(侗). 湖南民族关系史. 湖湘文庫編輯出版委員會、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0 [2022-04-14]. ISBN 754386417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14) (簡體中文). 明代,特別是明朝初期,湖南境內各土著少數民族仍多被統稱為「蠻」。但若聯繫到具體地區,並參證相關材料,仍可分辨出在某種情況下主要是指某一特定的族群,如土家族、苗族、或瑤族、侗族。這需作具體分析,不能一概而論。[……]「洞苗」(侗):侗族的先民,在明代多被統稱為「蠻」和「洞蠻」,有時也仍被稱為「僚」,但一般都是與「苗」或「蠻夷」合稱。[……]明代史籍和文獻中,多有「洞苗」、「洞蠻」的記載。如[……] 
  2. ^ 胡萍、周慧梅、楊伊玲. 《从峒话看八峒瑶山竹文化现状与对策》. 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廣東省佛山市: 佛山科學技術學院). 2018, (2018年第3期): 41—48. ISSN 1008-018X (簡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