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帕特里克·弗倫奇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帕特里克·弗倫奇
出生帕特里克·羅洛·巴茲爾·弗倫奇
(1966-05-28)1966年5月28日
 英國奧爾德肖特
逝世2023年3月16日(2023歲—03—16)(56歲)
 英國倫敦
職業歷史學家
母校愛丁堡大學(文學碩士、哲學博士
主題
  • 印度
  • 尼泊爾
代表作《The World Is What It Is》(2008年)
獎項
配偶
  • 阿比蓋爾·阿什頓-約翰遜(已離婚)
  • 梅魯·戈卡爾
兒女4

帕特里克·羅洛·巴茲爾·弗倫奇(英語:Patrick Rollo Basil French,1966年5月28日—2023年3月16日,英國作家、歷史學家、學者,著有《Younghusband: the Last Great Imperial Adventurer》(1994年)、《The World Is What It Is》(2008年)[1]及《India: A Portrait》(2011年)等作品[2]

1992年英國大選期間,弗倫奇代表綠黨參加了議會選舉。他是英國西藏支持團體自由西藏運動的執行委員會成員之一,同時也是印度—英國圓桌會(India–UK Round Table)的初創成員之一[3]

生平[編輯]

弗倫奇在1966年5月28日出生於漢普郡的奧爾德肖特,又在沃明斯特長大成人,父親是一名軍官,母親則是一名家庭主婦。他自幼對身邊的事物充滿懷疑,包括父親所在的軍隊、父母的天主教信仰及英國的教育體系等[4]。弗倫奇起初就讀於安普爾福斯大學,後被愛丁堡大學錄取,開始學習英美文學,先後取得英國文學碩士及南亞哲學博士學位[4][5]。25歲時,弗倫奇開始前往中亞重走英國探險家榮赫鵬的旅程,並曾到達喜馬拉雅前哨站[4],最終於1994年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著作《Younghusband: The Last Great Imperial Adventurer》[6],此書後來相繼獲得毛姆文學獎[7]皇家文學學會的威廉·亨利·海涅曼獎。

弗倫奇的第二部作品為《Liberty or Death: India's Journey to Independence and Division》,於1997年出版。該書毀譽參半,一些印度媒體認為該書對於聖雄甘地穆罕默德·阿里·真納印度獨立運動中扮演的角色抱着一種修正主義的觀點[8],更有少數人呼籲印度應該禁止該書。而英國作家菲利普·齊格勒則認為這本書是一個「非凡的成就」[9],印度作家庫什萬特·辛格英語Khushwant Singh認為弗倫奇稱得上是「一流的歷史學家及故事陳述者」。這些爭議使得這部書獲得了不俗的銷量,弗倫奇也因此獲得《星期日泰晤士報》頒發的年度青年作家獎[10]

2003年,弗倫奇關於西藏的著作《Tibet, Tibet: A Personal History of a Lost Land》正式出版,成為他的第三部作品。據弗倫奇本人的說法,他對西藏的興趣來自於他在16歲時與達賴喇嘛的一次會面,他表示自己覺得「西方國家,特別是西藏運動人士對於西藏的觀點已經嚴重脫離實際」,於是在1999年親自去西藏進行了一次旅行[11]。《獨立報》評價該書「充滿智慧,其手法也令人充滿激情」[12],《洛杉磯時報》的皮科·艾爾(Pico Iyer)表示弗倫奇「非常細緻和規範」,認為他「有天賦去做鼓舞人心的、誠摯的研究,並能夠發現那些被忽視掉,卻又值得用幾卷書去分析的細節」[13]

2008年,弗倫奇在諾貝爾獎得主V·S·奈波爾的同意下,為他創作了一部名為《The World Is What It Is》的傳記作品。這部書將重點放在了奈波爾過去的不光彩經歷,改變了過往人們對奈波爾的認知[5]。對此,《紐約書評》的伊恩·布魯瑪評論稱弗倫奇開創了一種叫做「懺悔式傳記」(the confessional biography)的新類別[14]。該書被紐約時報書評選入「2008年10大最佳書籍」[15],同年還獲得了美國國家書評人協會獎[16],以及打入當年的塞繆爾·約翰遜獎的最終候選名單[17]。2009年,弗倫奇又憑藉這部書獲得了豪森登獎[18]

2011年,弗倫奇寫成了《India: A Portrait》一書,並將其宣傳為「一部12億人的詳盡傳記」(an intimate biography of 1.2 billion people),主要講述使印度國運發生巨大改變的社會和經濟革命。除了在書籍中探討印度歷史之外,弗倫奇還專門開設了一個名為「印度網」(The India Site)的網站[19]

2017年,弗倫奇被任命為艾哈邁達巴德大學文理學院首任院長[4]

除奈波爾以外,弗倫奇生前還曾為另一名諾貝爾獎得主多麗絲·萊辛編寫授權傳記[20]

個人生活[編輯]

弗倫奇和首任妻子阿比蓋爾·阿什頓-約翰遜(Abigail Ashton-Johnson)育有3個孩子,但這段婚姻最終以離婚告終[4]。在此之後,弗倫奇又娶了出版商納米塔·戈卡爾英語Namita Gokhale的女兒、企鵝蘭登書屋印度分部前總編輯梅魯·戈卡爾(Meru Gokhale),兩人育有一個兒子[4]

2003年,弗倫奇獲授大英帝國勳章,但他沒有接受[21],因為他認為勳章的格言「為了上帝和帝國」與他對南亞歷史的認知相牴觸,還表示自己並不喜歡英國的授勳制度,認為其運作並不透明[4]

2023年3月16日,弗倫奇在倫敦因為癌症去世,據他的妻子透露,他在去世前已與癌症作了四年的鬥爭[4][22]

參考書目[編輯]

  • Younghusband: The Last Great Imperial Adventurer (HarperCollins, 1994) ISBN 978-0-00215-733-9
  • The Life of Henry Norman (Unicorn Press, 1995) ISBN 978-0-90629-013-2
  • Liberty or Death: India’s Journey to Independence and Division (HarperCollins, 1997) ISBN 978-0-00255-771-9
  • Tibet, Tibet: A Personal History of a Lost Land (HarperCollins, 2003) ISBN 978-0-00257-109-8
  • The World Is What It Is: The Authorized Biography of V. S. Naipaul (Picador, 2008) ISBN 978-0-33043-350-1
  • India: A Portrait (Allen Lane, 2011) ISBN 978-1-84614-214-7

參考資料[編輯]

  1. ^ Patrick French. Penguin Random House. [2015-05-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7-13). 
  2. ^ Patrick French Books – Biography and List of Works – Author of 'Dreams and Memories Of a Lost Land'. Biblio.com. [2024-06-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13). 
  3. ^ Patrick French. The Daily Star. 2014-11-15 [2024-06-18]. 
  4. ^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Genzlinger, Neil. Patrick French, 56, Historian of India and Unsparing Biographer of Naipaul有限度免費查閱,超限則需付費訂閱. The New York Times. 2023-03-22: B10 [2024-06-18]. 
  5. ^ 5.0 5.1 Patrick French, authority on India and Tibet who became best known for his explosive biography of VS Naipaul – obituary需要付費訂閱. The Daily Telegraph. 2023-03-17 [2024-06-18]. 
  6. ^ An Impulsive Imperial Soldier Who Turned Guru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6-03-03. The New York Times. 15 November 1995.
  7. ^ Archived copy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9-12-04.
  8. ^ Gandhi was a wily politician, Jinnah remained a secularist till death.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0-02-10. Outlook. 6 August 1997.
  9. ^ French, Patrick. Liberty or Death: India's Journey to Independence and Division: Patrick French需要免費註冊. 1998. ISBN 0006550452. 
  10. ^ Archived copy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9-10-16.
  11. ^ Interview: Nandini Lal on Patrick French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9-10-22. Outlook Magazine. 10 March 2003.
  12. ^ Wintle, Justin. Book Review: Tibet, Tibet: a personal history of a lost land, by Patrick French. The Independent. 2003-04-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4-10). 
  13. ^ Iyer, Pico (19 October 2003), "Himalayan Descent", Los Angeles Times.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2-03-09. .
  14. ^ The Lessons of the Master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8-11-03. 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20 November 2008.
  15. ^ "The ten best books of 2008", The New York Times. 3 December 2008.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8-01-14..
  16. ^ National Book Critics Circle: awards. Bookcritics.org. [2024-06-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2-27). 
  17. ^ BBC iPlayer – BBC Four. Bbc.co.uk. [2024-06-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23). 
  18. ^ Patrick French awarded literary prize. PanMacmillan.com. [2024-06-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9-27). 
  19. ^ INDIA: A PORTRAIT | The India Site | Dishing up Indian news and non aligned views | India: A Portrait by Patrick French. Theindiasite.com. 2013-05-19 [2024-06-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1-17). 
  20. ^ Patrick French – CRASSH. www.crassh.cam.ac.uk. 2016-01-14 [2024-06-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16). 
  21. ^ Soutik Biswas. South Asia | Naipaul biographer refuses OBE. News.bbc.co.uk. 2003-10-06 [2024-06-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1-07). 
  22. ^ British writer and historian Patrick French dies of cancer at 56. The New Indian Express. 2023-03-16 [2024-06-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17). 

外部連結[編輯]

弗倫奇曾在《The Filter Podcast》中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