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友松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張友松
出生張鵬
1903年
 大清湖南省醴陵縣
逝世1995年(91—92歲)
 中華人民共和國四川省成都市
筆名常健、張鶴
職業翻譯家
語言中文、英文
國籍 中華人民共和國
民族漢族
母校北京大學
創作時期1930年至1990年
體裁小說
代表作《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
《湯姆·索亞歷險記》
配偶徐女士
兒女1子病夭、1女。
親屬大姐張挹蘭

張友松(1903年—1995年),原名張鵬,筆名常健張鶴湖南醴陵人,畢業於北京大學,曾建立「春潮書局」、「晨光書局」,文化大革命中,張友松飽受政治迫害,右眼被打瞎,1995年,張友松在貧病交加中去世。[1]

生平[編輯]

1903年,張友松出生在湖南省醴陵縣

12歲時,張友松跟大姐張挹蘭搬遷到北京市

1922年,張友松考入北京大學,畢業後,張友松輾轉在青島山東濟南湖南長沙衡陽等地教書。張友松曾在上海北新書局工作,這期間他結識了文學巨匠魯迅,魯迅在日記里114次提到張友松。中國抗日戰爭時,張友松建立「晨光書局」、「春潮書局」。

1951年,張友松到北京,負責《中國建設》的英文版。1954年,張友松被安排到人民文學出版社工作。

反右時,張友松開始受到衝擊。1966年,毛澤東發起文化大革命,批鬥知識分子,張友松和眾多知識分子一樣飽受政治迫害,他的右眼被打瞎,但是仍然堅持翻譯工作,陸續翻譯馬克·吐溫《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湯姆·索亞歷險記》、屠格涅夫《世外桃源》、基倫斯《揚布拉德一家》、史蒂文森《荒島探寶記》。

1984年,張友松搬遷到四川省成都市郊外杜甫草堂西側,當時鄧小平重返政壇,執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把工作重心從「階級鬥爭」轉移到「經濟建設」,人民群眾的生活開始脫貧,張友松的女兒在工廠工作,張友松沒有工資、沒有養老金,他和妻子徐女士的生活全部仰仗北京市政協的資助。作家高纓去見他尊稱他為長輩,因為張友松和魯迅一樣是五四運動以來的文化人,流沙河去見他行弟子禮,攝影家徐伏鋼去探視他,發現已經過了中午,張友松仍然沒有吃午飯,於是請他到麵館吃了一碗麵,90歲的張友松因飢餓而大口吞食,徐伏鋼當場落淚,因為張友松的譯著雖然被書商廣泛發行,但是直到他去世都沒有收到一分錢稿費。[2]

1995年,張友松在貧病交加的困頓環境中去世。

作品[編輯]

張友松的作品已經由季羨林主編的《世界文學名著經典文庫》和人民文學出版社的《名著名譯》出版發行。

  • 史蒂文森《荒島探寶記》
  • 基倫斯《揚布拉德一家》
  • 屠格涅夫《世外桃源》、《春潮》、《薄命女》
  • 契訶夫《三年》、《愛》、《決鬥》

參考文獻[編輯]

  1. ^ 黑馬. 被埋没的大翻译家张友松. 《悅讀MOOK》 (二十一世紀出版社). 2015-07-01, 42. 
  2. ^ 《翻译家张友松穷死成都》. 《魯迅研究月刊》. 1998, 6. ISSN 1003-0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