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胸咬鵑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灰胸咬鵑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鳥綱 Aves
目: 咬鵑目 Trogoniformes
科: 咬鵑科 Trogonidae
屬: 咬鵑屬 Harpactes
種:
灰胸咬鵑 H. whiteheadi
二名法
Harpactes whiteheadi
Sharpe, 1888

灰胸咬鵑(學名:Harpactes whiteheadi)是鳥類咬鵑科的一種。它是婆羅州的特有動物,生活在島上的原始森林,是婆羅洲最大的咬鵑科動物之一,長達29到33厘米(11 到 13 英寸),是一種兩性異形的動物。雄性的頭部、頸部和下部呈現深紅色,喉嚨呈現黑色,胸部呈現灰色, 其餘上半的身都是肉桂色的。雌性的圖案相似,但是呈現肉桂棕色,而雄性則是肉桂色。該物種最早由理查德·鮑德勒·夏普於1888年進行物種描述的鑑定,並以英國探險家和收藏家約翰·懷特黑德英語John Whitehead (explorer)的名字命名,沒有其他亞種。

它是一種食蟲動物,但也吃各種植物材料,包括水果和種子。除了繁殖的時間外,人們對它的繁殖生物學知之甚少。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將灰胸咬鵑列為近危物種。雖然數量尚未量化,但人們認為其數量正在下降。其中,失去棲息地是一個關鍵威脅。

分類和詞源[編輯]

1888 年,英國鳥類學家理理查德·鮑德勒·夏普首次在馬來西亞京那巴魯山採集的標本對灰胸咬鵑進行了物種描述的鑒定[2]。他給它將它的學名命名為「Harpactes whiteheadi」,並將其歸入亞洲的咬鵑科[2],其下沒有亞種[3]。分子研究表明,它與菲律賓咬鵑科英語Philippine trogon最接近[4]

屬名Harpactes來自希臘語harpaktes ,意思是「搶劫」[5]。該種加詞和常見名稱是為了紀念首次採集這種鳥的英國探險家約翰·懷特黑德(John Whitehead) [6]

介紹[編輯]

像大多數咬鵑科一樣,灰胸咬鵑是兩性異形的。男性比女性多得多[7]。它是婆羅洲最大的咬鵑科之一,長 29 到 33 厘米(11 到 13 英寸)[3][8]。雄性在額頭上、冠冕、頸部和頭部兩側是深紅色的,眼睛周圍是裸露的藍色皮膚。他的其他上半身都是肉桂棕色的[2]。他的喉嚨部位是黑色的,遮住了灰色的乳房,但他的下半身是深紅色的。他的翅膀主要是黑色的,隱蔽處有白色的條紋。他的尾巴下面大多是白色的。在上面,兩根中央尾羽呈現肉桂色,尖端是寬大的黑色,其餘的尾羽主要是黑色的。最外層的尾羽在末端和外側腹板上是白色的。他有着藍色的、粉棕色的腿和腳,以及紅棕色的虹膜[8][2]。雌性的圖案相似,但更暗淡,肉桂棕色取代了雄性的深紅色[3]。她迂迴和翅膀封面上的欄杆是肉桂棕色的,而不是白色的。未成熟的雌性與成年雌性相似,但她的整個腹部顏色均勻,缺乏成蟲的黑色喉嚨和灰色上乳房。她喙上的藍色也更少[9]

叫聲[編輯]

灰胸咬鵑很少叫。它的叫聲是一個巨大的系列,由四到五個刺耳、緩慢的音符組成,音調均勻,並被多次轉寫為「kwau kwau kwau kwau」、「wark wark wark wark」或「poop poop poop」[3][7][8]。它還有一個粗喉的聲音,有時後面跟着響亮的「kekekeke」[3][8]

分佈和生活環境[編輯]

灰胸咬鵑的是婆羅洲的特有種,位於海拔 900 至 2,000 米(3,000 至 6,600 英尺)之間的山區[3]。它僅生活在原始森林裏有利於潮濕的山谷[7],是罕見卻鮮為人知的棲息地[10]

參考文獻[編輯]

其他來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