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利維亞歷史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玻利維亞南美洲一個內陸國家。玻利維亞於1825年8月6日獨立。

前殖民時代[編輯]

蒂亞瓦納科的最大疆域,公元950年。
蒂亞瓦納科的太陽門(Gateway of the Sun)

玻利維亞的原住民文化是在高海拔的阿爾蒂普拉諾高原發展起來,當地氧氣含量低,土壤貧瘠和氣候模式極端。較宜居的低地稀疏居住着採集狩獵者社會,而多數前殖民時代的人口都集中於阿爾蒂普拉諾高原的科恰班巴丘基薩卡谷地。

大約在公元前8000年至5000年之間,喀喀湖附近的番薯被培養,大約在3000-4000年前,藜麥被培養,公元前2000年開始生產銅。大羊駝羊駝小羊駝被馴化,用於運輸、食物和衣物。

艾馬拉人居住在玻利維亞西部,秘魯南部和智利北部。他們這樣已經連續至今約有2000多年。現代艾馬拉人自視與先進的蒂亞瓦納科文化有關。該文化在600年之後成為重要的地域大國。根據早期估計,在它全盛時期,該城佔地約6.5平方公里,有15000 - 30000居民。[1]但是,近年利用衛星成像技術繪製了蒂亞瓦納科三個主要山谷中「臺田」(suka qullu)的範圍,得出的人口承載能力估計在285,000到1,482,000之間。[2]

有歷史學家指出,蒂亞瓦納科在600年到700年間經歷了巨變,為公民建築建立了里程碑式的新標準,使居民數目大大提升。[3]蒂亞瓦納科通過其帝國所有城市之間的貿易而獲得了權力。[4]950年以後,氣候出現了急劇變化,而的的喀喀湖谷地的降雨量明顯減少了。[5]到了1000年左右,由於食物生產減少而無法維持龐大人口,蒂亞瓦納科文化消亡了。接着許多年當地都無人居住。[5]蒂亞瓦納科文化消亡後,相傳莫羅文化是蒂亞瓦納科文化的延續,但影響力明顯不如後者。

1438年至1527年,印加帝國進行了大規模的版圖擴張,在第九任皇帝帕查庫特克在位期間獲得了許多今玻利維亞西部地區。他的繼承人圖帕克·印卡·尤潘基也擴張了印加帝國的版圖。15世紀期間印加帝國征服了的的喀喀湖地區而玻利維亞西部成為了印加版圖一部分,屬於科利亞蘇尤

西班牙殖民時期[編輯]

法蘭西斯科·皮薩羅迪亞高·德·阿馬格羅費南度·德盧克英語Hernando de Luque率領的西班牙人發現並征服了印加帝國。1524年,他們第一次從巴拿馬沿太平洋海岸向南航行,證實了被稱為「別如」(後改為秘魯)的存在,它是傳說中具有黃金的土地。

由於印加帝國的快速擴張,此時它的內部非常虛榮,這讓西班牙對其征服變得非常容易。1532年11月16日,發生了血腥的卡哈馬爾之戰英語Battle of Cajamarca。一年後,印加帝國首都庫斯科被攻陷。

在西班牙殖民統治時期,這片區域被稱為「上秘魯」或「查爾卡斯」。受到在利馬的總督區管轄。

爭取獨立[編輯]

拿破崙戰爭期間,西班牙王室的權威減弱,反對殖民統治的情緒增長。玻利維亞歷史上宣佈獨立可以追溯到1809年,但是經過16年的爭取,才成立共和國。玻利維亞被來自委內瑞拉加拉加斯的民族英雄玻利華解救而獨立,便以玻利華之名定國名為玻利維亞以資紀念。

1825年正式從西班牙獨立,白人和梅斯蒂索人實行考迪羅政治和寡頭政治,將印第安人排除在外。通過法律取締印第安公社,剝奪印第安人的土地所有權。1900年,玻利維亞擁有1600萬人口,但是只有三、四萬人享有選舉權。

19世紀[編輯]

秘魯-玻利維亞邦聯時期的玻利維亞

安德烈斯·德·桑塔·告魯斯元帥的總統任期期間,玻利維亞經歷了一段成功時期。社會和經濟得到較大發展。桑塔·告魯斯參與了玻利維亞內部事務以及成功的將秘魯和玻利維亞並為秘魯-玻利維亞邦聯。由於桑塔·告魯斯宣稱其國家為印加帝國的繼任者之後,這一舉動被鄰國感覺影響了地區力量平衡,並且是對在前印加帝國領土上國家的威脅。

獨立後的玻利維亞經常和周邊國家發生戰爭,因而失去了很多土地,有現今智利北部的安第斯山脈和沿海地區,巴西南部,和巴拉圭北部。特別是在1879年到1883年的硝石戰爭,玻利維亞喪失其唯一濱海省份,包括重要港口安托法加斯塔,玻國自此成為內陸國家。

20世紀[編輯]

在19世紀中期至20世紀初,玻利維亞失去的領土。

構成大半人口的土著居住生活仍然惡劣。他們失去了受到教育,經濟和政治參與的機會。在廈谷戰爭(1932-1936)中,玻利維亞被巴拉圭擊敗。大廈谷的大部分地區被割讓與巴拉圭。

玻利維亞國民革命運動是20世紀拉丁美洲中最顯著的社會政治事件之一。在1941年,國民革命運動(Revolutionary Nationalist Movement)在從廈谷戰爭的灰土中出現。國民革命運動作為中產階層的政治聯盟,避開馬克思主義,使用了更適合於玻利維亞的社會現實的一個模糊的民族主義思想。加入了瓜爾韋托比利亞羅埃爾(1943年至1946年)的軍隊和文官混合的政府。1946年,國民革命運動被採礦寡頭和人民黨左翼革命運動(PIR)廢黜,其成員逃亡。經過六年的組織,國民革命運動在1949年10月發起一場簡短而血腥的內戰,但是被擊敗,並再次流亡。國民革命運動在1951年選舉中取得勝利,但是被反對派稱為欺詐,獲選的總統職位被剝奪。1952年4月9日,國民革命運動領導了一次成功的起義,並稱為玻利維亞國民革命。1953年8月2日,埃斯登索羅頒佈法律,廢除大莊園制,實行土地改革。

1982年至今[編輯]

1984年玻利維亞結束軍事獨裁實行民主選舉的文職政府。

2003年的天然氣管道風波(通過智利港口,向北美輸氣)引起全國抗議活動、全國總罷工,總統桑切斯、接任的代理總統梅薩被迫先後下台逃亡海外。

2005年12月18日舉行總統選舉。艾馬拉印地安人,玻利維亞爭取社會主義運動領導人埃沃·莫拉萊斯以53.75%的選票贏得選舉,並於2006年1月22日就職,成為該國首位美洲原住民總統,亦成為玻利維亞第一位左翼總統。開始了以漸進式的社群社會主義(即印第安社會主義)為基本價值理念的玻利維亞國家構建。

2009年1月25日玻利維亞共和國歷史上的第16部憲法,也是首部全民公投的憲法以61.8%的贊成票獲得通過。

2009年3月26日,莫拉萊斯簽署最高法令宣佈將原國名「玻利維亞共和國」(República de Bolivia)改為「多民族玻利維亞國」(El Estado Plurinacional de Bolivia),以64.2%支持率成功連任。

參考資料[編輯]

  1. ^ Kolata, Alan L. 'The Tiwankau: Portrait of an Andean Civilization'. Blackwell Publishers, Cambridge, 1993. p. 145
  2. ^ Kolata, Alan L. Valley of the Spirits: A Journey into the Lost Realm of the Aymara. John Willy and Sons, Hoboken, 1996.
  3. ^ Isbell, William H. 'Wari and Tiwanaku: International Identities in the Central Andean Middle Horizon'. 731–751.
  4. ^ McAndrews, Timothy L. et al. "Regional Settlement Patterns in the Tiwanaku Valley of Bolivia". Journal of Field Archaeology 24 (1997): 67–83.
  5. ^ 5.0 5.1 Kolata, Alan L. 'The Tiwankau: Portrait of an Andean Civilization'. Blackwell Publishers, Cambridge, 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