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斯季斯拉夫號戰艦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概況
使用者  俄羅斯帝國海軍
前級 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級
次級 佩列斯韋特級
建造期 1894-1900年
運行期 1900-1920年
完成數 1
損失數 1
歷史
俄羅斯帝國
艦名 俄語:Ростислав
艦名出處 羅斯季斯拉夫一世
使用者 俄羅斯帝國海軍
建造者 尼古拉耶夫造船廠
動工日
  • 1894年1月30日(實際)
  • 1895年5月19日(官方)[a]
下水日 1896年9月2日
命名者 1894年5月20日
完工日 1900年3月
結局 1920年11月自沉
技術數據
艦型 前無畏艦
排水量
  • 8,880長噸(9,022公噸)(設計)
  • 10,520長噸(10,689公噸)(實際)[1]
全長 351英尺10英寸(107.2米)
全寬 68英尺(20.7米)
吃水
  • 22英尺(6.7米)(設計)
  • 25英尺2英寸(7.7米)(實際)
動力輸出
動力來源 2軸,2台三脹往復蒸汽機英語triple-expansion steam engine
速度 15(28公里每小時;17英里每小時)
續航距離 8節(15公里每小時;9.2英里每小時)航速下續航4,100海里(7,600公里;4,700英里)
乘員 633(1900年)、831–852(一戰)[1]
武器裝備
裝甲

「羅斯季斯拉夫」號戰艦(俄語:Ростислав羅馬化:Rostislav[c]尼古拉耶夫海軍部造船廠在19世紀90年代為俄羅斯帝國海軍黑海艦隊建造的前無畏艦。該艦最初構想為一艘小型、廉價的岸防艦,但後來海軍放棄了這一設想,轉而選擇了排水量為8,880長噸(9,022公噸)的緊湊型遠洋戰艦。但糟糕的設計和施工實踐使其實際排水量增加了超過1,600長噸(1,626公噸)。「羅斯季斯拉夫」號成為世界上第一艘使用燃油而不是煤炭的主力艦。由於使用的是10英寸(254毫米)的主炮,而不是俄羅斯海軍實際上標準的12英寸(305毫米),該艦的戰鬥能力受到了影響。

該艦的船體於1896年9月下水,但因為艦艇主炮未交付,使其首航推遲到了1899年,最終直至1900年才完工。1899年5月,「羅斯季斯拉夫」號成為俄羅斯帝國海軍首艘由羅曼諾夫王朝成員指揮的艦船,由俄羅斯大公英語List of grand dukes of Russia亞歷山大·米哈伊洛維奇擔任指揮。從1903年到1912年,該艦是黑海艦隊副司令的旗艦。在1905年俄國革命期間,艦上成員曾險些發生譁變,但最終忠於政權,並積極鎮壓了巡洋艦「奧恰科夫」號俄語Очаков (бронепалубный крейсер)譁變俄語Севастопольское восстание (1905)

「羅斯季斯拉夫」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意志積極參戰,直到1918年初黑海艦隊解體。該艦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第一艘向敵方陸地目標開火的俄羅斯艦隻,也是第一艘被德國空襲擊中的俄羅斯艦隻,以及第一艘擊沉潛艇的俄羅斯海軍艦船,儘管對方是一艘俄羅斯潛艇。 1918年4月,布爾什維克撤離塞瓦斯托波爾時放棄了「羅斯季斯拉夫」號。一年後,英國佔領軍撤退時毀壞了該艦的引擎。1920年11月,白軍將該艦用作拖曳的浮動炮台,然後於1920年11月將其沉沒在克赤海峽

設計[編輯]

「羅斯季斯拉夫」號於1892年設計,最初設想為一個便宜而緊湊的12英寸火炮平台,大小與早期的岸防艦類似,但在黑海進行作戰時具有海上適應性。海軍部長尼古拉·契哈喬夫將軍設想了一支這樣的艦隊,每艘排水量為4,000至5,000長噸(4,064至5,080公噸),可以符合他希望的24,000長噸(24,400公噸)艦隊總體排水量目標。尼古拉耶夫造船廠的首席設計師謝爾蓋·拉特尼克評估了契哈喬夫的方案要求,並總體上建議反對這個想法[d]。海軍技術委員會對拉特尼克的意見表示贊同並表示要想在火力、裝甲、速度和穩定性方面達到有意義的組合,艦隻的排水量至少需要6,000長噸(6,096公噸)。最終海軍技術委員會否決了拉特尼克建議建造一艘8,880長噸(9,022公噸)的改進型「偉大的西索伊」號英語Russian battleship Sissoi Veliky,但沒有提出明確的替代方案。為此海軍技術委員會不願意討論戰術問題,而是將艦載武器的選擇留給了契哈喬夫。[4]

契哈喬夫指示尼古拉耶夫造船廠的安德烈·托羅波夫起草兩份提案,一份裝備10英寸炮,另一份裝備12英寸炮[5]。托羅波夫估計這艘艦的排水量至少應為8,880噸。契哈喬夫承認了這一事實,並向海軍技術委員會提出了兩種選擇。海軍上將本人和現役艦隊指揮官投票贊成12英寸口徑,這已經成為一個世界性的戰艦標準,但是這受到海軍技術委員會的強烈反對[5]。海軍高層在1893年4月和5月進行了長時間的辯論。最終同意將排水量增加到8,880噸,並傾向於接受12英寸口徑的火炮,但海軍上將阿列克謝大公決定支持較小口徑的炮,從而結束了這場辯論[6]

「羅斯季斯拉夫」號採用了與「偉大的西索伊」號相同的船體,使用新開發的哈維裝甲進行保護。該艦除了是世界上第一艘使用重油的海軍主力艦,還是首艘使用電力而非較舊的液壓系統來轉動火炮的俄羅斯戰艦。[7][8]

常規數據[編輯]

「羅斯季斯拉夫」號水線長345英尺6英寸(105.3米),全長351英尺10英寸(107.2米),舷寬68英尺(20.7米),吃水深25英尺2英寸(7.7米)。其排水量為10,520長噸(10,689公噸),比設計的8,880長噸(9,022公噸)排水量多出1,500長噸(1,524公噸)[9]。排水量的增加使艦體的吃水增加了大約3英尺(0.9米),使艦體大部分水線裝甲帶都沉到了水線[10]

推進器[編輯]

「羅斯季斯拉夫」號安裝有兩台與「偉大的西索伊」號相同的垂直三脹蒸汽機,設計總功率8,500匹指示馬力(6,300千瓦特)。由8台圓柱形火管鍋爐向蒸汽機提供蒸汽,每台蒸汽機帶動一具螺旋槳。艦上一半的鍋爐燒煤,另一半燒重油,這使「羅斯季斯拉夫」號成為世界上第一艘使用重油的主力艦[11][12]。這樣的設計是為了利用來自巴庫的廉價石油替代昂貴的進口煤炭[13]。在海試中,動力裝置共產生了8,816 ihp(6,574 kW)的總功率,並達到了15.8(29.3公里每小時;18.2英里每小時)的最高航速。該艦滿載時最多可攜帶820長噸(830公噸)的燃油和煤炭,以8節(15公里每小時;9.2英里每小時)的速度航行時可達到33,100海里(5,700公里;3,600英里)的航程[11]

武器[編輯]

布拉西海軍年鑑英語Brassey's Naval Annual》(1902年)中,「羅斯季斯拉夫」號的右視圖及俯視平面圖。

主炮組成為兩對裝在前後法式風格中心樞軸雙聯炮塔中的10英寸(254毫米)45倍徑1891型炮。每座炮塔的射界為240°[13]。這些炮的最大俯仰角為+15°,最大俯角為-5°。這些主炮以496.5英磅(225.2公斤)的初速發射重496.5英磅(225.2公斤)的炮彈。在+6°的俯仰角下,這些炮的射程為7,320米(8,010碼)[14]。八門45倍徑6英寸(152毫米)卡內特英語Canet guns1891式炮均安裝在主甲板上的雙聯炮塔上。每座炮塔位於上層建築的角上,並具有110°的射界[13]。這些炮發射重量為91.4英磅(41.46公斤)的炮彈,初速為2,600英尺每秒(792米每秒)。當以+20°的仰角射擊時,其最大射程為12,602碼(11,523米)[15]。 反魚雷艇裝備包括12門47毫米(1.9英寸)英語QF 3-pounder Hotchkiss霍奇基斯機炮英語Hotchkiss gun。其中8門安裝在上層建築上,其餘4門的位置不清楚[13]。它們發射重2.2英磅(1.00公斤)的炮彈,初速為1,400英尺每秒(430米每秒)[16]。該艦還安裝了16門37毫米(1.5英寸)霍奇基斯炮,其中8門安裝在戰鬥桅樓英語Top (sailing ship),另外8門的位置未知。它們發射重1.1英磅(0.50公斤)的炮彈,初速為2,150英尺每秒(660米每秒)[17]

「羅斯季斯拉夫」號裝備了6門15英寸(381毫米)魚雷發射管。艏部和艉部的發射管以及後部的兩門舷側發射管在水面以上。前部的側面發射管在水下。該艦還攜帶了50枚水雷,用於保護錨地。[18]

防護[編輯]

「羅斯季斯拉夫」號的水線裝甲帶長227英尺(69.2米),高度為7英尺(2.1米),最大厚度為14.5英寸(368毫米),在彈藥庫英語Magazine (artillery)位置銳減至10英寸(254毫米)。儘管未知裝甲帶在水線以上的確切高度,但由於該艦的實際吃水比設計值深了3英尺(0.9米),大部分水線裝甲實際都在水線以下。裝甲帶前端設置有9英寸(229毫米)的橫向防護隔板,後端設置有5英寸(127毫米)的防護隔板。上層裝甲堡的裝甲帶厚5英寸(127毫米),高7英尺6英寸(2.3米),在艦體側面延展160英尺(48.8米)。主炮塔的側面厚10英寸,頂部厚2.5英寸(64毫米)。6英寸炮塔的側面和指揮塔的側面都是6英寸厚。裝甲甲板平坦,位於主裝甲帶的上沿,厚2英寸(51毫米)。在裝甲堡英語Armored citadel前後水線以下,有3英寸(76毫米)的甲板。[19]

建造[編輯]

「羅斯季斯拉夫」號的建造工作於1894年1月30日開始。該艦於1894年5月20日正式命名;按照俄羅斯的傳統,正式的動工儀式被推遲到了1895年5月19日舉行。燃油鍋爐和發動機的合同被授予波羅的海造船廠[8]。裝甲則由美國伯利恆鋼鐵公司在早期為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級戰艦簽訂的合同框架內進行製造[20]。伯利恆鋼鐵公司因向俄羅斯以每噸250至300美元的異常低價出售裝甲板而受到美國參議院海軍事務委員會的審查,而美國海軍支付的價格為每噸600至660美元[21]班哲文·蒂爾曼參議員公開指責伯利恆和卡內基公司英語Carnegie Steel Company操縱價格英語Price fixing,剝削美國納稅人[e]

「羅斯季斯拉夫」號的船體於1896年9月2日下水。由於尼古拉耶夫海軍船廠缺乏合適的起重設備,使得引擎的安裝極為困難,以至於海軍曾一度考慮將船體拖至塞瓦斯托波爾進行施工。最終尼古拉耶夫海軍船廠的工程師們解決了引擎安裝的問題,該艦於1897年7月準備試航。1898年10月21日該艦進行了速度測試,但此時仍未安裝主炮。其動力裝置在試航中表現良好,但排水量已經超過設計目標295長噸(300公噸)。[23]

聖彼得堡奧布霍夫工廠工廠為「羅斯季斯拉夫」號、岸防艦烏薩科夫上將級英語Admiral Ushakov-class coastal defense ship以及前無畏艦佩列斯韋特級所製造的新型10英寸1897型火炮未能及時交付,導致這些艦隻的完工延遲了兩年[23]。其中一門原本指定交付給烏薩科夫上將級的艦炮在試驗場發生了爆炸,這使得整批貨物都再次經過了詳盡的測試和儘可能的修復。第16至19號炮經過測試合格,於1899年7月和8月交付至塞瓦斯托波爾安裝上艦。「羅斯季斯拉夫」號於1900年4月12日進行了首次火炮試驗[1]。在射擊實驗的第二天,該艦前炮塔的後坐力機構出現故障,並在返回基地後被檢查出了更多的缺陷。之後該艦在這年春季剩餘時間裏一直在修復其炮塔支架。然而由於問題依然存在,海軍只能通過禁止使用來「解決」這個問題[24][25]。此後「羅斯季斯拉夫」號的炮塔支架在1901年和1902年按照裝甲巡洋艦「納希莫夫上將」號英語Russian cruiser Admiral Nakhimov (1885)的模式重新建造,並最終在1902年6月成功通過了火炮測試[24]。艦上的電動炮塔控制系統配有332對接觸點,需要繁瑣且對大多數士兵來說過於複雜的維護[26]

服役[編輯]

1899年5月1日,海軍上校亞歷山大·米哈伊洛維奇大公擔任「羅斯季斯拉夫」號的指揮官,成為繼彼得一世之後首位實際指揮軍艦的羅曼諾夫家族成員[24]。另一位羅曼諾夫家族成員基里爾·弗拉基米洛維奇也於1900年在該艦上度過了平靜的幾個月[25]。亞歷山大的訪客、宴會以及對伊斯坦堡的外交訪問經常干擾艦員的工作,但是他親自管理船上設備的維修和改造。為此,造船廠和承包商把「羅斯季斯拉夫」號視作優先客戶。基於其在「偉大的西索伊」號上的經驗,亞歷山大說服了海軍技術委員會加固了「羅斯季斯拉夫」號的方向舵框架,並親自監督在指揮塔深處安裝了一個備用控制站[24]。1903年,亞歷山大晉升為海軍少將,並作為艦隊指揮官返回該艦[27]。此後「羅斯季斯拉夫」號一直擔任黑海艦隊的小旗艦,直到1912年9月[28]

1900年時,「羅斯季斯拉夫」號已經顯示出了嚴重的鍋爐問題,燃燒石油時產生的黑煙比燃燒煤炭時更明顯。而鍋爐內部熱量分佈不均導致了嚴重的局部過熱、火箱英語firebox彎曲和突然的回火。在三個半月的時間裏,從小型輔助動力裝置開始到主鍋爐,艦上的各座鍋爐一個接一個的失效[26]。由羅斯柴爾德所掌控的俄羅斯標準石油公司所提供的石油被證實並非問題所在,而波羅的海艦隊的石油動力艦船也遇到了類似的問題[29]。對該艦動力裝置的修理和改造一直持續到1904年,這時因持續的鍋爐故障迫使海軍在1904年和1905年放棄使用石油燃料,將「羅斯季斯拉夫」號改為燃煤動力[30]。每一輪修理和改造都給已經超重的艦體增加了更多的重量,到1907年艦體的水線裝甲帶已完全沉入水線以下[31]

1905年6月25日,黑海艦隊內密謀組織起義的社會民主黨組織的中央委員會(Матросская Централька)決定將起義行動從「羅斯季斯拉夫」號上改到「普譚金」號[32]。兩天後,「普譚金」號上起義爆發時,「羅斯季斯拉夫」號正在海軍中將亞歷山大·克里格英語Aleksander Krieger的指揮下[30]沙皇尼古拉二世接到「普譚金」號起義的消息後下令時任黑海艦隊指揮官格里戈里·楚克寧英語Grigoriy Pavlovich Chukhnin以及「羅斯季斯拉夫」號指揮官分別率艦隊以武力摧毀叛艦。但兩位將軍均克制着沒有開火,而判艦「普譚金」號則駛往奧迪沙,之後又到了羅馬尼亞。此時的「羅斯季斯拉夫」號上的艦員也正處於公開叛變的邊緣。1905年7月2日,「羅斯季斯拉夫」號上舉行了一次軍事會議,決定將該艦停泊在奧迪沙,並切斷引擎與螺旋槳的連接,讓水兵們可以自由上岸,以此來緩解矛盾[33]。到了同年11月巡洋艦「奧恰科夫」號發生叛變俄語Севастопольское восстание (1905)時,艦隊的士氣已經有所回升,因此克里格下令向「奧恰科夫」號叛軍發射了兩枚10英寸和十四枚6英寸的炮彈[31]

演習和傷亡[編輯]

日俄戰爭後,俄羅斯帝國海軍集中精力提高炮術技能和射控實踐[34]。1908年,阿歷克謝·克里洛夫英語Alexei Krylov葉夫根尼·貝爾卡洛夫俄語Беркалов, Евгений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率領「羅斯季斯拉夫」號進行了一次前所未有的遠程射擊實驗[34]。該艦在幾天內以8至10英里(13至16公里)的距離發射了330枚10英寸炮彈[34]。這次實驗證明了海軍所使用的老式彈道表並不準確,為此貝爾卡洛夫將1908年的實驗數據編製成了海軍採用的新彈道表[34]。克里洛夫的另一個舉措,即快速反向打水[f],也於1909年被海軍列為規範化操作[28]

「羅斯季斯拉夫」號正在清洗炮身。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曾有兩項艦隻現代化改裝計劃被提出。1907年,海軍總參謀部提出了一項旨在減小船舶吃水深度並將其裝甲帶抬高出水面的大規模重建方案。「羅斯季斯拉夫」號水線以上的魚雷發射管、魚雷網、輔助鍋爐以及47毫米火炮將被移除,上層建築也將被削減,桅杆將減少到單杆桅。這些變化將使其排水量減少250長噸(254公噸),但由於資金短缺,該計劃被否決了[38]。然而,該艦的水面以上的魚雷發射管在此期間被移除了[39]。1912年,黑海艦隊的工作人員提議用四門75毫米(3英寸)炮替換該艦的所有47毫米炮,並移除輔助鍋爐和水下魚雷發射管以抵消額外的重量。海軍總參謀部認為這不值得成本,因此拒絕了這項計劃[38]。儘管這些計劃沒有實施,但在戰爭爆發前「羅斯季斯拉夫」號還是進行了其他改裝作業。該艦的12門37毫米炮於1906年被拆除,1907年和1908年,艦上又安裝了可能由巴爾-斯特勞斯英語Barr and Stroud製造的15英尺(4.6米)測距器英語Rangefinder[39]

在1909年和1910年,「羅斯季斯拉夫」號同黑海艦隊的其他艦艇準備與潛艇進行聯合行動。該艦原計劃安裝俄國第一個水下聲學通信英語Underwater acoustic communication系統,但安裝工作因故中斷,原計劃的硬件被改為安裝在戰艦「潘捷萊蒙」號[40]。在1909年6月11日晚上的一次反潛演習中,「羅斯季斯拉夫」號意外撞沉了俄軍潛艇「鯽魚」號俄語Карась (подводная лодка)[41][g]。「鯽魚」號上的20名官兵和2名救援潛水員遇難[43][44]。事故責任被歸咎於潛艇的魯莽操作,而「羅斯季斯拉夫」號的艦長被證實沒有疏忽或過失[45]

外交事件[編輯]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羅斯季斯拉夫」號捲入了兩起小型國際事件。1911年8月11日,黑海艦隊對羅馬尼亞進行國事訪問的兩艘戰艦「葉夫斯塔菲」號和「潘捷萊蒙」號在康斯坦察港口附近的一個淺灘擱淺。「羅斯季斯拉夫」號的軍官們及時發現了危險並將該艦駛到了安全的地方,但是沒有通知其他艦隻。隨之而來的國際尷尬導致艦隊指揮官伊凡·博斯特倫俄語Иван Бострем海軍上將辭職[28]。在第一次巴爾幹戰爭期間,「羅斯季斯拉夫」號駛入馬爾馬拉海保護俄羅斯駐伊斯坦堡大使館免受暴民襲擊[h]。期間「羅斯季斯拉夫」號意外向土耳其防線發射了一枚實彈。事故中沒有人員受傷,艦長通過個人道歉化解了與鄂圖曼政府之間的緊張局勢[47]

第一次世界大戰[編輯]

1913年至1914年的冬季,「羅斯季斯拉夫」號進行了翻修工作,在1914年4月以全新的機械設備、測距儀和照準器重新回歸現役艦隊[48]。在翻修後的試航中,該艦達到了15.37節(28.47公里每小時;17.69英里每小時)的速度[39]

1914年11月4日,黑海艦隊進行了戰爭中的首次作戰行動:轟炸宗古爾達克。這個行動是以報復土耳其和德國對塞瓦斯托波爾的攻擊為目標而構想出來的。由卡齊米日·波倫布斯基擔任船長的「羅斯季斯拉夫」號在行動中作為「指定炮艦」,其他俄國戰艦則在其周圍組成防禦屏障。在11月6日,「羅斯季斯拉夫」號向宗古爾達克港口發射了251枚炮彈,將其夷為平地。11月18日,在薩利赫角海戰中俄國艦隊與德國戰鬥巡洋艦「戈本」號相遇,但德國軍艦在「羅斯季斯拉夫」號發現之前就脫離戰線並跟在俄國戰艦編隊後方[49]。1915年和1916年期間,「羅斯季斯拉夫」號與「戈本」號有過其他幾次遭遇,並且並未直接交手[i]。1915年,「羅斯季斯拉夫」號安裝了四門75毫米高射炮用於防空[51]

伊利沙伯女王級無畏艦服役後,舊式戰艦被分成獨立的作戰群。「羅斯季斯拉夫」號成為巴統軍團的旗艦,任務是支援高加索軍隊的地面行動[52]。他們首次聯合行動開始於1916年2月5日,在阿爾哈維附近展開[53]。僅第一天,該艦就向土耳其發射了400枚炮彈[52]。3月4日,「羅斯季斯拉夫」號與炮艇「庫班涅茨」號和「多涅茨」號共同支援亞提納登陸作戰[53]。三天後,該艦又支援海軍陸戰隊進行登陸,並最終佔領了里澤市。3月底,「羅斯季斯拉夫」號和「潘捷萊蒙」號迫使土耳其軍隊撤離特拉布宗[52]

在1916年夏季,俄國海軍仔細評估了對博斯普魯斯進行全面的水陸兩棲攻擊[54]。艦隊指揮官安德烈·埃貝哈特預計沿海水域存在極高風險的水雷和魚雷襲擊,並建議給所有老式無畏艦裝備防雷鼓包「錫諾普」號於1916年7月在尼古拉耶夫完成了鼓包的安裝,「羅斯季斯拉夫」號原本計劃緊隨其後,但該項目在8月被取消[55]。而「羅斯季斯拉夫」號也被調到了羅馬尼亞海岸作為康斯坦察軍團的旗艦[56]。康斯坦察暫時成為了向前往羅馬尼亞前線的俄羅斯部隊提供後勤支持的重要樞紐,也是對博斯普魯斯海峽地區的敵人進行騷擾的佈雷艦、潛艇和驅逐艦的基地[56]。德國方面則採取空襲行動回應,他們首次成功對俄國海軍目標實施的空襲就擊中了「羅斯季斯拉夫」號[56]。炸彈命中了艦體後部10英寸炮塔的邊緣,導致16名水手受傷[56]。但炮塔本身仍然完全完全運轉正常[56]。1916年10月羅馬尼亞戰線的崩潰迫使俄國海軍撤離康斯坦察,「羅斯季斯拉夫」號也返回塞瓦斯托波爾進行急需的大修[56]

革命[編輯]

1917年的二月革命沒有像波羅的海艦隊那樣迅速使黑海艦隊士氣低落。前驅逐艦指揮官費奧多爾·斯塔克船長一直保持着「羅斯季斯拉夫」號的戰備狀態,直到年底[57]。該艦於9月和10月最後一次航行前往巴統。斯塔克成功地控制了船員中的政治激進、反德情緒烏克蘭化問題,但該艦仍在10月25日返回塞瓦斯托波爾時升起了烏克蘭的旗幟[58]。從那一刻起,船員開小差和「志願」參加紅衛隊的行為加劇,到12月21日時,船員已經減少到460名士兵和28名軍官[59]。1918年1月,艦隊完全解體:軍官們逃離了憤怒的士兵群體,然後士兵們棄船遠離正在推進的德軍前鋒。1918年4月29日,布爾什維克設法從塞瓦斯托波爾撤出了兩艘戰艦和十六艘驅逐艦到諾沃羅西斯克,但「羅斯季斯拉夫」號和其他艦艇仍留在塞瓦斯托波爾[60]

1918年5月至11月的德國佔領克里米亞並未影響這艘被遺棄的艦隻。之後英法聯軍一直留在塞瓦斯托波爾直到1919年4月[61]。在離開之前,英軍於4月25日摧毀了「羅斯季斯拉夫」號的引擎,以防止該艦被正在逼近的蘇聯部隊收編。彼得·尼古拉耶維奇·弗蘭格爾的白軍部隊將這艘損壞的艦隻用作亞速海的浮動炮台英語Floating battery[62]。此後該艦由一群拼湊而成的志願船員操控,駐紮在克里米亞海峽的淺水區域以騷擾塔曼地區的紅軍,並阻止紅軍在克里米亞登陸[63]。在弗蘭格爾的陸軍部隊被擊敗後,船員們將「羅斯季斯拉夫」號鑿沉克赤海峽,以防止紅軍衝突破黑海[63]

「羅斯季斯拉夫」號沉入淺海中時,其上層建築依然浮在水面上。1930年,EPRON英語EPRON(一個蘇聯官方打撈機構)收回了艦上的大炮,並拆除了部分艦體。據潛水員亞歷山大·約爾金報告,該艦艦體的殘骸仍然躺在海峽中,距離烏克蘭海岸約1,200米(1,300碼),並逐漸沉入淤泥中。[64]

腳註[編輯]

註釋[編輯]

  1. ^ 本條目中使用的所有日期均為新曆
  2. ^ 1915年更換為75毫米和37毫米火炮[1]
  3. ^ 譯名參考自《俄國與蘇聯海上力量史》[2],另有來源譯作「洛斯蒂斯拉夫」號[3]
  4. ^ 在1893年初,拉特尼克從尼古拉耶夫搬到了聖彼得堡,並成為私營化的波羅的海造船廠的行政總裁。[4]
  5. ^ 據參議員班哲文·蒂爾曼稱,卡內基工廠和伯利恆鋼鐵公司成立了一個信託基金,意圖竊取美國政府的海軍裝甲合同。法律迫使美國海軍只能購買美國製造的鋼材,從而消除了海軍的其他選擇。其結果就是美國海軍在鋼材上需要支付每噸660美元,而外國政府只支付需300美元。[22]
  6. ^ 「counter-flooding」,也稱「對稱注水」,是艦船損害管制措施之一,通過向艦體傾斜的另一側艙室注水來確保艦隻恢復平衡。[35][36][37]
  7. ^ 部分來源指撞沉「鯽魚」號的是「潘捷萊蒙」號。[42]
  8. ^ 這支國際「觀察艦隊」由21艘艦船組成,其中就包括「羅斯季斯拉夫」號、德國戰艦「戈本」號以及法國裝甲巡洋艦「萊昂·甘必大」號英語French cruiser Léon Gambetta[46]
  9. ^ 海軍上將安德烈·埃貝哈特特意讓該艦停止行動,以保護這艘老艦免受強大敵人的攻擊。他推斷配備10英寸火炮的艦艇在12英寸火炮的戰鬥中沒有立足之地(1915年多格灘戰役中損失的「布呂歇爾」號就已經證明了這一點)。[50]

引文[編輯]

  1. ^ 1.0 1.1 1.2 1.3 Melnikov (2006),第11頁.
  2. ^ 《俄國與蘇聯海上力量史》 1983年,第676頁
  3. ^ 《國際展望》 2005年,第20期,第84頁
  4. ^ 4.0 4.1 Melnikov (2006),第4頁.
  5. ^ 5.0 5.1 Melnikov (2006),第5頁.
  6. ^ Melnikov (2006),第8頁.
  7. ^ Willmott (2009),第57頁.
  8. ^ 8.0 8.1 Melnikov (2006),第9頁.
  9. ^ McLaughlin (2003),第93頁.
  10. ^ McLaughlin (2003),第96頁.
  11. ^ 11.0 11.1 McLaughlin (2003),第93, 97頁.
  12. ^ Silverstone (1984),第366頁.
  13. ^ 13.0 13.1 13.2 13.3 McLaughlin (2003),第95頁.
  14. ^ Friedman (2011),第256–257頁.
  15. ^ Friedman (2011),第260–261頁.
  16. ^ Smigielski (1979),第160頁.
  17. ^ Friedman (2011),第120頁.
  18. ^ McLaughlin (2003),第95–96頁.
  19. ^ McLaughlin (2003),第96–97頁.
  20. ^ Russia Buys Armor Here: The New Battle Ship Rostislav (PDF). The New York Times. 1895-11-26 [2024-04-2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4-04-23) (英語). 
  21. ^ Prices for Armor Plate. The New York Times. 1897-07-30 [2024-04-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23) (英語). 
  22. ^ Serving Two Masters: Naval Officers Employed by Armor Plate Makers (PDF). The New York Times. 1896-04-28 [2024-04-2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4-04-23) (英語). 
  23. ^ 23.0 23.1 Melnikov (2006),第10頁.
  24. ^ 24.0 24.1 24.2 24.3 Melnikov (2006),第12頁.
  25. ^ 25.0 25.1 Melnikov (2006),第13頁.
  26. ^ 26.0 26.1 Melnikov (2006),第14頁.
  27. ^ Melnikov (2006),第17頁.
  28. ^ 28.0 28.1 28.2 Melnikov (2006),第28頁.
  29. ^ Melnikov (2006),第17–18頁.
  30. ^ 30.0 30.1 Melnikov (2006),第21頁.
  31. ^ 31.0 31.1 Melnikov (2006),第22頁.
  32. ^ Bascomb (2007),第34頁.
  33. ^ Black Sea Fleet to be Disbanded (PDF). The New York Times. 1905-07-03 [2024-04-2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4-04-23) (英語). 
  34. ^ 34.0 34.1 34.2 34.3 Melnikov (2006),第23–24頁.
  35. ^ 李昕輝 & 劉海燕 (2015),第300頁.
  36. ^ 何志剛 & 袁隨善 (2006),第388頁.
  37. ^ 王義山 (1987),第108頁.
  38. ^ 38.0 38.1 McLaughlin (2003),第288頁.
  39. ^ 39.0 39.1 39.2 McLaughlin (2003),第294頁.
  40. ^ Godin & Palmer (2008),第33頁.
  41. ^ Edwyn (2003),第61-62頁.
  42. ^ McLaughlin (2003),第121頁.
  43. ^ Submarine is sunk; Hope to save crew (PDF). The New York Times. 1909-06-13 [2024-04-2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4-04-23) (英語). 
  44. ^ Submarine Crew Past Aid. The New York Times. 1909-06-14 [2024-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9-29) (英語). 
  45. ^ Melnikov (2006),第26頁.
  46. ^ Melnikov (2006),第29頁.
  47. ^ Melnikov (2006),第29–30頁.
  48. ^ Melnikov (2006),第31頁.
  49. ^ Melnikov (2006),第34頁.
  50. ^ Melnikov (2006),第35–36頁.
  51. ^ McLaughlin (2003),第310頁.
  52. ^ 52.0 52.1 52.2 Melnikov (2006),第36頁.
  53. ^ 53.0 53.1 Willmott (2009),第305頁.
  54. ^ Melnikov (2006),第39頁.
  55. ^ Melnikov (2006),第40頁.
  56. ^ 56.0 56.1 56.2 56.3 56.4 56.5 Melnikov (2006),第38頁.
  57. ^ Melnikov (2006),第41頁.
  58. ^ Melnikov (2006),第41–42頁.
  59. ^ Melnikov (2006),第42頁.
  60. ^ Melnikov (2006),第44頁.
  61. ^ Melnikov (2006),第46頁.
  62. ^ Melnikov (2006),第99頁.
  63. ^ 63.0 63.1 Melnikov (2006),第47頁.
  64. ^ Yolkin, A. Кладбище кораблей. www.wreck.ru. [2010-06-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4-19) (俄語). 

參考書目[編輯]

  • Bascomb, Neal. Red Mutiny: Eleven Fateful Days on the Battleship Potemkin.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2007. ISBN 978-0-618-59206-7 (英語). 
  • Gray, Edwyn. Disasters of the Deep A Comprehensive Survey of Submarine Accidents & Disasters. Leo Cooper. 2003: 61–62. ISBN 0-85052-987-5 (英語). 
  • Friedman, Norman. Naval Weapons of World War One. Barnsley, UK: Seaforth. 2011. ISBN 978-1-84832-100-7 (英語). 
  • Godin, Oleg A. & Palmer, David R. History of Russian Underwater Acoustics. Singapore: World Scientific. 2008. ISBN 978-981-256-825-0 (英語). 
  • McLaughlin, Stephen. Russian & Soviet Battleships.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03. ISBN 1-55750-481-4 (英語). 
  • Melnikov, R. M. Эскадренный броненосец "Ростислав" (1893–1920) [Squadron Battleship Rostislav]. Saint Petersburg: M. A. Leonov. 2006. ISBN 5-902236-34-7 (俄語). 
  • Silverstone, Paul H. Directory of the World's Capital Ships. New York: Hippocrene Books. 1984. ISBN 0-88254-979-0 (英語). 
  • Smigielski, Adam. Roberts, John , 編. Warship III. London: Conway Maritime Press. 1979. ISBN 0-85177-204-8 (英語). 
  • Willmott, H. P. The Last Century of Sea Power: From Port Arthur to Chanak, 1894–1922. Bloomington, Indiana: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9. ISBN 978-0-253-35214-9 (英語). 
  • (美)當奴·W·米切爾. 俄国与苏联海上力量史. 由朱協翻譯. 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83-08. CSBN 11017·598 (中文(中國大陸)). 
  • 何志剛; 袁隨善 (編). 汉英船舶近海工程词典. 上海: 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2006-09. ISBN 7-5439-0741-0 (中文(中國大陸)). 
  • 王義山 (編). 航空母航的故事. 北京: 科學普及出版社. 1987-07. CSBN 10051·1057 (中文(中國大陸)). 
  • 李昕輝; 劉海燕 (編). “11规则”航海英语适任证书考试攻略. 大連: 大連海事大學出版社. 2015-06. ISBN 978-7-5632-3176-8 (中文(中國大陸)). 

期刊來源[編輯]

拓展閱讀[編輯]

  • Shirokorad, A. B. (1997, in Russian). Корабельная артиллерия Российского флота. 1867–1922). Morskaya Kollekciya. 1997, 2 (14): 1–42 (俄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