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羅森克蘭茨與吉爾登斯吞已死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羅森克蘭茨與吉爾登斯吞之死》(英語:Rosencrantz and Guildenstern Are Dead)是英國劇作家湯姆·斯托帕德創作的一部荒誕派、存在主義悲喜劇,首次上演於1966年的愛丁堡藝穗節。該劇擴展莎士比亞哈姆雷特》中兩個次要角色——宮廷侍臣羅森克蘭茨和吉爾登斯吞英語Rosencrantz and Guildenstern的故事,主要背景設定在丹麥

斯托帕德的劇作主要發生在莎士比亞《哈姆雷特》的「幕後」,其中包含《哈姆雷特》中的主要人物短暫出場並上演原作中的片段。在這些片段之間,兩位主角對他們在《哈姆雷特》劇情進展中的困惑進行探討,因為他們對《哈姆雷特》中的事件毫無直接了解。

人們還將這部劇與薩繆爾·貝克特的《等待戈多》進行比較,因為兩部劇中都有兩個中心人物,這兩個人物看起來幾乎像是一個角色的兩個部分。許多情節特徵也相似:角色們通過玩「問答遊戲」、模仿其他角色、相互打斷或長時間沉默來消磨時間。

標題[編輯]

標題直接取自莎士比亞《哈姆雷特》的最後一幕。在較早的一個場景中,丹麥的陰險國王(哈姆雷特的叔叔克勞狄斯,他為了獲得王位而謀殺哈姆雷特的父親)將哈姆雷特王子流放到英格蘭。在前往英格蘭的途中,哈姆雷特發現了一封由克勞狄斯國王寫給英格蘭的信,這封信由哈姆雷特以前的朋友但現在已不再信任的羅森克蘭茨和吉爾登斯吞攜帶。信中命令英格蘭一到達就將哈姆雷特處死。哈姆雷特改寫了這封信,命令處死羅森克蘭茨和吉爾登斯吞。他隨後逃回丹麥。

在莎士比亞的劇作結尾,哈姆雷特王子英語Prince Hamlet雷歐提斯英語Laertes (Hamlet)歐菲莉亞波洛涅斯英語Polonius克勞狄斯國王格特魯德王后英語Gertrude (Hamlet)全都死了。

來自英格蘭的大使來到現場,直言不諱地報告「羅森克蘭茨與吉爾登斯吞死了」(《哈姆雷特》第五幕第二場,第411行);他們加入了被刺死、毒死和溺死的主要角色的行列。在《哈姆雷特》的結尾,霍拉旭英語Horatio (Hamlet)是唯一倖存的主要人物。

之前,威廉·S·吉爾伯特在1874年寫了一部性質相似的諷刺劇《羅森克蘭茨與吉爾登斯特恩英語Rosencrantz and Guildenstern (play)》,並於1891年上演。

劇情簡介[編輯]

以威廉·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為背景,《羅森克蘭茨與吉爾登斯吞之死》講述了劇中同名角色的思考和遭遇。該劇的結構是《哈姆雷特》的逆轉,在《哈姆雷特》中,羅森克蘭茨和吉爾登斯吞是兩位次要角色,他們是王子的童年好友;而在這部戲中,這對二人組成為焦點,哈姆雷特本人則是一個次要角色,他的行動大多發生在幕後,只有在幾個短暫的場景中戲劇性地交織在一起。

在《哈姆雷特》中,羅森克蘭茨和吉爾登斯吞奉國王之命,試圖探查哈姆雷特的動機並策劃對付他。然而,哈姆雷特嘲弄並智勝了他們,最終他們而不是哈姆雷特被判死刑。《羅森克蘭茨與吉爾登斯吞之死》從這對二人組的角度探索了這些事件;他們的行動在很大程度上顯得荒謬,因為它們被哈姆雷特的劇情所超越和決定。

在觀看《岡扎戈之死》——《哈姆雷特》中的戲中戲——的表演後,他們發現自己在一艘船上,正運送哈姆雷特王子前往英格蘭國王那裏,表演該戲的劇團也作為偷渡者在船上。他們本應將一封命令處死哈姆雷特的信交給國王,然而哈姆雷特發現了這封信並替換了另一封信。在航行過程中,船被海盜劫持,隨後發現哈姆雷特失蹤了,而信中現在命令英格蘭君主處死他們。

劇團重現了《哈姆雷特》中的決鬥場景,羅森克蘭茨和吉爾登斯吞最終接受了「命運所至」(quo fata ferunt)。該劇以《哈姆雷特》的最後一幕結束,英格蘭大使到場並宣佈「羅森克蘭茨與吉爾登斯吞死了」。

概要[編輯]

第一幕[編輯]

羅森克蘭茨和吉爾登斯吞在賭擲硬幣。每次賭正面朝上的羅森克蘭茨連續贏了92次。根據概率法則,這一事件的極端不可能性讓吉爾登斯吞懷疑他們可能「處於不自然、次自然或超自然的力量之中」。劇中透露,這對搭檔是奉國王的命令前往宮廷。吉爾登斯吞對現實的本質進行理論推測,認為當更多人見證某事件時,該事件會變得愈加真實。

一支悲劇演員劇團到達並向他們提供演出。這些演員似乎只能進行涉及血腥場面的表演。接下來的兩個宮廷場景取自《哈姆雷特》的情節。第一個涉及哈姆雷特和歐菲莉亞,發生在《哈姆雷特》的幕後——舞台指示完全重複歐菲莉亞在《哈姆雷特》中向波洛涅斯描述事件的原話。第二個場景直接取自《哈姆雷特》:羅森克蘭茨和吉爾登斯吞在劇中的首次出場。丹麥國王和王后:克勞狄斯和格特魯德,要求兩人查明哈姆雷特最近的瘋狂行為的原因。王室夫婦無法區分兩位侍臣,這也使得他們自己感到煩惱。

羅森克蘭茨和吉爾登斯吞嘗試通過一個扮演哈姆雷特,另一個向他提問來為與王子的會面做準備,但他們並未從中獲取新信息。第一幕以他們終於與哈姆雷特面對面的場景結束。

第二幕[編輯]

羅森克蘭茨、吉爾登斯吞和哈姆雷特之間的對話結束。吉爾登斯吞試圖保持樂觀,而羅森克蘭茨承認他們沒有取得任何進展,並且完全被哈姆雷特智勝。

演員團團長回到舞台上。他對兩人沒有留下觀看他們的表演感到憤怒,因為沒有觀眾,他的悲劇演員們就什麼都不是。他告訴他們停止質疑自己的存在,因為生活看起來太混亂,無法理解。演員團團長、羅森克蘭茨和吉爾登斯吞陷入了另一場展示語言局限性的無邏輯對話。演員團團長離開去準備在哈姆雷特和國王王后面前上演《岡扎戈之死》。

克勞狄斯和格特魯德進來,開始另一個直接取自《哈姆雷特》的短場景:他們詢問兩人關於與哈姆雷特會面的情況,羅森克蘭茨和吉爾登斯吞告訴他們哈姆雷特對悲劇演員表演的興趣。克勞狄斯和格特魯德離開後,羅森克蘭茨和吉爾登斯吞對他們的任務進行反思。他們看到哈姆雷特走過,但沒有抓住機會審問他。

悲劇演員團返回並進行《岡扎戈之死》的綵排。他們的表演超出了《哈姆雷特》中的情節範圍;類似羅森克蘭茨和吉爾登斯吞的角色被描繪成在一次海上航行中被英國侍臣殺害,預示着這對搭檔的真正命運。羅森克蘭茨並未完全理解這一點,但吉爾登斯吞因演員團無法真實捕捉死亡的本質而感到恐懼並進行了語言攻擊。舞台變暗。

當舞台再次可見時,羅森克蘭茨和吉爾登斯吞以扮演他們死亡場景的演員相同的姿勢躺着。兩人對他們已成為王室棋子的事實感到沮喪。克勞狄斯再次進來,命令他們找到哈姆雷特藏匿波洛涅斯屍體的地方。經過多次嘗試,他們最終找到哈姆雷特,他與克勞狄斯離開。

羅森克蘭茨因為完成了任務而感到高興,但吉爾登斯吞知道任務還沒有結束。哈姆雷特出現,與一名挪威士兵交談。羅森克蘭茨決定很高興陪同哈姆雷特去英格蘭,因為這意味着擺脫丹麥宮廷的命令。吉爾登斯吞則明白無論他們去哪裏,他們仍然困在這個世界裏。

第三幕[編輯]

羅森克蘭茨和吉爾登斯吞發現自己在一艘已經啟航的船上。兩人似乎不知道自己是怎麼到那裏的。一開始,他們試圖確定自己是否還活着,隨後他們意識到自己還活着並在一艘船上。他們記得克勞狄斯讓他們遞送一封信到英格蘭。經過短暫的混亂,他們找到了信並最終打開它。他們發現克勞狄斯要求處死哈姆雷特。雖然羅森克蘭茨現在似乎不願執行命令,但吉爾登斯吞說服他,他們不配干涉命運和國王的計劃。舞台變暗,角色們可能進入睡眠狀態。哈姆雷特調換了信,這一幕在《哈姆雷特》中發生在幕後。

兩人發現悲劇演員們「不可思議地」(根據舞台指示)藏在甲板上的幾個桶中。他們因表演冒犯了克勞狄斯而逃離丹麥。羅森克蘭茨抱怨缺乏動作,海盜襲擊了船隻。哈姆雷特、羅森克蘭茨、吉爾登斯吞和演員團團長分別藏在不同的桶里。燈光暗淡。

當燈光再次亮起時,哈姆雷特已經消失(在《哈姆雷特》中報道他被海盜從船上綁架)。羅森克蘭茨和吉爾登斯吞驚慌失措,隨後重新閱讀信件,發現信中現在要求處死他們而不是王子。吉爾登斯吞不明白為什麼他們如此重要以至於必須被處死。

演員團團長告訴吉爾登斯吞,所有道路的終點都是死亡。吉爾登斯吞崩潰了,從演員團團長的腰帶上抽出匕首,喊道他的死亡表演無法做到對真實死亡的公正。他刺向演員團團長,後者似乎死了。吉爾登斯吞完全相信他已經殺死了演員團團長。幾秒鐘後,悲劇演員們開始鼓掌,演員團團長站起來鞠躬,展示出匕首是一把具有可縮回刀片的戲劇道具。悲劇演員們隨後上演了《哈姆雷特》最後一幕的死亡場景。

燈光轉變,使得羅森克蘭茨和吉爾登斯吞看起來獨自站在舞台上。羅森克蘭茨仍然不明白為什麼他們必須死,但他接受了自己的命運並消失了。吉爾登斯吞想知道他何時錯過了可以阻止這一系列事件的機會。他也消失了。最後一幕呈現出莎士比亞《哈姆雷特》的最後幾行,英格蘭大使宣佈羅森克蘭茨和吉爾登斯吞死了。

主題和思想[編輯]

荒誕[編輯]

斯托帕德強調了世界的隨機性。在第一幕開頭,羅森克蘭茨和吉爾登斯吞打賭擲硬幣,羅森克蘭茨連續92次贏得正面朝上。吉爾登斯吞創建了一系列三段論來解釋這一現象,但沒有任何解釋真正符合概率理論。

藝術與現實[編輯]

演員們幫助展示了藝術與現實之間的衝突。羅森克蘭茨和吉爾登斯吞生活的世界缺乏秩序,但藝術允許人們創造人工秩序。正如演員團團長所說:「所有藝術都有一個設計在起作用。」藝術與現實世界相衝突。為了觸及他唯一可以確定的現實,吉爾登斯吞喊道:「沒有人在死亡後站起來——沒有掌聲——只有沉默和一些二手衣服,那就是死亡。」斯托帕德還利用他的角色對戲劇的可信性進行評論。雖然吉爾登斯吞批評演員團團長對死亡的表現,但當吉爾登斯吞認為他用刀刺傷了演員團團長時,他卻相信了演員團團長的表演。羅森克蘭茨和吉爾登斯吞完全相信演員們希望他們相信的東西。

元戲劇[編輯]

元戲劇英語Metatheatre是《羅森克蘭茨與吉爾登斯吞之死》的核心結構元素。在斯托帕德的劇本和莎士比亞的原作《哈姆雷特》中,作為戲劇、啞劇或對戲劇理論和實踐的評論的場景十分突出。在《哈姆雷特》中,元戲劇元素包括演員的台詞(2.2)、哈姆雷特對演員的建議(3.2)和元劇《捕鼠器》(3.3)。由於羅森克蘭茨和吉爾登斯吞本身就是《哈姆雷特》中的角色,斯托帕德的整部劇可以被視為一部元戲劇。伯納迪娜·達·席爾維拉·皮涅羅指出,斯托帕德使用元戲劇手法來對莎士比亞《哈姆雷特》的關鍵元素進行「戲仿」,並突出在原作中被視為「無足輕重」的兩個次要角色。

電影[編輯]

該劇的電影版權最初於1968年被米高梅(MGM)以35萬美元加上10%利潤的價格買下。約翰·鮑曼被宣佈為導演,鮑勃·查托夫和歐文·溫克勒英語Irwin Winkler擔任製片人。然而,這部電影並未拍攝。

該劇最終在1990年2月被改編為電影,劇本和導演由斯托帕德親自擔任。這部電影是斯托帕德唯一的電影導演作品:「[我]逐漸意識到,如果我自己來做這件事可能是個好主意——至少導演不必一直在猜測作者的意思。這只是因為我覺得自己是唯一一個可以以必要的不敬對待這部戲的人。」演員陣容包括加里·奧德曼飾演羅森克蘭茨,蒂姆·羅斯飾演吉爾登斯吞,李察·德雷福斯飾演演員團團長,喬安娜·羅斯英語Joanna Roth飾演歐菲莉亞,伊恩·理查森英語Ian Richardson飾演波洛涅斯,喬安娜·邁爾斯飾演格特魯德,唐納德·桑普特飾演克勞狄斯,伊恩·格雷飾演哈姆雷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