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哈邁德·邵基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艾哈邁德·邵基(1868年10月17日—1932年10月14日,阿拉伯語:أحمد شوقي‎,Aḥmad Shawqī) ,埃及詩人,埃及現代文學的先驅者之一。他將史詩這一體裁引入了阿拉伯語寫作。邵基在埃及長大,他的家庭有庫爾德血統[1][2]

生平[編輯]

羅馬博爾蓋塞別墅的邵基雕像

邵基的家庭享有特權,與埃及總督關係不錯。中學畢業後,他進入法律學校,獲得了翻譯專業的文憑。阿拔斯二世給他在總督衙門指定了一份工作。

工作一年後,邵基到蒙彼利埃大學巴黎大學繼續學習法律三年。在那兒他受到法國劇作家莫里哀讓·拉辛的強烈影響。

1894年他回到埃及,創作了許多作品,直到1914年英國人迫使他流亡西班牙的安達盧西亞。他在那兒呆了幾年,1920年回國。1927年他被同時代人冠以「阿拉伯詩歌王子」的稱號。

創作[編輯]

邵基早年創作的代表是長詩《尼羅河谷大事記》(1894年在日內瓦東方學者大會上朗誦),追溯了埃及的光輝歷史,表達對祖國遭到侵略的憤懣。《戰爭迴響》(1897)則歌頌了奧斯曼-希臘戰爭中的土耳其蘇丹。

邵基在流亡西班牙期間的創作的詩歌多是緬懷歷史、抒發鄉愁,包括《伊斯蘭各國及其偉人》、《獅身人面獸》(1921)、《在金字塔下》(1923)等。《大馬士革的災難》、《敘利亞的獨立》支持敘利亞人的抗法鬥爭。

晚年他致力於將詩劇這一形式引入阿拉伯文壇,創作了悲劇《克里奧帕特拉之死》、《萊伊拉的情痴》、《岡比西斯》、《安塔拉》、《大阿里貝克》,歷史劇《安達盧西亞公主》,以及諷刺喜劇《胡達太太》。《克里奧帕特拉之死》、《岡比西斯》、《大阿里貝克》了抒發愛國主義情感,如《克里奧帕特拉之死》將克里奧帕特拉塑造成一個聰明、美麗、有雄才大略,有強烈的愛國熱忱和民族自尊心,又富有人情味的完美的女王形象:她以情折服羅馬統帥安東尼後,試圖讓安東尼與前來討逆的羅馬新執政官屋大維亞克興角的海面火拼。安東尼初勝,後敗,又誤信克里奧帕特拉已死,而殉情自殺。女王被俘後,不甘屈辱,遂縱蛇咬傷自身,中毒而死;最後通過祭司之口向侵略者發出警告:「不錯,你們戰勝了埃及,然而,也為羅馬掘開了墳墓」。《萊伊拉的情痴》譴責封建禮教對愛情的摧殘,是一部阿拉伯語版的《羅密歐與朱麗葉》。《胡達太太》用詼諧、調侃的筆調,通過一個富有的女人讓男人們垂涎三尺而相互勾心鬥角、爭奪不休的故事,譏諷了19世紀末埃及社會的種種不良風習。

參考[編輯]

  1. ^ Egyptian figures, Ahmed Shawqi, Egypt State Information Service 存档副本. [2010-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0-20). 
  2. ^ Esat Ayyıldız, 「Ahmet Şevki』nin Mısır İstiklalinin Müdafaası İçin Sömürge Yöneticisine Hitaben Nazmettiği Lâmiyye’sinin Tahlili」, Arap Edebiyatında Vatan ve Bağımsızlık Mücadelesi, ed. Ahmet Hamdi Can – İhsan Doğru (Ankara: Nobel Bilimsel Eserler, 2021), 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