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蕭㪺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蕭㪺(?—?),字惟斗元朝儒學家,祖先是北海人。父親在秦中做官,於是為奉元路人。

蕭㪺性情至孝,從兒童時,就翹楚不凡。剛剛長大就擔任府史,與上官言語不合,立即引退,面山讀書三十年。縫製一件皮衣,從半身直拖到腳下,臥時,倚靠着臥榻,誦讀不停片刻,於是博覽群書,天文地理、律歷、算數,無不研究。侯均說元朝有天下百年,只有蕭惟斗是識字人。學者及其門受業者很多。曾經出門,遇見一婦人,把金釵遺失在在道旁,懷疑蕭惟斗拾了去,對他說:「這裏沒有他人,只有老先生在我後面。」蕭㪺令她跟着自己到門,取家裏的金釵償還。婦人後來找到遺失的金釵,愧謝把蕭㪺的金釵還回了。鄉人有從城中晚間回家的,遇到了賊,賊要加害他,他說「我是蕭先生也」,賊於是驚愕間放走了他。

忽必烈在秦地分籓,以忙哥剌為安西王,徵召蕭㪺與楊恭懿、韓擇侍奉王府,蕭㪺以病推辭,授任陝西儒學提舉,不就任。行省大臣到他家擺宴慶賀,派一個從史先去他家,蕭㪺正在汲水灌園,從史來到,不知道他是為蕭㪺,讓他幫助飲,蕭㪺立刻答應,等到穿上冠帶迎賓,從史見到蕭㪺,露出害怕的臉色,蕭㪺不以為意。後官至集賢直學士、國子司業,改任集賢侍讀學士,都沒有就任。大德十一年(1307年),拜為太子右諭德,扶病至京師,入覲東宮,手書《酒誥》進獻,以朝廷當時崇尚飲酒。不久因病力請去職,人問其故,他說:「在禮,東宮太子面向東,師傅面向西,此禮現在可行嗎?」擔任集賢學士、國子祭酒,依然保留右諭德,病發後,堅決推辭後回家。卒年七十八歲,賜諡貞敏。

蕭㪺道德操行高尚,身體力行,其教育他人,必從《小學》開始。做文章,立意精深,言近指遠,以洙、泗(孔子學說)為本,濂(周敦頤)、洛(二程)、考亭(朱熹)為據,關輔的儒士,都推崇他為宗師,稱為一代醇儒。所著有《三禮說》、《小學標題駁論》、《九州志》,及《勤齋文集》,流傳於世。

參考文獻[編輯]

  • 元史》卷一百八十九 列傳第七十六 儒學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