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董樹文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董樹文
出生1954年6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徽省蕪湖
國籍 中華人民共和國
籍貫河北省獻縣
母校合肥工業大學
中國地質科學院
職業地質學
獎項友誼勳章

董樹文(1954年6月),中共黨員,理學博士,地質學研究員,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

生平[編輯]

出生安徽蕪湖,祖籍河北獻縣。1975年畢業於合肥工業大學地質系。1988年4月獲得中國地質科學院理學博士學位,博士學位論文為《長江中下游地殼物質的構造動力調整作用》,指導教師是楊開慶[2]

2008年汶川大地震發生後,他作為專家委員會專家,指出地震損失的1/3是由泥石流等次生災害造成[3]

2012年8月9日當選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司庫[4]。2017年,他參與的「大別山東段深部探測與找礦突破」項目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5]

任職履歷[編輯]

  • 中國地質科學院副院長
  • 國土資源部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2009年-至今)
  • 中國地質科學院科技委副主任(1999年-至今)
  • 中國地質科學院學位委員會副主任(1999年-至今)
  • 北京市學位委員會委員(2002-至今)
  • 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執委會委員、執行局委員、司庫(2012年-2016年)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地球科學計劃科學執行局委員,深部地球學科組組長(2005年-2011年)
  • 地質論評》編委(2000年-2014年)
  • 地球學報》第四屆編委會主編(2003年-2017年)[6]
  • 地質力學學報》副主編(?-2019年);榮譽編委(2019年-)[7]
教授

榮譽[編輯]

  • 2010年度國家「優秀野外工作者」稱號
  • 2000年度「國家千百萬人才第一層次人才」
  • 2011中國科學年度傑出創新人物(科學網主辦)[10]

國際榮譽[編輯]

出版物[編輯]

  • 董樹文. 《中国大陆中-新生代构造演化与动力学分析》. 科學出版社. 2016年. ISBN 9787030514660. 
期刊(部分)

參考文獻[編輯]

  1. ^ 专家信息. 中國科技創新網. [2019年6月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年1月13日. 
  2. ^ 王亞傑. 梁桂芝 , 編. 《中国博士人名辞典》. 江西高校出版社. 1992年: 第118頁. 
  3. ^ 汶川地震损失约1/3由泥石流等地震次生灾害造成. 中國新聞網. 2008年9月4日 [2019年6月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2月1日). 
  4. ^ 董树文当选国际地科联司库.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 2012年8月10日 [2019年6月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年8月11日. 
  5. ^ 我院荣获3项国家科技奖. 中國地質調查局. 2017年3月22日 [2019年6月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年6月1日). 
  6. ^ 地球学报第四届编委会. 地球學報. [2019-06-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04. 
  7. ^ 地质力学学报编辑委员会. 地質力學學報. [2019年6月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年1月15日. 
  8. ^ 劉梅. 合肥工大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董树文、高锐、吕庆田受聘为我校兼职教授. 合肥工業大學. 2010年12月1日 [2019年6月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年6月1日). 
  9. ^ 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董树文研究员受聘为我校兼职教授. 長安大學. 2014年12月20日 [2019年6月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年6月1日). 
  10. ^ 中国地质科学院董树文研究员被评为“2011年中国科学杰出创新人物”. 地球學報. 2012, (1): 56. 
  11. ^ 中国地质科学院董树文研究员当选德国埃尔福特科学院院士. 地球學報. 2012, (2): 175. ISSN 1006-3021. 
  12. ^ 董树文获称美国地质学会荣誉会士. 人民網. 2013年11月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年6月1日). 
  13. ^ 俄罗斯政府授予汪民董树文友谊勋章. 地球學報. 2016, 37 (4): 418. ISSN 1006-3021. 
官銜
前任:
沈其韓
地球學報》主編
2003年–2017年
繼任:
嚴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