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空派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安東尼奧·德·佩雷達的《虛無預言》
彼得・ 克萊茲(Pieter Claesz)《虛無》(1630)

虛空畫(英語:Vanitas)是指一種象徵藝術的靜物繪畫。單詞來自拉丁語中vanitas, 意即「虛無」。聖經傳道書》在1:2章節中曾使用這個詞語——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Vanity of vanities; all is vanity)。拉丁語為Vanitas vanitatum omnia vanitas。該繪畫風格盛行於巴洛克時期,尤其是16至17世紀的尼德蘭地區。

虛空畫試圖表達在絕對的死亡面前,一切浮華的人生享樂都是虛無的。也因此,虛空畫在對世界的描繪中透露出一種陰暗的視角。這些作品中的物體往往象徵着生命的脆弱與短暫,以及死亡。其中常見的包括:頭蓋骨;水果和花朵:象徵着衰老;氣泡:代表了生命的易逝與死亡的突兀;煙,沙漏,鐘錶等等。在許多作品中還展現出人類精神生活的一些元素,比如書籍,科學儀器,及象徵人類歡樂的樂器和煙管等。

虛空派是靜物畫的一種特殊形式,畫家從多個層面構思,所表現的不僅僅是精美的藝術品。相反,畫中的每一樣事物都具有象徵含義。虛空派畫作向觀眾展示:人人都不能逃脫死亡,人的野心是多麼的愚蠢。正如上文所說,虛空派的作品是道義的說教,警告人們世間萬物既無意義,也非人們想像的那麼重要。傳統虛空派的靜物畫主要藉由具體事物象徵財富,知識,自然事物或地上現世的事情等,進而得以藉助事物來具體表現、耶穌復活以及盼望永生的主題並列。

參考文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