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警醒 (正教會)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燃燒的荊棘(12世紀聖像,西奈半島聖嘉芙蓮修道院

警醒古希臘語νῆψις)是正教會基督神學的一個重要概念。根據希英詞典,νῆψις意為「清醒、警醒、正念」。[1]天主教思高本《聖經》譯為「節制」。警醒指的是是保持心靈和智性的警覺。它與元認知有類似之處,警醒讓人回歸正軌,但它並不繼續對尋常的分析本身進行分析。[2]

詞源[編輯]

該詞彙典出《新約·伯多祿前書》第五章第八節:「你們要節制,要醒寤,因為,你們的仇敵魔鬼,如同咆哮的獅子巡遊,尋找可吞食的人。」(古希臘語νήψατε, γρηγορήσατε. ὁ ἀντίδικος ὑμῶν διάβολος ὡς λέων ὠρυόμενος περιπατεῖ ζητῶν τινα καταπιεῖν)。其中的νήψατε是動詞νήφω(警醒、克制)的命令式第二人稱複數形式。[3][4]

語境[編輯]

該詞多被應用於正教會修道生活中。聖山的修院院長之一,修士大司祭喬治認為警醒和靜修阿索斯山修道團體的特徵。根據教會聖教父們的說法,警醒可以追溯至梅瑟,他在曷勒布山見到燃燒的荊棘時通過沉思體驗到了遠離噪聲,出離塵世的感覺。上主使他在法老面前猶如神一樣(出埃及記7:1),他的面容發光,他以天災打擊了埃及,帶領以色列解脫枷鎖,頒佈律法。梅瑟的這些行跡正如智性之於外在的自我,它將其置於管制之下。[5][6]先知以利亞大衛和許多舊約先知都保持了警醒。耶穌的宗徒們在塵世的喧囂中工作,但他們的內在保持着靜修、警醒的狀態。大聖巴西略在沙漠中警醒、靜修,得以默觀那神聖而不可言喻的聖光,關於他,尼撒的聖格里高利寫道:「梅瑟在埃及人的喪亡後離開了埃及,在之後的一段時期他深居簡出,遠離了城市的喧囂以及其物質的供給,最終達到了以愛沉思神的境界。荊棘叢的聖光啟明了他。我們與這一奇景相關,有關此事我們必須說即使那是在晚上,當他在室內祈禱,光照耀在他身上,這光是非物質的,通過神聖的力量光照着這建築物,並且不依靠任何物質。[5]

尼科迪默斯和馬卡里烏斯編集的《警醒諸聖教父之慕善》(簡稱《慕善集》)的標題就彰顯了警醒的重要性。西奈的聖赫西基奧斯在《論警醒與聖潔》中將警醒與一系列主題關聯了起來:專注、清心、對理智的守護、主禱文、靜止與默觀。尼科迪默斯稱警醒為「包羅萬象的」,它是《慕善集》之教導的三個主題之一。[7]赫西基奧斯引用梅瑟在《申命紀》中的話說:「你應提防,不要心生惡念」。他認為,警醒是在思想進入心靈前恆常地修正、制止之。耶穌禱文是幫助人們保持警醒的上佳方法,因為人無法僅靠自己的力量戰勝邪惡,「離了我,你們什麼也不能做。

」(《若望福音》15:5)警醒是為了清除人心中的各種思想、幻想、想像,使得人更加接近神,相對的,對自己激情的放縱和對思想的漫不經心則會起到反作用。[6]本質上,警醒是對惡魔的拒斥,理智清除雜念,而心靈則審閱感覺與欲望背後的動機。它是人們對抗各種試探的工具。方濟各·沙雷氏說:「處理試探的方法是避開它們並仰望上主,如果你仍舊受它們役使,那就繼續反抗。只要你拒絕,便不會有罪咎。」[8]

參考來源[編輯]

  1. ^ LSJ--A sobriety, alertness, mindfulness, vigilance, nepsis, nipsis, Plb.16.21 .4, Str.7.3.11, Ph.1.377, etc.. [2021-07-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18). 
  2. ^ Hayward, C.J.S. Doxology. Wheaton: C.J.S. Hayward. 2010: 35 [2021-07-16]. ISBN 9780557346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18). 
  3. ^ Biblehub Interlinear Greek. [2021-07-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03). 
  4. ^ Strong's Concordance néphó: to be sober, to abstain from wine. [2021-07-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30). 
  5. ^ 5.0 5.1 Archimandrite Georgios. THE NEPTIC AND HESYCHASTIC CHARACTER OF ORTHODOX ATHONITE MONASTICISM. [2021-07-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30). 
  6. ^ 6.0 6.1 Ware, Kallistos. The Philokalia Vol 1. Faber & Faber. . On Watchfullness and Holiness. ISBN 9780571266166. 
  7. ^ Mount Athos, the Sacred Bridge: The Spirituality of the Holy Mountain. Peter Lang. 2005: 113 [2021-07-15]. ISBN 978303910064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17). 
  8. ^ Haase OFM, Albert. Living the Lord's Prayer: The Way of the Disciple. InterVarsity Press. 2009: 252 [2021-07-16]. ISBN 978083083529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