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客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馮客
Frank Dikötter
出生1961年(62—63歲)[1]
 荷蘭林堡省斯泰因
母校日內瓦大學 (BA, MA)
倫敦大學亞非學院(PhD)
職業Chair Professor of Humanities at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ofessor of the Modern History of China at the SOAS
配偶Gail Burrowes[2]
獎項塞繆爾·約翰遜獎(2011)
網站http://www.frankdikotter.com

馮客荷蘭語Frank Dikötter,1961年11月30日),荷蘭學者,中國歷史學家。現任香港大學歷史系講座教授,教授中國近代史[3] 2011年以《毛澤東的大饑荒——1958-1962年的中國浩劫史》獲塞繆爾·約翰遜獎[4]

觀點[編輯]

馮客質疑中國1949年為什麼需要「解放」,因為中國人早就被解放了。民國時期非常自由,比現在的中國開放許多。民國時期的中國有言論、結社、旅遊、出境、宗教、遷徙等自由。1949年以後所謂的解放反而把人民死死地捆綁起來,失去了任何自由[5]。馮客強烈懷疑1949年之後書本上的中國歷史,他認為國外出版的書在歷史準確性的偏差比中國出版的書較小,但偏差還是很大[5]

馮客對於大躍進時期指出當時酷刑濫用頻繁,死於暴力的人數超越柬埔寨波爾布特恐怖統治時的死亡總數;死於三年大饑荒的人多數是因懲罰性的中斷食物供應而不是因為缺乏食物餓死。高壓的政治措施導致了房屋、交通、土地和環境的破壞,人們也因為失去了一切而開始墮落,社會也開始崩潰[6][7]

馮客主張後人應該把毛澤東視為與希特拉史太林一樣的人物,他們是令人髮指並專門奴役自己人民的暴君。對於西方一些左派對於毛抱有好感的現象,馮客認為是基於種族歧視:西方左派看到一個金髮碧眼的小孩被關在鐵絲網後面,會覺得這是悲劇;但是亞洲的數百萬人死亡,他們會覺得那不過是數字,並不在意[8][9]

馮客認為毛澤東發動文革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對於赫魯雪夫修正主義的對策,希望自己成為國際社會主義陣營的領袖;二是擔心自己的歷史地位,毛為了避免像史太林一樣死後遭到批判和鞭屍,要消除一切可能反對毛的力量[10][11]

著作[編輯]

馮客寫作「人民三部曲」(People's Trilogy),希望補足西方漢學的盲點。

  1. 三部曲中的第一冊《解放的悲劇——1945-1957年的共黨革命史英語The Tragedy of Liberation》於2013年出版,入圍2014年歐威爾獎英語Orwell Prize[12][13][14]。《星期日泰晤士報》的書評認為,馮客的著作會使主流學術界對中國近代史的解讀發生重大改變,《劍橋中國史》第14卷《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上卷》必須重寫[15]
  2. 第二冊《毛澤東的大饑荒——1958-1962年的中國浩劫史》於2010年出版後,榮獲2011年塞繆爾·約翰遜獎[16]
  3. 第三冊《文化大革命:人民的歷史,1962-1976》於2016年5月出版[17]

主要著作列表:

獎項[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1. ^ frankdikotter.com. [2016-05-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0). 
  2. ^ 存档副本. [2020-03-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5). 
  3. ^ Professor Frank Dikötter. 香港大學. [7 January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16). 
  4. ^ Mao's Great Famine wins Samuel Johnson Prize. BBC. [8 July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7). 
  5. ^ 5.0 5.1 依娃. 糧食變成了殺人武器——《毛澤東的大饑荒》作者馮客訪談. 明鏡歷史網. 2012年7月24日 [2014年2月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11月1日). 
  6. ^ 冯客教授谈“中国大饥荒” 三个惊人的发现. 凱迪社區. 2014-08-15 [2015-03-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2). 
  7. ^ 耶子:冯客教授谈“中国大饥荒” 三个惊人的发现. 大紀元新聞網. 2015-02-19 [2015-03-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5). 
  8. ^ Josh Glancy. Millions dead and still many see no evil, hear no evil from Mao. 《星期日泰晤士報》. 2016-05-08 [2016-05-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29) (英語). 
  9. ^ 中國因為他發生大饑荒、人吃人,西方為什麼還是醉心毛澤東?. 關鍵評論網. 
  10. ^ Historian Frank Dikötter Discusses Mao And The Legacy Of China’s Cultural Revolution. 賀夫研究所. 2016-04-11 [2016-05-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29). 
  11. ^ Newly Released Documents Detail Traumas Of China's Cultural Revolution. NPR. 2016-05-05 [2016-05-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31). 
  12. ^ The Orwell Prize 2014: shortlist announced. Daily Telegraph. 2014-04-24 [2016-05-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10). 
  13. ^ George Walden, Book Review: 'The Tragedy of Liberation' by Frank Dikötter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華爾街日報, 2013-10-04.
  14. ^ Bradley Winterton, Book review: THE TRAGEDY OF LIBERATION: A History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 1945-1957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Taipei Times
  15. ^ Michael Sheridan, The Tragedy of Liberation: A History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 1945-57 by Frank Dikotter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星期日泰晤士報, 2013-09-01.
  16. ^ Mao's Great Famine wins Samuel Johnson Prize. BBC News. 2011-07-06 [2022-04-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07) (英國英語). 
  17. ^ Shapiro, Judith.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 People's History, 1962-1976,' by Frank Dikotter. The New York Times. 2016-05-06 [2022-04-07]. ISSN 0362-4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7) (美國英語). 
  18. ^ 通识导赏:独裁之路成也乔装,败也乔装. 明報.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