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2月31日邊界中的德意志國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德意志國在1937年12月31日的邊界,此時德意志國已經完成了萊茵蘭的再軍事化,但尚未合併奧地利

1937年12月31日邊界中的德意志國(德語:Deutsches Reich In den Grenzen vom 31. Dezember 1937)是西德政治中涉及德國領土問題時經常使用的術語,直到1970年代後逐漸邊緣。1943年,在莫斯科舉行的外交部長會議上,同盟國各方首次提到將1937年12月31日作為確定德意志國領土擴張前邊界的截止日期。在1944年的《倫敦議定書》、1945年的波茨坦會議和隨後的幾項法律法案中,當時的主要戰勝國都提到了這個日期,以便從地理上把握「整個德國」的概念,這一日期也被憲法和國際法專家廣泛接受。

德國分裂東德缺乏自決的影響下,東德從一開始就不被聯邦德國承認為一個獨立的國家。同時,一種法律解釋開始出現,根據這一解釋,德意志國作為一個國家和國際法主體並沒有在1945年消失,而是繼續存在於其1937年的邊界內,只是缺少實際影響力。因此,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成立只是其西部的憲法重組。

由於德意志國在國際法下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形式具有連續性,這一解釋實際上提出了對德意志國東部領土的宣稱,但隨着1970年《華沙條約》的簽訂,西德與波蘭開始爭取非暴力承認奧得河—尼斯河線(儘管這一邊界此時仍由東德與波蘭維護),1937年邊界相關的政治議題逐漸消退。隨着1990年兩德統一和《德波邊界條約》的生效,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與其鄰國邊界已得到確認,1937年邊界在國際法範圍步入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