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東德/簡介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德語:Deutsche Demokratische Republik),簡稱「民主德國」(德文縮寫DDR),通稱「東德」,是存在於1949年到1990年的一個中歐社會主義國家。1949年10月7日在德國蘇占區成立,首都為東柏林。民主德國位於現今德國的東北部,面積為 107,771 平方千米,與捷克斯洛伐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波蘭接壤,北部為波羅的海。1990年10月3日德國統一時與西德合併。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通常被視作蘇聯的一個衛星國。1948年蘇聯佔領當局將權力移交給德國的共產黨領導人,德意志民主共和國隨後在1949年成立。東德人口的很大一部分都不認同國家的政治和經濟體制,1953年發生了六一七事件蘇聯駐軍參與了鎮壓。東德成立初期面臨着嚴重的人口外逃問題,在1950年代有270萬東德居民由於經濟因素非法越境到西德。除建立德國國內邊境外,1961年東德政府沿西柏林邊境修建了柏林圍牆以阻止東德居民通過西柏林逃往西方,並對越境者加以射殺。另外,東德的國家安全部——史塔西對整個社會的異見者和社會活動進行着嚴密的監控和壓制。國家教育機構被要求按照馬列主義的原則培養社會主義特性的人才。政治權力在1989年前由德國統一社會黨掌握,其對各崗位的幹部選拔政策也具有重要的影響力。其他政黨僅能通過統一社會黨領導的國家陣線參與政治活動。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經濟體制為計劃經濟,依照五年計劃組織生產並分配消費品。其國民經濟高度國有化,對先前的私有企業進行了強制的社會主義改造,並以人民企業(VEB)、農業生產合作社(LPG)、貿易組織(HO)和手工業生產合作社(PGH)等集體生產單位替代。東德建立了就業保障制度,且與西德相比具有較高的婦女就業率,東德也成為了當時東方陣營中經濟最發達的國家。國家對日用消費品採取補貼措施以降低物價,然而國民經濟無法滿足居民對部分食品和高檔消費品的需求,不得不通過從西方進口,同時增加了國家的債務。

政治上的不民主以及經濟上的問題導致了東德居民的不滿情緒,在昂納克拒絕效仿蘇聯戈爾巴喬夫進行改革後,東德的離境人數開始增加,並爆發了持續的抗議活動。1989年發生了一場非暴力的革命,當時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領導的蘇聯政府拒絕干涉這一事件。這場革命結束了統一社會黨專制,次年舉行了自由選舉,隨後通過國際協商簽訂了《最終解決德國問題條約》。東德最終解體,並於1990年10月3日西德合併為一個統一的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