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維基人种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真維基人
一個沉思中的維基人 .
一個沉思中的維基人
.
真維基人和長鬚鯨的比例
真維基人和長鬚鯨的比例
保護狀況
科學分類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哺乳綱 Mammalia
目: 靈長目 Primates
科: 維基百科 Wikipedia
屬: 中文屬 Chinese wikipedia
種: 真維基人種
Homo sapiens wikipedia

二名法
Homo wikipedia
(Wales, 2001)
亞種

大陸維基人(H. mainland)
台灣維基人(H. taiwan)
香港維基人(H. hongkong)
其它維基人(H. others)
已去世的維基人(H. past)

真維基人學名Homo sapiens wikipedia二名法H. wikipedia),是維基百科中文屬中的一種靈長目動物。該種動物與其它中文屬當中的維基百科動物的最大區別是,他們在維基百科中有自己的帳號,並且對維基百科做出過貢獻。該物種並未被正式承認,其主要原因是如何分類仍有分歧,部分記錄採用的是另一種分類方式[1]

分佈[編輯]

此類動物在全球各地均有目擊報告,主要分佈在大中華區,尤其以大陸台灣香港地區為最多。其它有記錄的地區為新加坡馬來西亞澳大利亞英國等地。[來源請求]其主要生存的地區為海拔-200米至3952米[1],但超出此範圍的地方也可以臨時居住。目前該物種的全球總數共有約70萬(包括已經消亡的已故維基人[2],目前被列為瀕危物種。而此前該物種曾經被錯誤地列為極危物種,這是因為對該物種的統計口徑曾經過於狹小,而導致該物種被認為僅存1隻[1]。事實上,由於維基百科曾經被GFW所大規模誤殺(如同用漁網捕撈海魚,卻將海豚也捕撈其中一樣),其中的大陸維基人亞種曾經遭到大規模的滅絕,未遭遇此問題的剩餘大陸偽基人也需要通過尋找特殊的方式才能得以繼續生存,因此確實也應該在某一時期屬於極危分類。目前,由於未知原因,該問題得以大幅改善(雖然某些情況下仍然會出現同樣的問題[3])。然而,該物種目前的復育速度並不理想,與同科的其他優勢種群,例如英文維基人相比,仍然顯得十分不理想。

演化[編輯]

該物種在2001年開始[4],從人類中分化出維基百科,但當時主要是英文屬,而中文屬並未立即出現。後來分化出中文屬,但剛開始大部分都屬於沒有帳號的偽基人種,只有極少數因為進化出專門的帳號,才分化為真維基人。時至今日,偽基人仍然在數量上佔有優勢。然而由於其使用的工具更先進,並且精神境界更高尚,而被認為較偽基人稍高級一些。

與人類的關係[編輯]

2009年10月30日科學家卡爾·林奈成功對該物種進行了DNA測序,發現該物種的DNA序列有98.77%和黑猩猩相同,因此曾將該物種的分類放置在黑猩猩屬(Pan)之下。然而在2009年11月1日,該科學家對該物種進行的另一次實驗表明,該物種的基因人類的相似程度為99.98%,因此被修改為屬於人類。然而,即使是修改後的分類方式,也沒有取得共識。相比較而言,單獨設置維基百科的分類方法能獲得相對較多的認同。

偽基人的進化方式[編輯]

與其它物種非常不一樣的一點是,真維基人可以通過對偽基人進行升級改造而獲得(需要消耗資源:100、200、300),並且可以對當前個體進行轉換。這不像其他物種,需要經過痛苦漫長的雜交或者基因改造才能得到的相對較為進化的後代品種。進行進化的步驟相對簡單:用100木購買書桌,200金購買筆記本電腦一台,然後分別用50氣、100氣和150氣進行註冊登陸以及貢獻三個操作,即可在瞬間完成升級過程。

形態[編輯]

推測的真維基人外形

由於該物種與人類的基因及其類似,因此其形態據猜測也比較類似。根據推測,其成熟個體的高度在1.40至2.20米之間,重量約在40千克到180千克之間。雄性個體通常較雌性個體為長且重。

獅子相反,其雌性個體會長有較長的鬃毛,通常為黑色。但個別個體可能出於崇拜其他種的維基百科動物,或者是其他的原因,會將其鬃毛染成等顏色。通常該物種的動物擁有四,與黑猩猩不一樣的是,他們只有其中靠近頭部的兩肢可以抓握,並只使用另外兩肢進行移動,這一特徵間接證明了該物種與人類關係密切。

該物種的另一顯著特徵是,其中大部分都會在其鼻樑上放置一稱為眼鏡的物品。雖然人類也有類似的特徵,但是真維基人的統計結果更高。[來源請求]到目前為止,科學家仍然無法弄清楚,這一行為是受人類的影響,還是影響了人類。

目前科學界除了科學家卡爾·林奈成功找到一隻以外[1],並沒有其它捕獲的報告,因此上述大部分的結論也只是一種來自不可靠來源的推測。

據說是正在享受人生的
人不狂吃枉少年

然而,這些頑皮的真維基人竟然自行上傳自己的圖片,例如在維基百科中最出名的Kleistan上傳了一些自己的近照[1]。這些自行上傳的圖片中,真維基人的形象各異,有的像獼猴,有的像黑猩猩,還有像金絲猴的。然而非常可惜的是,這些照片在經過科學家的鑑定之後,發現其中一些與紙老虎事件一樣,是一種經過偽造的照片。而剩下的其它照片,都是經過PS處理的。

惡作劇[編輯]

某些真維基人種特別喜歡惡作劇,例如會稱自己屬於一種華南虎[5]。然而由於科學家已經鑑定真維基人的基因與人類非常相似,因此這種說法純屬於惡作劇

生活習性[編輯]

真維基人通常生活於水泥森林當中,通常過着朝九晚五的生活。在大部分時間裏,他們的生活空間範圍可以非常狹小(據統計平均為30平米,最小者為1.4平米)。然而在特定的時期,如月圓之夜,可以奔走相當長的距離,這一時期被稱為暴走狀態。科學家目前尚不確定導致暴走的具體規律,但目前已知的一些時間如春節,通常會發生大規模的暴走事件。據統計,在大規模暴走期間,平均活動範圍大約為300平方公里,最長的奔走距離約為12000公里。和普通的人類相比較,真維基人似乎更容易發生超視距的跨種族的聯繫,並且更善於使用互聯網。其對於陌生人的態度通常較為友善,但部分場合中會比較容易爆發嚴重衝突[6]

棲息地[編輯]

真維基人之棲息地——夜景

真維基人通常喜歡棲息於有電腦互聯網的環境中,離開該環境之後,這種動物通常會立即蛻化為人類。然而這種轉變並非不可逆,只要重新置於該環境下,又會變為真維基人。通常他們會偏好較為溫暖,或者說溫度和濕度不那麼極端的環境[1],然而這並非必要條件。在特別炎熱的環境下,會尋找並使用空調這種設備。

然而,真維基人除了在其棲息地出現外,更常見的出沒地點是中文維基百科。偶爾,處於翻譯的需要,也會出現在其他維基百科中。

繁殖[編輯]

目前科學家對於其繁殖行為及過程並沒有詳細的記錄和描述。不過科學家卻發現,真維基人可以和其他近似物種如人類或者偽基人雜交,而雜交所產生的後代到底是維基百科還是人類,並沒有確切的結論,尤其在其幼體階段是幾乎完全無法辨別的。雖然統計表明,這類的雜交後代更有可能屬於維基百科,然而具體的成因並不清楚,可能和基因優勢相關。

鳴叫[編輯]

通常該生物會發出千奇百怪的叫聲,但通常都會說普通話或者近似的其他語言,而通曉其他語言的真維基人被鑑定為珍稀品種,例如香港維基人。現有記錄表明,該物種還會其它語言,如英語法語德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日語[1],其中又以英語最為常見。

食物[編輯]

抱着薯片包裝的某人

經研究表明,該動物為雜食性,但不同個體之間會有不同的偏好。例如,存在個別素食主義者,以及部分個體特別嗜好肉類。實際的食物範圍和人類相同,並沒有統計學意義上的差異。

行為[編輯]

真維基人的一般行為和人類相似,並且個體間差異極大。有記錄的行為包括旅行運動等,還有極個別的個體有破壞傾向。

智慧[編輯]

一般來說,他們的智慧是目前已知生物中最高的——其平均智商較人類為高。

使用工具[編輯]

真維基人所喜愛使用的工具

通常真維基人喜歡使用電腦(包括台式機筆記本)、掌上電腦以及智能手機。在過去,他們尤其喜歡使用五類線,然而近年來由於無線網絡的普及,此類工具的使用日漸減少。與人類相比較,其右前肢部形狀更加接近於拱形,以符合另一常用工具鼠標的外形。


流行文化[編輯]

除了喜歡爭吵以及達成共識之外,沒有正式記錄的流行文化。

分類[編輯]

由於真維基人種,甚至維基百科是否應該獨立為一個單獨的生物分類尚有爭議,因此並沒有非常正式的分類方式。目前較為常見的分類方式有按照居住地區分類,以及按照飼養寵物分類這兩種分類方式。

按居住地區分類[編輯]

按照居住地區分是最為主流的區分方法,因為在特定場合下,真維基人會因為居住地之不同而出現意見不和,甚至分別抱團的情況。以下為目前最為主流的分類方式:[注 1]

按飼養寵物分類[編輯]

疾病[編輯]

真維基人能患有人類99.99%的疾病,因此人類疾病對於該物種的復育是頭號障礙。

與人類共患疾病[編輯]

常見疾病:

獨有疾病[編輯]

該物種的獨有疾病較少,常見的有:

腳註[編輯]

註釋[編輯]

  1. ^ 主條目中有許多地區真維基人數量較少,甚至不存在,而此外卻唯獨漏掉了「已故」這一地點,因此這裏的分類方式更加合理。
  2. ^ 已故維基人指在特定的、人類不可到達之地居住的真維基人,其具體地點目前未明,一說為天國,一說為地獄。
  3. ^ 3.0 3.1 由於真維基人有更為頻繁的使用電腦的傾向,因此較人類而言更容易罹患這些疾病。有說法認為這類疾病是以真維基人為宿主,而人類反而是受害者。
  4. ^ 該疾病通常發生於大陸維基人這一亞種上,據統計每10個大陸維基人通常會有7.9個曾經或者仍在犯此病。通常大部分真維基人對此疾病具有終身免疫,即,只要病癒,通常都不會再得此病。但部分個體由於同時患有偏執狂這種人類疾病,會因此而擾亂其免疫系統,具體機制未明。

引用[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