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荊江裁彎工程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下荊江裁彎工程,或稱長江下荊江裁彎工程,是1966年至1972年實施的截彎取直下荊江長江從湖北省藕池口到湖南省城陵磯港的河道,通稱下荊江)的工程,使原長243km的下荊江縮短78km。

背景[編輯]

清咸豐二年(1852年)荊江南岸的藕池潰口,未修復。清咸豐十年(1860年)長江特大洪水,在原潰口下游沖成大河,長江洪水大部分進入洞庭湖。1949年前多年平均為17558.5m3/s,占宜昌來量的31.41%。1954年長江特大洪水藕池口分流量為14790m3/s,占宜昌來水量的22.14%;徑流量1155.9億m3,占宜昌來量的20.1%。1951年到1966年下荊江裁彎前多年平均為12201.9m3/s,占宜昌來量的22.24%,徑流量平均690.06億m3,占宜昌同期平均15.38%。1972年下荊江裁彎以後多年平均為6465m3/s,占宜昌來量的12.64%。1981年長江上游特大洪水藕池口分流量為8874m3/s,占宜昌來量的12.6%。

藕池口分流大部分洪水進入洞庭湖以後,下荊江流量大大減小,破壞了上下荊江的平衡關係,造成下荊江的大河道與小流量不相適應,產生河道淤塞彎曲萎縮。1887年、1909年、1947年、1972年分別在古長堤、尺八口、碾子灣、沙灘子發生四次自然裁彎。

1936年1月,揚子江水利委員會編制《揚子江中游之危機及其初步首要整治工程報告》,提出上車灣裁彎工程等初步首要工程六項,同年編制《上車灣裁彎取直工程計劃書》。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成立後,與各單位協同查勘荊江地貌,1960年編制了《下荊江系統裁彎取直初步規劃研究》,計劃進行三處河道裁彎工程。196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電力部同意實施中洲子裁彎工程。

工程[編輯]

  1. 中洲子裁彎工程,包括:引河開挖工程,新河護岸工程,新河北堤工程,防止調弦河彎狹頸沖穿的護岸工程,新河上下游河勢控制工程。引河開挖工程1966年10月開工,1967年5月竣工,完成土方186萬m³。1968年汛後新河護岸工程開始,至1971年汛前基本穩定。彎道長36.7km,狹頸兩側水面相距約4km,引河長4.3km。
  2. 上車灣裁彎工程,包括:引河開挖工程,新河護岸工程,新河護岸工程,上下遊河勢控制工程。引河開挖工程1968年12月開工,1969年6月竣工,共完成土方219萬m³,至1969年汛前未達到通航要求,同年11月至次年1月再度施工,兩期工程共開挖土方260萬m³。彎道長32.7km,狹頸兩側水面相距3km。引河長3.5km。
  3. 沙灘子裁彎工程未能按規劃及時實施,1972年7月發生自然裁彎,線路較規劃線偏北2km,未再調整。

系統裁彎後,新的崩岸不斷發生。為控制河勢,1984年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又報請水電部逐年實施「下荊江河控規劃」。[1]

效益[編輯]

  • 防洪:沙市、新廠、石首汛期同流量的水位分別降低0.5m、0.65m、1.05m。(沙市流量45000m³/s時)
  • 航運:縮短航程78km,裁掉礙航淺灘4處。
  • 護岸工程抑制堤岸崩失。被裁故道可用於增墾農田。

參考文獻[編輯]

  1. ^ 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治理规划. 全國水雨情信息. 2020-04-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02) (中文). 
  • 《荊江大堤志》,《荊江大堤志》編纂委員會編 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 1989 第156頁
  • 《長江志 卷5 治理開發 第4篇 中下遊河道整治》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科學院編 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2000 第8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