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張鐵路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京張鐵路
京包鐵路北京至張家口段)
京張鐵路青龍橋站同時開行的列車,呈現出「人字形」。
概覽
營運地點 中華人民共和國
服務類型普速、貨運
主要車站北京北八達嶺張家口
技術數據
路線等級國鐵I級
路線長度201.2公里
正線數目2(複線鐵路
軌距1435毫米(標準軌
營運資訊
開通營運1909年[1]:12
營運者中國鐵路總公司

京張鐵路是第一條由中國人自行設計建造的鐵路,位於中國北京市河北省張家口市境內。本線由直隸總督袁世凱和會辦大臣胡燏棻1905年上奏請求籌辦,並於當年開始修建,由詹天佑擔任總工程師。在修造過程中,詹天佑採用「人」字形線路的方式縮短八達嶺隧道的修造長度,並在開鑿八達嶺隧道的過程中利用豎井加大工作面,加快工程進度。

1909年,京張鐵路正式通車,全線從豐臺柳村為起點,經關溝至張家口站,全長201.2公里,共建造14個車站、4條隧道和125座橋樑1912年,京張鐵路關溝段新建4座交會站1916年,京張鐵路被併入京綏鐵路中,並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被併入京包鐵路

此後,由於北京市內交通運行需要,北京市五環內的京張鐵路幾乎全部被拆除。1995年,原西直門站站房被列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京張鐵路南口八達嶺段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6年,為配合京張城際鐵路建設,北京市五環內的京張鐵路剩餘部分全部被拆除。

歷史[編輯]

背景[編輯]

19世紀末期,中國的鐵路修築權和礦山開採權成為了西方國家的主要攫取對象。1895年,光緒帝下詔稱要「力行實政」,其中級檢修鐵路被列為首位。此後,英國俄國爭奪中國北方的築路權,但最終被清政府於1898年回絕。1899年前後,山海關內外鐵路總工程司英國人金達草測了北京到張家口的鐵路。這引起了英國和俄國對內蒙古地區的控制權的爭奪。俄國向清政府要求建造北京到張家口的鐵路,但未被清政府允許[2]

1899年6月1日,俄國強迫清政府答應北京以北或東北地區修建鐵路時,若有來自除中國和俄國的其他國家的公司參與建造,清政府必須先與俄國政府或公司商議相關事宜。

八國聯軍侵華後,清政府與英國簽訂《英國交還關內外鐵路章程》和《關內外鐵路交還以後章程》,將山海關內外80英里以內和豐臺至長城向北的鐵路修築方限定於英方和中方。此後俄國和法國對《關內外鐵路交還以後章程》提出交涉,最終確定北京以北的各條支路,和北京至張家口的鐵路均只得由中資修建,外資不得介入,修建完成的鐵路及其收入不得抵押給外國[3]:31-32

規劃[編輯]

1903年,商人李明和鐵路礦物總局提請修築北京到張家口的鐵路,隨後商人李春也提請同樣的事宜,但二人均無法如實報告自己的資金多少和資金來源,最終二人的提請均被清政府駁回。當年9月,御史瑞琛提議商辦京張鐵路,該提議再次被駁回。鑑於以上提請的出現,清德宗下令官辦京張鐵路,民間不得再提出任何商辦的請求[4]:911-913[3]:32

1905年,直隸總督袁世凱和會辦大臣胡燏棻奏准籌辦京張鐵路,預算經費500萬兩白銀,預計耗時4年,並由關內外鐵路的盈餘中每年提100萬兩白銀投入建設,盈餘提取之後可從庚子賠款中補償80萬兩給關內外鐵路[5]:271,該奏本於當年2月批覆同意[3]:32-33;410

對於總工程司的人選,梁敦彥向袁世凱推薦詹天佑,袁世凱也採納了該建議[6]。同年5月初,清政府任命陳昭常為京張鐵路總辦,任命詹天佑為會辦兼總工程司,並在天津設立京張鐵路總局,在北京阜成門內設立京張鐵路分局[3]:32-33;410。詹天佑隨即帶領中國工程學員徐文洄張鴻誥從豐臺東的柳村開始實地勘測路線[7]:205,經南口過關溝至八達嶺,5月31日勘測至張家口,並初選張家口站站址。詹天佑隨後走訪張家口當地都統溥仲魯等官員,並確定了張家口站的確切選址位置[8]

6月3日,詹天佑帶領兩名隊員進行路線回測,相比初測,本次回測路程更遠,且未能降低坡度,建設成本高於初測路線,這條回測路線在當時僅被作為一條比較路線[a]。6月23日,詹天佑還曾帶隊由青龍橋繞黃土嶺抵達小張家口,這條路線因造價問題也被捨棄。6月底,詹天佑回到京張鐵路總局,並制定關溝段的路線施工方案,工期確定為4年,並規劃了京張鐵路可承受的客貨運量及相應票價、用煤等運行方案。同時詹天佑還提報了京張鐵路的施工預算,共計7,291,860兩白銀,但這一預算因與先前奏摺出入太大而被袁世凱要求重算。袁世凱要求詹天佑將預算壓縮至600萬兩白銀以內,並將機車、車輛費用另行奏請,總務費用等豐臺至南口段完工營業後再解決。隨後詹天佑將上報預算減至5,724,160兩白銀[8]

8月3日,京張鐵路正式開始定測,8月30日定測完成。9月,京張鐵路工程局於北京阜成門外成立,詹天佑繼續擔任會辦兼總工程司。1907年時,京張鐵路總局遷入阜成門內京張鐵路分局內,分局取消。同年陳昭常調任吉林巡撫,詹天佑升任總辦,關冕鈞接任京張鐵路總局會辦[8]。關冕鈞隨即着手制定包括行車、指揮等操作在內的所有京張鐵路運行相關守則[3]:33-34;410;424

修建[編輯]

1905年10月2日,京張鐵路正式開工[9]:17。工程分三段進行。

第一段:豐臺至南口[編輯]

建成初期的京張鐵路廣安門站,該站現被編為京九鐵路

全長55公里,起點位於豐臺站東側的柳村60號橋。修建過程中,工程需要借用關內外鐵路的部分場地和設施,經談判之後,京張鐵路每年須向關內外鐵路支付200兩白銀的租借費用。1906年9月30日,該段路線建成通車[3]:38。期間由京張鐵路總局設計的西直門站於1905年開建,並於1906年建成[10]:483

第二段:南口至岔道城段[編輯]

全長16.5公里,其中關溝段為施工最難的地段。詹天佑為方便指揮施工,而特地將總工程司辦事處搬到了南口[3]:38。為了配合鐵路建設,1906年,南口地區開始生產石碴[b][11]:357,同年相配套的機車製造廠「京張製造廠」正式建廠[c][10]:372。在設計穿過軍都山的鐵路線路時,詹天佑採用了人字形展線[d],並採用33‰大坡度越嶺。該設計成功將八達嶺隧道的設計長度從1800米縮短至符合當時施工能力的1090.5米[7]:205-206[3]:241。在開鑿八達嶺隧道之前,日本人雨宮敬次郎和英國人金達都曾以隧道開鑿難度過大為由向詹天佑推薦外國機械和承包商。實際工程中,詹天佑依然採用全華班人工操作,在開鑿時除去山體兩端的開鑿面外,詹天佑還在山頂選鑿了大小兩個豎井,從而從隧道內側增加了四個開鑿面,其中大豎井深達33米,直徑3.05米,每日挖掘0.9米。豎井在此後配以鼓風機,解決了隧道內的通風問題。隧道打通之後,兩個豎井被改造成了通風樓,解決了火車經過的排煙問題。為了加快施工進度,開鑿八達嶺隧道時施工人員採取輪班制,60人為一班,40人負責開鑿和爆破,20人負責運輸[3]:38-39。在居庸關一段,為避免拆毀民房,詹天佑的規劃路線選擇在附近山體穿鑿隧道[12]。在開鑿過程中施工人員疑似發現了早年他人堵塞住的一條山峽,加之土石鬆脆,施工難度較大[3]:39-40。1907年時,清廷還下令要求京張鐵路局在鐵路兩側種植樹木[13]:149。1908年4月14日,全長367米的居庸關隧道貫通。5月22日,全長1090.5米的八達嶺隧道貫通,在此之前,長141米的石佛寺隧道、46米的五桂頭隧道均已鑿通[3]:39-40

第三段:岔道城經懷來到張家口[編輯]

全長129.7公里。該段工程在第二段工程建設期間就已經開工,第二段完工之後,大量施工材料經由鐵路運送至工地,加快了施工進度。該段鐵路中,以懷來河大橋和雞鳴山至響水鋪段路線為施工關鍵點。前者經詹天佑設計為一座七孔鋼桁梁橋,基礎為木樁,墩台為混凝土;後者地形嚴重限制鐵路鋪軌,加之容易被洪水衝垮路基,施工時將河床墊高並加以水泥護坡以保證鐵路安全。鐵路與7月4日正式鋪設至張家口站[3]:39-40

通車[編輯]

路基被沖毀的原五桂頭隧道。

在修造過程中,詹天佑全程親自查驗工程品質[14]。1907年,廣東總督岑春煊向清政府申請讓詹天佑離開京張鐵路,改為協助修建粵漢鐵路。該申請遭到袁世凱的極力反對,岑春煊的請求也最終未被同意[15][4]:916-917。1909年8月11日,全部收尾工作完成,工程竣工。9月19日,郵傳部尚書徐世昌率總辦詹天佑、會辦關冕鈞等人乘坐火車逐段驗收京張鐵路,並於9月21日在張家口舉辦驗收通車茶會。9月24日,京張鐵路全線通車。10月2日上午8點,南口站舉行通車典禮[1]:12;894,出席的各方人員包括各國駐京津使節、北洋大臣代表、郵傳部堂憲等,到會者約一萬餘人。徐世昌、詹天佑和朱君淇等人在慶祝通車儀式上發表演說[3]:40-43。京張鐵路全長共計201.2公里,工程總耗費比729萬兩的原預算節約了28.9萬兩,平均每公里造價3.45萬兩,為當時全國平均造價最低鐵路。同時這也是清朝年間第一條也是僅有的一條由中國人自行設計建造並制定規章的鐵路[3]:40;423

京張鐵路建成之後承接了多項業務,其中包括從豐臺到張家口的郵件運送[16]:211。而清河站的客運和貨運業務基本取代了原有的清河水道的業務[9]:659[17]:847。鐵路通車後,相配套的石碴等建材生產地也全部停產[11]:357,而京張製造廠則在原來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了生產規模[10]:372。在康莊站建成後,其與延慶州城的道路也隨即得到了整修[18]:308

建成後[編輯]

孫中山視察京張鐵路時與歡迎人員在張家口車站合影
位於柳村的京張鐵路零公里點現狀(2020年10月)

1910年,京張鐵路工程局遷址張家口,更名為張綏鐵路工程局,以配合張綏鐵路的修建。1912年9月,卸任臨時大總統職務後的孫中山有意發展中國鐵路事業,在北京與袁世凱會面後,乘火車前往張家口,視察京張鐵路。1916年,京張鐵路管理局與張綏鐵路管理局合併,稱京綏鐵路管理局,京張鐵路成為京綏鐵路的一部分。1921年4月,鐵路向西延伸至綏遠城。1923年1月,鐵路向西延伸至包頭。1928年,京綏鐵路更名為平綏鐵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全線正式改稱京包鐵路,原京張鐵路成為京包鐵路的一段[3]:10;44-45;399。1924年,下花園站周邊因水患而改線6公里。抗日戰爭爆發後,鐵路落入日軍之手。1939年7月25日,原京張鐵路段因水害而在懷來段改線10公里,五桂頭隧道和石佛寺隧道也因被大水沖毀路基被迫廢棄。1940年,新修的4座隧道和5座橋樑正式投入使用,限制坡度被從33.3‰提升到了35.8‰[3]:10;44-45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3年,康莊至狼山段鐵路改線,原懷來站被廢棄,新建東花園站[3]:44-47。1960年,為了配合清華大學擴建,清華園車站站北鐵路改為向東繞行,並在原站南側修建了新的站房,原址改為貨場[9]:658。1968年,為了解決市內交通問題,廣安門到西直門的京張鐵路被全部拆除,柳村至廣安門段鐵路(客運運價距離表稱豐廣線)還在正常營運[3]:48。2016年,為配合京張城際鐵路建設,北京五環內的原京張鐵路被全部拆除,清華園站也被永久關閉[19],被拆除的路段地下修建清華園隧道作為京張高鐵的隧道,於2019年通車。

冬奧會火炬傳播[編輯]

2022年2月3日,兩棒火炬通過百年京張鐵路老鐵軌上行駛的小火車進行傳遞。[20]2月23日,京張鐵路(張家口)觀光線項目「小火車」試運轉,該項目途徑冬奧會火炬鐵路線傳遞150米路線。[21]

路線[編輯]

主線[編輯]

京張鐵路南口段至八達嶺段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所在北京市昌平區延慶區
分類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時代清至民國
編號7-1610-5-003
登錄2013年3月

剛建成的京張鐵路以柳村的京奉鐵路第六十號橋為起點,向北經廣安門、西便門、西直門至三才堂,再向北過清河、沙河抵達南口,從南口向北穿過關溝內的居庸關、五桂頭、石佛寺和八達嶺等四條隧道抵達岔道城,再由岔道城向西北方向抵達康莊,向西過懷來河,經下花園、宣化等地,抵達終點張家口站。建成之初全線共新建14座車站[22]:30-49,由南向北分別為西直門站(現北京北站)、清華園站清河站沙河站南口站青龍橋站康莊站土木站沙城站新保安站下花園站宣化站沙嶺子站張家口站,其中青龍橋站是專為列車經過人字形展線而建[23]:47-67。此外,全線還建有125座橋樑、210處涵洞、11座水塔、5座機車庫、6處鐵轉盤、83幢養路工房、12處員工辦公室、1座天橋、11口井和2個地磅[22]:30。1912年,關溝段新設東園站居庸關站三堡站西撥子站等四處交會站[3]:44-45,並在南口站、居庸關站、青龍橋站、西撥子站、康莊站站間安裝了專用的調度電話[24]:120。鐵路旁邊立有五種標誌,分別為里志牌、坡道牌、橋志牌、放氣牌和道撥牌。其中里志牌每隔180丈放置一塊;坡道牌用以標識此地坡度,用「上」表示上坡,「下」表示下坡,具體坡度用蘇州碼子寫出;橋志牌用以標誌橋樑位置;放汽牌表示司機經過此處必須放汽以警示周圍行人;道撥牌表示鐵路道閘位置。沿鐵路每50里至60里建造一處水塔以供車頭使用[22]:58;129

支線[編輯]

1907年11月,自西直門站接出的京張鐵路京門支線正式竣工通車,該支線主要目的是為了從門頭溝向北京城運煤。[3]:98。1915年6月,京張鐵路環城支線正式動工,並於當年12月完工,次年1月1日通車,全線共設置西直門、德勝門、安定門、東直門、朝陽門、東便門6站,承接貨運業務和少量客運業務[25]:183。1959年,北京站遷至現址,東便門到朝陽門段的鐵路全部拆除,其餘部分的環城支線於1971年建造環城地鐵時被拆除[3]:116。京門支線西直門至五路間段也由於同樣的原因於1972年被拆除[3]:116-118

運行車型[編輯]

馬萊4型蒸汽機車

1907年,詹天佑從英國北英機車公司採購了4台適合在山區行駛的馬萊1型蒸汽機車,1911年又採購了更容易通過小彎道的馬萊2型蒸汽機車。1914年,美國機車公司專門為京張鐵路關溝段製造了7台更適合爬坡的馬萊3型蒸汽機車。1921年,關溝段引進了體型更大的馬萊4型蒸汽機車。這種機車由於自身重量過大,只能在南口至康莊段之間運行。這些車型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陸續被替換。至1984年,南口機務段全部被替換為內燃機車[26]

紀念與保護[編輯]

北京市郊鐵路S2線長城號途徑青龍橋站,圖左為詹天佑立身銅像

1919年,詹天佑在漢口病逝,享年58歲。1922年,中國工程師學會和京綏鐵路同人會等組織在青龍橋站修建了一座3米高的詹天佑全身銅像,作為對詹天佑的紀念。1926年,詹天佑的夫人譚菊珍去世,並與詹天佑合葬。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北京鐵路局和中國鐵道學會等單位詹天佑及其夫人墓從北京西郊的百萬莊遷葬至青龍橋車站銅像後的新墓地中,並舉行了隆重的遷葬儀式[27]:514。1995年,原京張鐵路西直門車站以「平綏西直門車站舊址」之名列入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28]:715。2007年,首都博物館、北京日報等合作組織的北京工業遺址調查組在京張鐵路沿線發現了百餘處文物遺蹟[29]。2009年,張家口車站、新保安車站等京張鐵路老站房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被列為工業遺產[30],同年首都博物館聯合京張鐵路沿線各區縣的文物委員會,準備將京張鐵路整體申報文物保護單位[31]。2013年,京張鐵路南口至八達嶺段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中包括南口火車站站房、南口機車車輛廠近現代建築遺存、人字形鐵路、青龍橋車站站房及職工宿舍和監工處、詹天佑墓及銅像等[32][33]。2016年,京張鐵路被列為文物保護單位或文物普查項目的部分的保護規劃開始制訂[34]

然而截至2017年,京張鐵路除南口至八達嶺段以外的區段仍有部分建築遺存未獲得官方的文物認定[35]

名稱 位置 保護級別 備註
平綏鐵路西直門站舊址 北京市西城區 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清華園車站 北京市海淀區 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清河站老站房 北京市海淀區 海淀區文物保護單位
昌平站老站房 北京市昌平區 昌平區文物保護單位
京張鐵路南口段至八達嶺段 北京市昌平區延慶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龍潭溝44號橋 北京市延慶區 延慶區不可移動文物
西撥子站 北京市延慶區 延慶區不可移動文物
康莊站 北京市延慶區 延慶區不可移動文物
京張鐵路———張家口段文物遺存 河北省張家口市 河北省第六批文物保護單位

參見[編輯]

註釋[編輯]

  1. ^ 該路線後來於1955年被正式建成,是為豐沙線[3]:242
  2. ^ 這是北京最早的石碴生產基地[11]:357
  3. ^ 該製造廠即為北京南口機車車輛機械廠的前身。[10]:372
  4. ^ 也有文獻稱其為之字形展線[12]

參考資料[編輯]

  1. ^ 1.0 1.1 段育達主編;北京市西城區志編纂委員會編. 北京市西城区志. 北京: 北京出版社. 1999-08-01: 979. ISBN 7-200-03779-6. 
  2. ^ 中近代史上反帝的胜利 京张筑路背后的列强纷争. 中國網. 2009-12-13 [2019-05-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02).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3.20 3.21 3.22 北京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北京志·市政卷·铁路运输志. 北京: 北京出版社. 2003. ISBN 7-200-05098-9. 
  4. ^ 4.0 4.1 宓汝成. 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辑 391-393 近代中国铁路史资料 上中下. 台灣: 文海出版社. [2015-0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02). 
  5. ^ 北京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著. 北京志·综合经济管理卷·财政志. 北京: 北京出版社. 2000-11-01: 716. ISBN 7-200-04179-3. 
  6. ^ 湯禮春. 举荐詹天佑修京张铁路的梁敦彦. 文史精華. 1999-07: 35–36. 
  7. ^ 7.0 7.1 北京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著. 北京志 城乡规划卷 测绘志. 北京: 北京出版社. 2001-12-01: 610. ISBN 7-200-04400-8. 
  8. ^ 8.0 8.1 8.2 邵新春. 中国铁路发展史的里程碑——京张铁路. 北京檔案. 2002-06: 30–31. 
  9. ^ 9.0 9.1 9.2 北京市海淀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 北京市海淀区志. 北京: 北京出版社. 2004-04-01: 1063. ISBN 7-200-05091-1. 
  10. ^ 10.0 10.1 10.2 10.3 張明義等主編;北京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李燕秋卷主編. 北京志·建筑卷·建筑志. 北京: 北京出版社. 2003-09-01: 1014. ISBN 7-200-04939-5. 
  11. ^ 11.0 11.1 11.2 北京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著. 北京志·工业卷·电力工业志、建材工业志. 北京: 北京出版社. 2001-09-01: 610. ISBN 7-200-04359-1. 
  12. ^ 12.0 12.1 呂世微. 詹天佑和京张铁路. 歷史教學. 1984-01: 34–35. 
  13. ^ 張明義等主編;北京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 北京志·农业卷·林业志. 北京: 北京出版社. 2003-02-01: 612. ISBN 7-200-04671-X. 
  14. ^ 王功. 詹天佑与京张铁路工程管理. 經營與管理. 1983-03: 60–61. 
  15. ^ 蘇全有、申彥玲. 袁世凯和京张铁路. 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01: 112–117. 
  16. ^ 北京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北京志·市政卷·邮政志. 北京: 北京出版社. 2004-03-01: 416. ISBN 7-200-05002-4. 
  17. ^ 通州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 通县志. 北京: 北京出版社. 2003-11-01: 930. ISBN 7-200-05086-5. 
  18. ^ 《延慶縣誌》編纂委員會編著. 延庆县志. 北京: 北京出版社. 2005: 827. ISBN 7-200-06372-X. 
  19. ^ 清华园站关闭 “五道口”将拆除. 新京報. 2016-11-02 [2017-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02) (中文(中國大陸)). 
  20. ^ 长城播报 直通冬奥 百年京张“邂逅”百年冬奥. 長城網. [2022-02-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06). 
  21. ^ 京张铁路观光线开来“小火车”!. [2022-0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24). 
  22. ^ 22.0 22.1 22.2 中華工程師學會編. 京张铁路工程纪略. 1915: 158. 
  23. ^ 馮宏來. 京张铁路世纪情. 北京: 人民武警出版社. 2008-12: 400. ISBN 978-7-80176-312-9. 
  24. ^ 北京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北京志·市政卷·电信志. 北京: 北京出版社. 2004-03-01: 455. ISBN 7-200-05079-2. 
  25. ^ 《北京市朝陽區志》編纂委員會編. 北京市朝阳区志. 北京: 北京出版社. 2007-02: 792. ISBN 7-200-06615-X. 
  26. ^ 马莱型蒸汽机车家族. 人民鐵道. 2018-06-07 14:42:59 [2019-06-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02). 
  27. ^ 北京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北京志·政务卷·民政志. 北京: 北京出版社. 2003-04-01: 656. ISBN 7-200-04941-7. 
  28. ^ 張明義,王立行,段柄仁主編;宋惕冰(卷)主編;北京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 北京志·文物卷·文物志. 北京: 北京出版社. 2006-03-01: 784. ISBN 7-200-05631-6. 
  29. ^ 京张铁路发现百余处文物遗址 1898年老铁轨面世. 中國網. 2007-10-26 [2017-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26) (中文(中國大陸)). 
  30. ^ 尹潔、陳玉傑、劉萍. 京张铁路遗存上榜. 河北日報. 2009-09-04: 7. 
  31. ^ 京张铁路拟整体申报文保单位. 新京報. 2009-08-24 [2017-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7) (中文(中國大陸)). 
  32. ^ 北京28处古迹“晋升”全国文保单位. 新京報. 2013-06-05 [2017-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7) (中文(中國大陸)). 
  33. ^ 京张铁路 老建筑现拆字引虚惊. 法制晚報(北京). 2015-12-07 [2017-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17) (中文(中國大陸)). 
  34. ^ 京张铁路部分地段正编制保护规划. 法制晚報(北京). 2016-05-17 [2017-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17) (中文(中國大陸)). 
  35. ^ 清末铁路桥被拆:詹天佑主持修造 为京张铁路历史见证. 法制晚報. 2017-08-22 [2019-06-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