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費爾德-布朗效應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別費爾德-布朗效應(英語:Biefeld-Brown effect)是指,當一對有特定幾何結構的電極相對放置,浸入絕緣介質後,再加上合適的電壓,一種試圖移動裝置的就會產生的現象。

現有的實驗採用的電極,一個是絲狀極(金屬絲),一個是箔狀極(金屬箔),合適的電壓是指萬伏以上的高壓直流電,產生的力是從箔狀極指向絲狀極。更奇妙的把絲狀極和箔狀極的電級反接,不會改變力的方向,但會改變力的大小。

有多種理論試圖解釋該效應,但都無法得到公認,該效應還是一個不解之謎,因此別費爾德-布朗效應還只是一個現象的名稱。

歷史[編輯]

20世紀20年代,美國物理學家托馬斯·湯森·布朗(Thomas Townsend Brown)在實驗中發現一種效應。1921年他藉助X射線形成的「庫裏吉氐管」(熱陰極射線管)做了一些實驗。他在實驗中發現了一種奇特的現像:在使用「庫裏吉氐管」時,它都有一些輕微的震動。不久之後,布朗找到了引起這種輕微震動的原因。接通這個管的強電流之時,會產生某種具有反引力作用的壓力。藉助「引力儀」——一種由布朗研製出來的實驗設備——得到證實:在接通100千伏的強電流時,被測試物體的重量損失了1%,布朗確信他發現了一條新的電學原理:電對於引力有影響[可疑]。起初沒有科學家關注,後來瑞士物理學家保羅·阿佛雷德·比費爾德(Paul Alfred Biefeld)(曾經是愛因斯坦的同學),他對布朗的發現很感興趣,並且相信布朗的發現,最後成為布朗的導師。在共同完成的實驗中,他們證實懸掛在一根細線上的電容器在高壓下會自己向它的正極方向運動,這就是「比費爾德—布朗效應」。

流言終結者[編輯]

在《流言終結者》的第68期中,曾實驗過以此效應為基礎的裝置,結果證明這種效應實際上是「空氣被高壓金屬絲電離,然後被鋁箔吸引下降」所產生的空氣推力,而並非改變引力數值。

這種裝置在真空中無法產生抵消引力的作用力,因為沒有空氣作為動力媒介。


應用[編輯]

飄升機(lifter)是一種離子推進的飛行器,也是電流體動力學(electrohydrodynamics)的設計模型。


參考[編輯]

江興流、易立志等 電暈放電飄升機研究 航空學報 199期682頁 文章編號:1000-6893(2005)06-0628-04 《時間旅行》-約翰內斯·馮·布特拉爾 著 (ISBN 7-5357-3118-X) 流言終結者-反重力裝置: http://www.56.com/u61/v_MjcxOTI0MDI.html[永久失效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