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吳亞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吳亞魯
個人資料
性別
出生1898年12月18日
江蘇如東縣潮橋鎮
逝世1939年6月12日
湖南長沙平沙縣
籍貫江蘇如東縣
政黨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
配偶蘇同仁

吳亞魯(1898年12月18日—1939年6月12日),又名吳淵吳肅,筆名耐若生陳俊卿,曾化名李漢民吳野魯江蘇如東縣潮橋鎮人。中國共產黨早期人物。

生平[編輯]

1916年,吳亞魯考入如皋師範,畢業後在金沙小學教書。1919年,入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教育專修科讀書,結識了鄧中夏惲代英,參加了少年中國學會、社會主義青年團,並被團中央任命為《先驅》駐寧通訊員及調查員。1922年5月5日上午,吳亞魯與侯曜主持在南京高等師範梅庵召開了南京地區首次團員代表大會,成立了「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南京地方委員會」和「南京馬克思學術研究會」,吳亞魯被推舉為主要負責人。1922年暑假,吳亞魯回到家鄉如皋,他聯絡邀請了旅寧、旅滬、旅京等地求學的如皋籍學生50多人,成立了團體平民社,創辦了社刊《平民聲》,並任主編[1]

1923年,吳亞魯加入中國共產黨。畢業後來到徐州。他在徐州的社會職業是江蘇省立第三女子師範教員,講授國文、教育心理學等。他以教員的公開身分為掩護,開展革命工作[2]

1924年6月1日,他在戶部山召開團員大會,成立了徐州第一社會主義青年團支部,擔任書記部主任;12月,團支部擴建為團徐州地委,吳亞魯出任書記。1925年1月26日,他以徐州團組織代表的身分參加了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在上海召開的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6月,上海五卅慘案爆發後,他領導黨、團員發動群眾,積極開展聲援活動;他與蘇同仁在三女師掀起學潮,趕走了校長;他遵照團中央指示,在團內秘密成立了黨支部,由他兼任書記。由於吳亞魯在三女師驅趕校長的鬥爭中暴露身份,七、八月間黨組織為保護,調他去河南鄭州豫豐紗廠從事工人運動[3]。以後調往南京,1926年4月,中共南京地方委員會成立時,他出任宣傳委員[4]

1926年下半年,吳亞魯受組織派遣參加國民革命軍北伐。到了武漢,在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第二十四師擔任政治部宣傳科長。隨與蘇同仁一起參加南昌起義。同年底,由中共中央派來廈門,吳亞魯任中共福建臨時省委秘書長。1928年8月,被選為臨時省委委員,任中共福建省委宣傳部長[5]。隨後,吳亞魯以省委巡視員身份到安溪、南安、永春、莆田指導工作,整頓黨團組織。同時召開永春縣第一次團代會,成立共青團永春縣委會,吳亞魯任共青團永春縣委書記,並代理中共永春縣委書記[6]

1929年5月,吳亞魯回省委工作,增補為省委常委。1930年5月25日,參加廈門破獄鬥爭。同年8月,省總行動委員會成立時,吳亞魯任候補執委。不久,調任中共山東省委宣傳部長。1937年10月,他奉命到湖南長沙平沙縣嘉義鎮新四軍平江嘉義留守通訊處工作[7]。1939年6月12日,國民政府包圍平江嘉義留守處,吳亞魯在突圍中陣亡(平江慘案[8]

參考[編輯]

  1. ^ 張長生著. 独步古彭. 北京:作家出版社. 2007.11: 204–205. ISBN 978-7-5063-4109-7. 
  2. ^ 江蘇省婦女聯合會編. 妇女运动史资料 第2辑. 江蘇省婦女聯合會. : 39. 
  3. ^ 中共徐州市委黨史辦公室編. 徐州早期党史概略. 中共徐州市委黨史辦公室. : 82. 
  4. ^ 《中國鄉鎮·江蘇卷》編輯委員會編. 中国乡镇 江苏卷 第2卷. 北京:新華出版社. 1997.02: 1183–1184. ISBN 7-5011-3241-0. 
  5. ^ 中共福建省委黨史資料徵集編寫委員會《革命人物》編輯部編. 革命人物 1985-1986. 中共福建省委黨史資料徵集編寫委員會《革命人物》編輯部. : 60. 
  6. ^ 廈門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 厦门市志 第5册. 北京:方志出版社. 2004.01: 3859. ISBN 7-80192-026-0. 
  7. ^ 李盛平主編. 中国近现代人名大辞典. 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1989.04: 291. ISBN 7-80035-227-7. 
  8. ^ 賴輝亮,郝瑞庭主編. 中国共青团工作全书. 北京:紅旗出版社. 1996.11: 868. ISBN 7-80068-9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