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道街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巡道街中華人民共和國上海市黃浦區一條南北走向道路,道路北起復興東路,南至喬家路。巡道街得名於巡道衙門。道路全長486米,寬2.2至10.7米,瀝青路面。[1][2]

背景[編輯]

當地原本名為瞿家灣,又叫水仙宮前街[1]

清朝初年在各設立最高行政長官布政使, 又設左右參議協助工作,被稱為「守道」,監督布政使工作的是按察使,按察使下屬要在省內各地巡視和檢查工作,稱為「巡道」,督察軍務的是「兵備道」,監視水利的是「水利道」。乾隆十八年(1753年),中央撤消布政使和參議,建立巡撫制,原本按察使下屬分巡各地的巡道成為巡撫的派出機構,固定駐紮在一地,分管地方軍政。巡道從監察機構變成省巡撫派出的地區最高軍事行政長官。[3]

清朝初年, 朝廷為了肅清沿海反清勢力,在太倉設立了一個「分巡蘇松兵備道」, 康熙二年(1663年),鎮江劃歸江寧府管轄, 常州劃歸分巡蘇松兵備道管轄, 機構又改名為「分守蘇松常道」並移駐蘇州。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軍攻佔台灣後,清政府沿海的軍事防務開始逐漸鬆弛。兩年後,康熙帝下令開放海禁,海禁,分巡蘇松兵備道改為「分巡蘇松道」。雍正三年(1725年),由於分巡蘇松道又兼管海關,所以也被叫作「海關道」。雍正八年(1730年)決定分巡蘇松道改為「分巡蘇松兵備道」並移駐上海,該道又稱上海道。乾隆元年(1736年)又將太倉劃歸入,分巡蘇松兵備道更名為分巡蘇松太兵備道,下轄蘇州府太倉直隸州以及松江府。首任道台是河南雎州人王澄慧。雍正七年(1729年)王澄慧到上海後就購入上海縣城東門內的民地14畝修建巡道衙門,衙門南門門前的路被叫作「巡道前街」或「道前街」,衙門西側的路被叫作「巡道西街」以及「巡道街」。1843年11月7日,上海道台宮慕久與英國首任駐滬領事巴富爾簽訂上海開埠協定。[2][3]

咸豐三年(1853年)小刀會起義爆發,小刀會攻打巡道衙門,上海道台吳健彰被小刀會活捉,衙門建築全部毀壞,1855年小刀會被鎮壓後巡道衙門又在原址重建。1911年11月辛亥革命上海光復後,最後一 任上海道台劉燕翼出逃至上海租界,巡道衙門成為上海革命政府警察廳機構,巡道前街被改為「警察廳路」,簡稱「警廳路」,上海戰役後又改為金壇路巡道衙門舊址位於金壇路與巡道街的東北轉角處的金壇路25號。迄今留存的建築是1930年代時重建的。[3]

參考資料[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