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平成18年豪雪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國道405號暫時封閉的通知
十日町市役所前比車還高的積雪

平成18年豪雪是2005年(平成17年)12月至2006年(平成18年)2月在日本發生的暴雪災害。這一浩劫也被稱為「〇六豪雪」或「一八豪雪」。 2006年3月1日,日本氣象廳正式將這次自然災害命名為「平成18年豪雪」。這是自昭和38年1月豪雪(三八豪雪)至當時43年以來,首次日本氣象廳對雪暴自然災害進行命名存檔。

概述[編輯]

氣象廳最早在2005年秋末的寒候期預報中稱在接下來的三個月內日本全境氣溫將比往年同期略高,並認為這將會是一輪暖冬。然而事實截然相反;2005年12月上旬,一股無比強烈的寒流湧入日本;其後,寒氣接連流入,這與急速發展的低氣壓發生重疊,造成了日本全境先後發生暴雪、寒潮暴風。最終,2005年12月至2006年1月上旬始終維持在冬季氣壓西高東低的狀態,這也創造了自1985年(昭和60年)的六一豪雪以來暴雪與低溫的新紀錄。日本氣象廳於12月下旬撤回了暖冬的預報,而這一年的冬天除西南群島之外均遭遇了凜冬。另一方面,南風於2月中旬出現迴轉;該月15日在靜岡市觀測到24攝氏度的記錄性高溫。同月下旬低氣壓不斷通過日本北部,造成暖流自南而來,導致多地出現高溫,再度出現暖冬跡象。3月之後,除13日有明顯寒意之外,余寒已經完全消退,日本北部逐漸開始呈現有高溫、暖春的跡象,櫻花的開花時間也比往年早了許多。本輪豪雪期間,雪雲因季風而被送到山地,導致山區和內陸地區的山雪型特徵非常明顯。自北海道北陸山陰兩地方的山區中,很多地區冬季降雪量與積雪量峰值遠超往年同期。新瀉縣山區的津南町一度積雪超4米;其他地區甚至有12月中旬即刷新曆代最深積雪記錄的。暴雪通常在全年內積雪增加的1月下旬前後達到峰值,而12月中旬即能刷新紀錄,實屬罕見。1月之後,一部分地區出現了極其強烈的降雪高峰,又因為氣溫變動,雪崩災害也較往年有顯著增加。九州地方四國地方中國地方瀨戶內側、近畿地方東海地方等平時雪少的地區也一度出現大雪。在主要城市中,鹿兒島市高知市廣島市名古屋市等廣泛範圍內也成為了創紀錄的大雪。另外,受本州南岸低氣壓的影響,1月下旬關東地區也出現大雪天氣。[1]

原因[編輯]

北極震動是此次自然災害的主要原因。其使得北極和日本附近的氣壓差有顯著下降,導致北極寒氣更容易發生南下。此次北極震動自2005年11月中旬左右突然釋放貝加爾湖和西伯利亞附近積累的強烈寒流,且偏西風方向不定,讓日本完全暴露在了寒氣面前,從而加快了寒流。除此之外,日本在當年遭遇酷暑和暖秋,這讓周邊海域海水溫度較往年同期上升了足有2攝氏度,為降雪提供了條件。這一系列的異常逐漸從2006年1月中旬開始減弱,並向與北極氣壓差較小的地區移動;這也導致了之後發生的莫斯科寒潮、北美西部大雪等一系列災害。[2][3]

社會影響[編輯]

日本在1987年(昭和62年)之後幾乎完全是暖冬。這也導致了日本氣象局最初對暖冬的預測;媒體後來大肆報道此次嚴寒和豪雪,違背了這一暖冬趨勢。除此之外,除雪用品和供暖器具的售量大幅增加。[4]除多數傷亡外,一部分自治體為應對大雪而遭遇了財政壓迫,入不敷出。有老年人指出,三八豪雪更容易應對,因為有年輕人,而體力、腰腿衰弱的老年人讓受害者數量有所上升,這也暴露了日本老齡化、人口稀少化的問題。[5]

經過[編輯]

2005年12月18日,強寒潮讓日本沿海地區發生大雪。石川縣金澤市高壓電線的避雷用電線與輸電線接觸,造成至少21800戶停電。當天,廣島市降雪達17厘米,高知市降雪達9厘米。12月19日,名古屋市降雪達23厘米。這是該市1947年2月3日以來的新紀錄。12月20日,全國共40個觀測點紀錄了歷年來12月最大的降雪量。12月22日,全國遭遇新一輪強寒潮,多地再次遭遇強降雪天氣。鹿兒島市遭遇11厘米降雪,名古屋則為13厘米。新瀉縣由於暴風雪影響,輸電線短路,發生大規模停電。近畿地區也遭遇了大規模停電。同日,日本氣象廳撤回暖冬預報。[6]12月25日,JR羽越本線脫軌事故發生。特急「伊奈穗14號」在羽越本線砂越站北余目站區間脫軌,5人死亡,33人受傷。[1] 2006年1月4日至1月5日,日本周邊地區遭遇低氣壓,並發生暴風雪。東北地方日本海沿岸交通癱瘓,多地發生雪崩。1月4日,秋田新幹線「小町31號」「小町33號」先後在田澤湖站赤淵站停車,乘客在車廂內熬夜,第二天早上轉乘巴士。[1]1月5日,秋田新幹線遭遇自1997年(平成9年)開業以來首次全天停運。[1]JR東日本秋田分公司管轄區內全線停運,秋田市內巴士除部分高速巴士和機場大巴以外也已全線停運。[1]1月8日,國道405號禁止通行。新瀉縣津南町、長野縣榮村共190戶人家暫時與外界斷開交通路網。[7]1月14日,全國各地計劃於3月下旬至4月下旬開始回暖。1月17日,大雪已造成100人以上死亡。1月21日,關東發生強降雪。東京地區時隔5年,積雪量再次回到了9厘米的高位。2月4日,八丈島時隔60年遭遇積雪。2月10日,秋田縣仙北市鶴之湯溫泉遭遇雪崩。1名員工喪生,16名露天浴池入浴者受傷。2月21日,日本氣象廳將此次自然災害正式命名為「平成18年豪雪」[6]

損害[編輯]

本次自然災害共造成152人死亡,902人重傷,1243人輕傷。除此之外,房屋有18例全毀,半毀28例,部分損壞4667例,地板上浸水12例,地板下浸水101例。期間,共有停電約1377400戶,斷水61091戶[6]。除此之外,第一產業損失高達99億3400萬日元;部分滑雪場也因暴雪災害造成的滑雪愛好者減少而倒閉。

紀錄[編輯]

以下表格呈現的積雪量均為在這次災害中達到的最高值。[8]

2006年平成18年)冬季積雪量圖
2006年(平成18年)冬季降雪量
地名 積雪量(cm) 時間與日期
339個觀測點中排位前10名
青森市酸湯溫泉 453 (2006年(平成18年)2月13日、歷年5位)
津南町 416 (2006年(平成18年)2月5日、歷年1位)
大藏村肘折 379 (2006年(平成18年)2月12日、歷年10位)
湯澤町 358 (2006年(平成18年)1月28日、歷年1位)
妙高市關山 356 (2006年(平成18年)1月8日、歷年2位)
野澤溫泉村 343 (2006年(平成18年)1月8日、歷年3位)
魚沼市入廣瀨 339 (2006年(平成18年)2月5日、歷年10位以內)
西川町大井澤 324 (2006年(平成18年)2月12日、歷年6位)
十日町市十日町 323 (2006年(平成18年)2月12日、歷年7位)
魚沼市小出 302 (2006年(平成18年)2月5日、歷年9位)
最深積雪量達20cm以上的觀測點所在地
地名 積雪量(cm) 較往年排位與峰值日期
青森市 148
札幌市 112
福井市 95
富山市 79
盛岡市 76 (歷年2位 2005年(平成17年)12月26日
山形市 75
秋田市 74
金澤市 55
旭川市 52
長野市 49
鳥取市 46
函館市 43
彥根市 36
岐阜市 32
新瀉市 24
名古屋市 23 (歷年5位 2005年(平成17年)12月19日)
松江市 21

各地災後狀況[編輯]

外部連結[編輯]

  1. 災害をもたらした気象事例:平成18年豪雪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気象庁)
  2. 2006年冬の天候PDF(気象庁報道発表資料)
  3. 平成18年の冬に発生した大雪の命名についてPDF(気象庁報道発表資料)
  4. 平成18年豪雪による被害狀況等について(第9報)PDF(內閣府報道発表資料)
  5. 今冬(平成17年12月以降)の雪による被害狀況等(第62報)PDF(消防庁資料) - WARPによるアーカイブ
  6. 地震以外の主な災害の記録:平成18年豪雪情報(パンフレット)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新潟県土木部監理課)
  7. 雪の統計:平成18年豪雪の概要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津南町)
  8. 平成18年豪雪をもたらしたラージスケールの大気循環場の特徴PDF(富山大學大學院理工學研究部・川村隆一)
  9. 豪雪 福祉支援・災害ボランティア情報,存於互聯網檔案館(全國社會福祉協議會 地域福祉・ボランティア 情報ネットワーク)

參考資料[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