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張建 (臨夏)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張建(1878年—1958年9月3日)字質生,號梅林甘肅河州人,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人物。[1]

生平[編輯]

張建祖上居陝西元朝末年遷居狄道清朝乾隆年間遷居河州。張建的曾祖父叫張奉明,曾經隨朱貴守衛大寶山而負傷,後來升任洮岷協副將,戰死在果岔。張建的祖父張秀,襲雲騎尉世職,戰死於江南。張建的父親張大元,襲武職,任大通營游擊。[1]

張建年少時,隨父親在任所讀書,父親逝世後回到家鄉。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中秀才,應循化參將的聘請教其子讀書。後來,轉赴趕坡唐汪川蒙城義學河州知州楊增新選拔優秀的生員進入署衙讀書時,張建入選,和鄧隆等人租河州顯慶寺的僧舍居住。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游幕四川新寧打箭爐南充等地,為知縣王典章鄧隆的幕僚並教其子弟學習。[1]

辛亥革命後,張建回到甘肅。民國元年(1912年)甘肅省臨時議會成立,張建擔任秘書課長。民國二年(1913年),應寧夏護軍使署馬福祥的聘請,擔任寧夏護軍使署副官長。後來,張建歷任綏遠都統署參謀長、綏遠墾務會辦、歸綏清理地畝局長、綏遠煙酒事務局長等職務。後還曾任北京政府臨時參政院參政等職務。民國15年(1926年),張建辭官回到蘭州閒居。[1]

民國17年(1928年),馬仲英國民軍在河州城激戰。民國18年(1929年),河州發生大旱,張建與鄧隆聯合旅居甘肅蘭州的同鄉募捐,並出任甘肅賑務會委員,資助逃難到蘭州的災民返回家鄉。他還和鄧隆臨夏查看災情,發放賑災款,埋葬餓殍。外逃的難民回到家鄉後,缺少糧食種子,甘肅省政府乃聘張建偕委員魯光華臨夏寧定臨洮等縣和當地回族漢族名人協商,調劑發放種子。民國19年(1930年),張建和宣撫使馬麟一同前往臨夏宣撫。[1]

抗日戰爭爆發之後,張建攜家眷回到臨夏,和當地人士共同創辦了私立興華小學,並擔任首任董事長。此外,他還籌辦了臨夏紡織股份有限公司,並籌備治理大夏河,但均未能如願。[1]

1949年8月2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佔領臨夏,張建和臨夏的各界人士赴大夏河橋頭歡迎中國人民解放軍入城。同月,張建被任命為臨夏地區民族事務委員會副主任。1952年,參加甘肅少數民族參觀團,到北京觀禮。返回臨夏後,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院任命為臨夏專署副專員。他還歷任甘肅省民族事務委員會臨夏專區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臨夏專區土地改革委員會的委員,並當選甘肅省人民代表大會第一、二屆代表。臨夏回族自治州成立時,他當選副州長。[1]

1958年9月3日,張建在家中病逝。中共臨夏州委在輓詞中稱其「熱愛共產黨、熱愛人民革命事業,在加強民族團結和各項社會主義事業中貢獻了很大力量。」[1]

著作[編輯]

張建著有《退思堂詩集》42卷,《退思堂文稿》16卷,《枹罕碧血》2卷。他還參加土改並賦詩一百多首。臨夏回族自治州成立時,張建作長歌表示祝賀。[1]

張建的藏書5000冊,字畫等文物500餘件,於1966年10月由其子張思溫捐獻,現藏於甘肅省圖書館[1]

參考文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