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北文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徐北文(1924年4月29日—2005年12月22日),著名學者,山東省文史館館員,第八屆全國人大代表,被譽為「當代濟南首席名士」。

生平[編輯]

1924年生於山東泰安縣城內祖宅,父母都是教師,舅父和外祖父也是教師。

父親徐芝房(1900—1972)早年就讀於山東省立第六中學(即現今菏澤一中),後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後歷任臨清中學曹州南華中學山東省立一中省立高級中學教師。1932年至抗日戰爭爆發,曾任泰安簡易鄉村師範校長。

母親王正秋(1898—1988)畢業於濟南女子師範學校,曾任泰安女子小學校長、泰安女子師範講習所所長、私立建華女中教師。

求學生活[編輯]

自幼深受家庭影響,喜好學習,求知慾強。少年時徐北文曾跟父親學習古代文史,打下了牢固的古文獻知識基礎。青年徐北文先後就讀於濟南正誼中學南京國立師範文史專修科等,不僅潛心學業,還涉獵各種文學藝術活動。

1948年徐北文奔赴濰坊進入華東大學學習,1949年1月畢業於華東大學。

執教經歷[編輯]

1949年初徐北文於華東大學畢業後,留校擔任華大教務長、左聯前輩雪葦先生的助教,從事文學理論的教學和研究。濟南解放後,他隨校遷來濟南,任華東大學演出委員會(文藝系的前身)副主任委員,指導學生進行文藝演出。後來華大南下,他留在華大附中(後改為山東省實驗中學)任語文教師,兼任濟南市戲劇研究會主任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山東分會籌備會員。

1953年徐北文奉命參加濟南教師進修學院(即現今濟南教育學院)籌建工作,擔任現代文學課程,全力以赴地投入了中學教師培訓工作。在此期間,他自編了現代文學講義,並在《文藝報》等刊物發表多篇論文。

遭受政治運動衝擊[編輯]

從1955年起之後二十餘年間的多次政治運動都波及到徐北文。他在坎坷艱難之中度過了自己三十一歲至五十五歲的黃金時期。

1955年反胡風運動時,徐北文受牽連被錯認為「胡風分子」。6月9日,他被軟禁到濟南市昇平街新民旅館,隔離審查長達八個月。問題澄清後,他返回學校繼續教課。

1958年反右運動時,徐北文被錯劃為右派,下放到林場苗圃勞動。在勞動之餘他仍擠出時間學習,自修植物學園藝學,結合實踐研讀農業科技書籍。

文化大革命期間,他被打成「牛鬼蛇神」、「黑權威」,蹲牛棚,遭批鬥,飽經磨難。曾被改派到濟南第五十中學教農業課、語文課,但他很快就掌握了剪枝嫁接等果樹栽培技術,並代濟南市教育局編寫了農業課的補充教材《果樹管理》。

在這二十四年間,雖然迭遭變故,被剝奪了正常的教學與寫作的權利,但他依然堅強樂觀,勤勉好學,抓緊點滴時間讀書治學。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落實政策,徐北文恢復了工作並重返濟南教育學院任教。

學術研究[編輯]

在古代文學和地方志研究方面,徐北文提出了若干理念與方法:

  1. 跳出地方志、山志的狹小區域,主張從民族學、民俗學、宗教學、美學以及歷史學等更廣闊的角度研究泰山,呼籲建立「泰山學」。
  2. 率先披閱史籍,鈎沉資料,撰寫了《濟南通史》、《濟南簡史》和《濟南史話》,基本上廓清了濟南地區的歷史發展脈絡。
  3. 研究齊魯文化,著有《燦爛的古代文化》、《齊魯是中華詩學之源》、《齊地文學與民俗》、《齊長城與孟姜女的故事》等論著,對於繁榮齊魯文化的研究有開山引路之功。
  4. 研討齊魯文化人物,弘揚鄉賢的功績,探尋鄉賢的蹤跡。
  5. 參與濟南市的文物保護、園林規劃,為美化泉城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晚年[編輯]

徐北文於2005年12月22日逝世,享年81歲。

主要著作[編輯]

在山東省實驗中學教語文時,徐北文密切結合教學,出版了《怎樣寫作》、《基本語法講話》、《青年閱讀文選》等語文讀物。徐北文一貫重視基礎知識的學習與掌握,喜歡寫作這方面的輔導讀物。而且他善於把學術性與知識性結合起來,出版了許多基礎知識輔導讀物,如《古文觀止今譯》、《唐詩觀止》、《李清照全集評註》、《二安詞選》等等。

徐北文在中國古代文學史、齊魯文化、濟南歷史文化等方面都有研究,先後出版了《先秦文學史》、《濟南風情》、《燦爛的古代文化》、《濟南簡史》、《徐北文文集》、《海岱小品》、《大舜傳》、《濟南史話》、《濟南竹枝詞》、《濟南吟贊》、《古典詩歌知識》、《續古文觀止今譯》、《貞觀政要譯註》、《<詩經>中的山東詩歌》等學術專著。

他的《先秦文學史》,是新中國第一部斷代文學史,錢鍾書曾評價:「觀大著於古書源流正變,瞭然胸中。」

《徐北文文集》和《海岱小品》兩書出版後頗獲好評,季羨林稱其「文采斐然,考證精詳」。鄧友梅也評價:「學問廣博,文章純美」,是「近年很少見到的有深入研究而不浮躁的好文章」。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