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哈丁墓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普哈丁墓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所在江蘇省揚州市
坐標32°23′48″N 119°26′55″E / 32.39667°N 119.44861°E / 32.39667; 119.44861
分類古墓葬
時代宋朝
編號15
登錄2001年6月25日(第五批

普哈丁墓,又稱篩海墓回回堂巴巴窯,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位於中國江蘇省揚州市廣陵區。普哈丁墓佔地10,000平方米,建築主體分為墓園和清真寺兩大部分,另設有附屬園林。墓園葬有南宋末年來華傳教的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十六世裔孫普哈丁,以及其他穆斯林回族人,例如明朝清朝期間的揚州知名阿訇。園林原本是1984年建成的東郊公園,在1987年11月劃為墓園的附屬園林。普哈丁墓在1957年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曾因故取消,後在1982年重新列入,其後在2005年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11月,普哈丁墓列入海上絲綢之路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的遺產點之一;普哈丁墓申報世界遺產的準備工作在2015年完成,並在2016年送交世界遺產委員會審議。

普哈丁墓是中國唯一一座安葬了穆罕默德後裔的墓園,也是研究中國伊斯蘭教早期歷史、中西交通史以及回族歷史的重要古蹟。

歷史[編輯]

歷代的入葬[編輯]

普哈丁(又譯補哈丁、補好丁)相傳是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十六世裔孫,在南宋末年來到江蘇揚州傳教,在當地救濟貧弱,並興修仙鶴寺,受到官方和百姓的支持,在德佑元年(1275年)去世[1]。廣陵郡郡守元廣恩遵照普哈丁的遺囑,把他葬於此地;出於尊長敬賢的傳統,揚州百姓為普哈丁墓修築石墓塔、墓碑、墓亭,並種植樹木[1][2][3]

左寶貴衣冠冢
贍思丁、阿萊丁墓碑

除了普哈丁外,普哈丁墓也安葬了其他穆斯林回族人。南宋的撒敢達,以及明朝的馬哈謨得、展馬陸丁、法納,均是來揚州傳播伊斯蘭教、並葬於普哈丁墓的阿拉伯人[2]。普哈丁墓的東南側葬有明朝回族將領張炘,他是抵抗倭寇時陣亡的淮揚參將;張炘墓蓋的東側面是其家眷的墓葬,一說為夫人,一說為孫,一說為早夭孫女[1]。明朝西安鹽商王鑑和明朝商人楊氏亦葬於此[4][5]。普哈丁墓有清朝回族將領左寶貴祠堂衣冠冢,他不分民族地行善除奸,後在中日甲午戰爭平壤之戰陣亡,其祠堂和衣冠冢是揚州官府因應穆斯林群情而建立的[1]。此墓還設有明清兩代揚州穆斯林和知名阿訇的墓葬[6]。普哈丁墓西北部有四座元朝阿拉伯人墓碑亭,這些墓碑在1927年出土於揚州城南,1960年移至現址,四位墓主分別是伊斯蘭教育家捏古伯、宗教法官阿萊丁、女慈善家阿伊莎、傳教士贍思丁[4][7]

古代的修葺[編輯]

在明朝永樂年間,明成祖將普哈丁墓尊為國寶,下詔加以保護[8]。在明末清初,海盜鄭國信以為普哈丁墓有寶物陪葬,便前往盜墓;傳說,在海盜盜墓期間,墓中突然湧出了火光,令海盜們死傷枕藉,但整座墓葬只剩下禮拜堂未有付之一炬[9]。到了清朝,穆斯林先後在雍正四年(1726年)、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及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捐款修葺普哈丁墓,並在墓的西南方增建一座清真寺;光緒三十四年,普哈丁墓墓亭嵌上了「先賢歷史記略碑」,記述普哈丁傳教的情況[2][8]。此墓的現存建築大多是清朝留存至今[2]

現代的保護與發展[編輯]

1947年3月,中國回教協會江都縣支會理事長劉彬如在普哈丁墓留下「保墓造林」的題字,意指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保護中國回民的墓地,同時重視環保和綠化[1]

張忻墓

1957年,普哈丁墓列入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10]。在196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期間,普哈丁墓遭受破壞,設於張忻墓蓋周邊的四對石羊被人搬走,其中兩對先後移至揚州紅園花鳥市場揚州雙博館,一對流落至瘦西湖、後移回墓園,一對不知去向[11]。文化大革命後,普哈丁墓在1982年3月重新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6]。此後,從1983年至1985年之間,江蘇省人民政府揚州市人民政府合共撥款17.4萬元人民幣,為普哈丁墓的墓園、墓亭和清真寺進行大修,又在墓園內增建望月亭[2]。1986年12月,英國前任首相、時任下議院議員詹姆斯·卡拉漢訪華,期間瞻仰了普哈丁墓[12]。1987年11月,揚州市人民政府把普哈丁墓與1984年建成的東郊公園一併交予揚州市伊斯蘭教協會管理,而東郊公園其後成為了墓園的附屬園林[6]

望月亭

2005年,普哈丁墓列入了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3]。2012年11月,普哈丁墓列入海上絲綢之路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的遺產點之一[13]。為此,普哈丁墓進行了修繕工程,拆除破舊的辦公用房,增設展示館、書畫館、圖書館、景觀噴泉、樓台亭閣等設施,改善園林的道路和環境,又計劃建設伊斯蘭文化館[14]。普哈丁墓申報世界遺產的準備工作在2015年完成,並在2016年送交世界遺產委員會審議[13]

建築和結構[編輯]

建築主體[編輯]

整體佈局[編輯]

普哈丁墓佔地10,000平方米,建築面積為800米,建築主體分為墓園和清真寺兩大部分[4][15]。拱門上的門額題寫了「西域普哈丁先賢之墓」的石刻字樣,進門後的右方是清真寺部分,而朝東拾級而上則可到達墓園部分[15][16]。石階兩旁的石欄上有雕有獅子戲球、鯉躍龍門等浮雕圖案[10]

墓園[編輯]

普哈丁墓窯

墓園坐東朝西,揉合了中國傳統建築、揚州建築和伊斯蘭建築的風格,同時具有伊斯蘭教宗教氣氛、以具中國地方建築特色,佈局為庭院式,多採用磚木結構[8][15][17]。墓園門額有「天方矩矱」的字樣(意指墓園與麥加天房近在咫尺)[16]

普哈丁墓窯呈方形,每邊闊5.9米,四面設有拱門,窯內有磚拱彎頂,窯的四角採用疊澀形式,內壁和外牆均塗上了白色;從上述的形式、構造和色彩三方面可見,墓窯具有典型的阿拉伯建築風貌[2][15]。同時,磚拱彎頂上方採用了中國傳統的筒瓦,屋頂呈四角攢頂、飾有葫蘆瓷頂,外觀類似亭式;這反映中國的建築工匠能吸收外來經驗,創作出建築風格交融的作品[15]。墓窯四角嵌上了獸頭和龍紋,這種設計雖然與伊斯蘭教反對拜偶像的教義有衝突,禁止在伊斯蘭建築使用,但因受制於當時的社會風俗而必須使用的形象[15]。墓窯中央是普哈丁的墳墓,正中懸掛着書有阿拉伯文清真言匾額,南門的東壁上嵌上了鐫有「西域得道先賢補好丁之墓」豎碑字樣的桃形圖案豎碑;地面有五層矩形塔式墓蓋頂石,每層平面雕上牡丹紋飾、立面刻有纏枝草和如意花紋,第三層的立面有阿拉伯文《古蘭經》經文的庫法體陽刻[2]

普哈丁墓重建石碑

除了普哈丁墓外,墓園還有數座墓亭、兩塊墓碑和30座墓塔,這些墓亭屬於其他被譽為先賢的穆斯林,形式和結構類近於普哈丁的墓窯,但體積較小;其中,南面亭的兩壁上嵌上了光緒二十六年設立的「重修先賢普哈丁墓」石碑[2]。1984年建立的西北碑亭內藏有四塊元朝阿拉伯人墓碑,置於碑亭中央,碑身周邊上有紋飾,碑文載有墓主資料、《古蘭經》章節、伊斯蘭教格言、頌詞和禱文[2]

清真寺[編輯]

普哈丁墓附設的清真寺

進入墓園後,南面就是普哈丁墓附設的清真寺[6]。清真寺內設有禮拜殿和水房,禮拜殿有寫上阿拉伯文《可蘭經》經文的拱門,水房則用作穆斯林禮拜小淨英語Wudu大淨英語Ghusl之用[15]。普哈丁墓還設有女穆斯林講經堂和望月亭;其中,望月亭建於1980年代,為樓高兩層的六角亭,內徑長3.8米,朝向西面,用於宗教用途[2][15]

附屬園林[編輯]

普哈丁墓設有附屬園林,原名為東郊公園,位於墓園東面[4][6]。園林充分地利用了原有的地形、地貌和樹林,與墓地互相結合、融為一體[6]

「先賢遺蹟」石額

通往園林的門上有「先賢遺蹟」石額[2]。園門由古典門柱組成,上有秋葉紋浮雕,門柱兩側圍上了花牆;門為鐵柵門,地面為冰裂紋石板[6]。遊人一從園門進入,就會看見以樹林為背景的湖石景觀;再向北方步行,可以看到繁密茂盛的樹林景色、以及一座為處林間的方亭[6]。經過方亭後便來到池水,附近有一些山丘;山丘盡端有五所接待室,三所用作接待嘉賓、兩所用作管理,屋頂皆採用板瓦鋪成的硬山頂,前方的地面同為冰裂紋石板[6]

水池岸種了相間的桃樹柳樹,池東栽池杉、池西植紫葉李,山丘上種有紫薇月季,接待室西面則栽種了楓楊銀杏和花灌木[6]

文化意義[編輯]

法納墓

普哈丁在穆斯林之間有崇高的威望,而且其墓是中國唯一一座安葬了穆罕默德後裔的墓園,因此普哈丁墓被穆斯林視為先賢墓和聖地[1]。此外,由於普哈丁墓安葬了歷代有名望的穆斯林,此墓又被稱為「回回堂」和「巴巴窯」(「巴巴」解作有德望的穆斯林)[10]

普哈丁墓被形容為「伊斯蘭文化博物館」,是研究中國伊斯蘭教早期歷史、中西交通史以及回族歷史的重要古蹟[16][7]。普哈丁園內藏有《揚州先賢墓考略》和《先賢歷史記略》兩篇文獻,提供詳實豐富的文獻和實物史料,有利後世研究伊斯蘭教在南宋以後的對華傳播[7]。普哈丁墓的文化價值也包括記載揚州歷史發展、社會發展、文化思想變遷,因為墓主們在揚州的發展歷史、商業貿易和文化交流上扮演了重要角色,而墓園包含的文物和故事均反映了揚州的社會、經濟、制度、技術、藝術、民俗等層面[18]

參考資料[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1.5 鄭陽; 薛清. 中阿友好交往的实物见证:普哈丁园. 中國伊斯蘭教協會. 2015-01-29 [2017-0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20).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一六、普哈丁墓园(附阿拉伯人墓碑). 江蘇省地方志. [2017-0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20). 
  3. ^ 央视揭秘普哈丁传奇往事 《国宝档案》称其为“渡海而来的先贤”. 揚州晚報. 2015-11-04 [2017-0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20). 
  4. ^ 4.0 4.1 4.2 4.3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简介(四)普哈丁墓园. 揚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16-05-11 [2017-0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年1月20日). 
  5. ^ 仙鹤寺,扬州为之荣幸的寺院. 中國民族報社. 2008-08-26 [2017-0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20). 
  6. ^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九、扬州普哈丁墓园. 江蘇省地方志. [2017-0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20). 
  7. ^ 7.0 7.1 7.2 白貴. 普哈丁园:伊斯兰文化博物馆. 中國伊斯蘭教協會. 2015-01-29 [2017-0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20). 
  8. ^ 8.0 8.1 8.2 普哈丁墓. 揚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11-12-06 [2017-0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20). 
  9. ^ 夏瑰琦 (編); 林順道; 餘式厚. 伊斯兰教与穆斯林生活.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0: 360. 
  10. ^ 10.0 10.1 10.2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江蘇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硏究委員會揚州市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揚州市民族宗敎事務局. 扬州宗敎 115. 1999: 32, 242. 
  11. ^ 吳濤. 明代石羊本周回归普哈丁园. 揚州日報. 2011-05-18 [2017-0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20). 
  12. ^ 金基強; 汪伯良. 英国前首相瞻仰普哈丁墓. 中國穆斯林. 1987, (Z1). doi:10.16293/j.cnki.cn11-1345/b.1987.z1.043. 
  13. ^ 13.0 13.1 13.2 徐寧 (編). 普哈丁墓园. 新華網. 2016-08-09 [2017-0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20). 
  14. ^ 張孔生. 普哈丁墓园建伊斯兰文化馆 蚕种场旧址打造运河文化展示馆. 中國江蘇網. 2015-06-09 [2017-0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20). 
  15. ^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丁樂雲. 扬州伊斯兰教墓园建筑的修葺. 古建園林技術. 1985, (3). 
  16. ^ 16.0 16.1 16.2 回回堂. 中國回族文獻庫. [2017-0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年1月20日). 
  17. ^ 薛平.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扬州定位——扬州普哈丁墓园研究的微视角. 中國穆斯林. 2014, (6). 
  18. ^ 孫俊萍. 普哈丁园的历史文化价值. 中國伊斯蘭教協會. 2015-01-29 [2017-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