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宣倜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梅蘭芳北京無量大人胡同寓所與摯友合影。左起:李釋戡黃秋岳趙叔雍、梅蘭芳、齊如山羅復堪

李宣倜(1888年—1961年6月8日),原名汰書釋龕釋堪釋戡蘇堂,別號阿迦居士,晚號蔬畦老人福建侯官(今福州)人。中華民國軍事及政治人物,詩人,京劇劇作家。[1][2]

生平[編輯]

李宣倜的曾祖父為李作梅(字子嘉),監生候選員外郎。李家世代行鹽,到李作梅一代處於極盛時期。清朝同治年間,福州光祿坊玉尺山房成為李作梅的住宅。李作梅有三子,長子李端沈葆禎的女兒沈瑞熙。李端育有四子二女,其中長子李宗言(字畲曾,與林紓同為壬午科舉人,後來官至江西廣信府知府安徽候補道)是李宣倜之父,次子李宗禕(字次玉,又字佛客)是李宣龔(字拔可,號觀槿)之父。清朝同治年間,李宗言、李宗禕兄弟在光祿坊玉尺山房倡議並創立福州支社,參加者有林紓陳衍鄭孝胥沈瑜慶等人,刊印了《福州支社詩拾》,屬於「同光體」閩派。[1]

李宣倜早年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步兵科。歸國後,曾任慈禧太后的御前侍衛。[1]清朝時,李宣倜還曾在理藩院任職。[3]中華民國成立後,歷任大總統侍從武官、大總統軍事幕僚、幣制局參事,國務院秘書。1927年1月12日特任將軍府文威將軍、晉陸軍中將。後來他歷任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教授,行政院參議等職務。[1]

李宣倜早年習詩,師法蘇東坡,故將其書室命名為「蘇堂」。[2]李宣倜與北京、上海的名人交遊很廣。《白石詩草》便錄有李宣倜為齊白石題寫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畫意詩心相與追。齊翁詩名為畫掩,畫故雄姿詩無奈。自雲不學無所師,得天獨厚得人稀。苦硬清峭左之遺,詩如其人復奚疑。」李宣倜還經馮耿光介紹而與梅蘭芳結識,和梅蘭芳京劇界名流交往十分密切。李宣倜是梅蘭芳的詩詞老師,也是梅蘭芳和孟小冬的媒人。[1]李宣倜能填詞譜曲,梅蘭芳的新劇目的文辭多經過其潤色。京劇《天女散花》、《嫦娥奔月》、《黛玉葬花》、《西施》、《洛神》等劇目便出自李宣倜與齊如山的手筆。京劇《西施》中「水殿風來秋氣緊」唱段的唱詞便是李宣倜所寫。[3][2]

1924年重陽節前一天(10月6日),李宣倜在北京設宴為梅蘭芳再次赴日本餞行。顏世清作《秋槎圖》手卷,描繪了此次聚會的盛況。該手卷上有李宣倜、林長民樊增祥王式通董卿顏世清鄧鎔黃浚鄭孝胥等眾多名人的題名、題簽、題跋。[1]

張慧劍在1946年2月出版的《辰子說林》一書中提到黃孝紓夏敬觀李宣龔、李宣倜、盧冀野梁鴻志李國傑黃浚等八人曾在上海結 「飯社」,後來其中四人投靠了日本,成為「邪濁者四人」的事情:[1][4]

◎飯社

數年前,夏劍丞先生在滬結一「飯社」,社友八人,每周聚餐一次,循次作東,各以巧鋪精食爭勝。此風舊日北平亦有之,畏廬筆乘所謂「合會為食」者也。此八人,邪正清濁各半,清正者四人,夏劍丞、李拔可黃孝紓盧冀野;邪濁者四人,梁鴻志李國傑(已死)、李宣倜黃浚(已死)。

劍丞、拔可兩先生今猶蟄居滬瀆,貞苦自持,孝紓不知棲遲何所,冀野西來供職中樞,此數君嚴守民族立場,不朽士節,視梁、李等四逆誠有霄壤之別。顧八人之會,反了一半,飯社之名亦不吉矣(飯字之一半恰為反)。

抗日戰爭時期,1938年4月1日,李宣倜出任南京中華民國維新政府行政院印鑄局局長,一直任至1940年中華民國維新政府併入南京國民政府(汪精衛政權)。[5]同時他還兼任行政院秘書。[6]1940年3月30日汪精衛政權成立時,他改任汪精衛政權印鑄局局長,一直任至1943年7月9日被免,由陳宗虞接任。1943年7月29日,李宣倜兼任汪精衛政權的政務參贊,一直任至1945年汪精衛政權瓦解。[7]1943年4月13日,李宣倜任汪精衛政權陸軍部政務次長,任至1945年解職,由鄭洸薰於1945年6月22日接任。[8]1945年1月24日,李宣倜出任汪精衛政權的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一直任至同年汪精衛政權瓦解。[9]

在南京,形成了以李宣倜為中心的「橋西草堂雅集」。《陳方恪年譜》記有1940年9月16日中秋節陳方恪黃默園龍榆生陳伯冶何豈齋曹靖陶張次溪岳仲芳白堅甫陳道量等人參加李宣倜在南京三步兩橋之橋西草堂寓所舉辦的宴會雅集。大約從1942年秋開始,每個周末,李宣倜都在橋西草堂舉辦雅集,稱為「星飯會」。陳方恪、龍榆生陳道量高子濩郭楓谷陳柱尊黃燧何嘉潘其璇湯澹然楊無恙張次溪陳嘯湖冒孝魯錢仲聯陳伯冶以及日本今關天彭等均為常客。「星飯會」的實質是汪精衛梅思平提供經費,李宣倜出面集合南京、上海一帶的文人,並以《學海月刊》支付稿費的形式給予他們生活津貼。[6]

晚年,李宣倜遷居上海,長期依靠梅蘭芳的支持生活。[10]在上海,他曾參加1956年11月在上海長江劇場舉辦的南北會演的觀摩活動,寫下《觀劇竹枝詞》十五首、《續觀劇竹枝詞》十首,未曾發表。[2]陳聲聰所作的《兼於閣詩話》1957年有《蘇堂老人七十生日》一首,乃為李宣倜慶祝七十壽辰(虛歲)而作。[11]

1961年6月8日,李宣倜因心臟病在上海逝世,享年73歲。[10]李宣倜病逝後,梅劇團為感念其貢獻,將其遺篋中的詩稿內部印行為《蘇堂詩拾》。[2]

書法[編輯]

李宣倜的書法以章草為佳,是南京中山陵孫中山三民主義》碑刻的十四位書寫者之一。晚年移居上海之後,曾在《湖社月刊》上廣告定潤:「紙用重玉版宣,尺度以市尺計算」,榜書:「每字尺內六十元、尺外至二尺一百元。」但由於在上海居住時間不長,所以上門求字者很少,李宣倜偶爾為人作書法時,便用「不值錢」之印作為落款。當年,蓋叫天曾請吳湖帆為其在杭州所建的壽壙書寫石牌樓兩側的對聯,請李宣倜書寫橫額,但在文化大革命中均被毀。[1]

著作[編輯]

  • 《蘇堂詩拾》
  • 《蘇堂詩續》
  • 《歲朝唱和集》(民國十七年刊本)

參考文獻[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不该被遗忘的李宣倜:从福州三坊七巷中走出来的人物,福建美术在线,2012-3-22. [2013-04-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2. ^ 2.0 2.1 2.2 2.3 2.4 李释戡有关昆剧的诗篇,昆曲网,于2013-04-07查阅. [2013-04-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9). 
  3. ^ 3.0 3.1 话说“梅党”,东方早报,. [2013-04-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1-02). 
  4. ^ 張慧劍,辰子說林,南京:新民報社,1946年2月
  5. ^ 劉壽林等編,民國職官年表,1995年,第1025頁
  6. ^ 6.0 6.1 尹奇嶺,1940年代南京汪偽統治時期古體詩詞的回潮,東方論壇2010年04期
  7. ^ 劉壽林等編,民國職官年表,1995年,第1033-1035頁
  8. ^ 劉壽林等編,民國職官年表,1995年,第1064頁
  9. ^ 劉壽林等編,民國職官年表,1995年,第1062頁
  10. ^ 10.0 10.1 高伯雨,聽雨樓隨筆 第三冊,第402頁載:「李釋戡,號散釋,福建閩侯人。一九六一年六月八日,以心臟病死於上海,年七十三。」;聽雨樓隨筆 第九冊《春風廬聯話》載:「梅蘭芳的曲詞,多出文士之手,甚至有些劇本,也是詩人替他編的,例如《天女散花》一劇,就是福建名詩人李釋堪所作的。李先生已於一九六一年六月八日在上海逝世,年七十四歲,他晚年的生活,全靠梅氏支持。」
  11. ^ 陳聲聰,兼於閣詩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延伸閱讀[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