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塞爾雀鱔屬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梅塞爾雀鱔屬
化石時期:始新世50–45 Ma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輻鰭魚綱 Actinopteri
目: 雀鱔目 Lepisosteiformes
科: 雀鱔科 Lepisosteidae
屬: 梅塞爾雀鱔屬 Masillosteus
Micklich & Klappert, 2001

梅塞爾雀鱔屬學名Masillosteus,由「Masilla」 (「Messel」的拉丁語拼寫方式) 和「osteon 」(希臘語中意為「骨骼」)組合而成)是一類已滅絕的雀鱔,它們生存於始新世中晚期(約50—45百萬年前)的歐洲北美洲[1]

描述[編輯]

梅塞爾雀鱔屬雖然與現生雀鱔雀鱔屬大雀鱔屬)密切相關,但有着獨特的外觀。相比於下顎細長、牙齒鋒利的現生雀鱔,梅塞爾雀鱔屬的下顎非常短而且結實,還長着適合壓碎硬殼的臼齒。梅塞爾雀鱔屬的身體通常也比現代近親們的更緊湊、更健壯,但與後者一樣,它們的體表也覆蓋着菱形硬鱗。梅塞爾雀鱔屬的體長可超過一米。

古生態學[編輯]

北美洲的梅塞爾雀鱔屬化石發現於一個盛產蝸牛、蝦和雙殼類動物的地區。與這些帶殼無脊椎動物生存於同一地區,而且擁有適合壓碎甲殼的堅固牙齒,這表明梅塞爾雀鱔屬以這些帶殼無脊椎動物為食。它們與圓尾魚屬Cyclurus)有着相同的生態位,圓尾魚屬是一類形似現生弓鰭魚的魚類,在綠河組梅塞爾地區均有發現。

分類[編輯]

梅塞爾雀鱔屬包含兩個物種:最早被描述的是模式種科勒梅塞爾雀鱔Masillosteus kelleri),發現於德國著名的梅塞爾坑,由米克利希(Micklich)和卡爾帕特(Klappert)於2001年描述;後來,在2010 年,蘭斯·格蘭德(Lance Grande)描述了發現於懷俄明州綠河組的第二個物種簡氏梅塞爾雀鱔Masillosteus janeae)。梅塞爾雀鱔屬被認為是雀鱔科中一個較為特化的代表性分類群,最初認為它們屬於大雀鱔屬

腳註[編輯]

  1. ^ Masillosteus. [2022-04-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12). 

參考資料[編輯]

  • Micklich e Klappert, 2001. «Masillosteus kelleri, a new gar (Actynopterigii: Lepisosteidae) from the Middle Eocene of Grube Messel (Hessen, Germany)». Darmstädter Beiträge zur Naturgeschichte, vol. 11, 2001, pàg. 73-81.
  • Grande, L. (2010): AN EMPIRICAL SYNTHETIC PATTERN STUDY OF GARS (LEPISOSTEIFORMES) AND CLOSELY RELATED SPECIES, BASED MOSTLY ON SKELETAL ANATOMY. THE RESURRECTION OF HOLOSTEI. Copeia, 2010, No 2A, 1-863
  • A. López-Arbarello. 2012. Phylogenetic interrelationships of ginglymodian fishes (Actinopterygii: Neopterygii). PLoS ONE 7(7):e39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