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段永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段永(503年—570年8月3日),字永賓遼東郡石城縣(今遼寧省建昌縣)人[1][2],北魏、西魏、北周官員。

生平[編輯]

段永是西晉幽州刺史段匹磾的後裔,曾祖段愄在北魏擔任黃龍鎮鎮將,因此遷徙到高陸縣的河陽[3][4]

段永從小有志向操守,被同鄉所稱讚。北魏正光末年,六鎮擾亂,段永攜帶老幼,前往中山郡避難。正光五年(524年),段永前往洛陽,以殿中將軍起家官孝昌三年(527年),段永加龍驤將軍永安三年(530年),段永出任平東將軍大都督,因為參與擁立魏孝莊帝,封倉泉縣開國男,食邑一百戶。同年,南梁進攻淮北地區,段永率領部隊前往策應,一月三捷[1]普泰元年(531年))二月,青州崔祖螭舉兵反叛,段永將他討伐平定,封沃陽縣開國伯,食邑五百戶,又進爵為侯[1]永熙元年(532年),段永出任使持節、車騎大將軍左光祿大夫[5]魏孝武帝元修特意徵召段永出任閣內大都督[1]。當時有盜賊首領元伯生率領數百騎兵,西自崤山潼關,東至鞏縣洛邑,攻陷塢壁後展開屠殺,成為該地區的禍患。魏孝武帝派京畿大都督婁昭前往討伐,婁昭請求率領五千軍隊前往。段永進言說:「這個賊人沒有城池營寨,只靠着搶劫財物供給,安定時就如同螞蟻聚集,窘急時就作驚鳥飛散,攻取在於迅速,不在於人多。如果星馳電掣,出其不備,發動五百精銳騎兵,就可以將他們殲滅。如果徵集軍隊再去,他們必然遠遠逃竄,雖然有大隊人馬,也沒有用處。」魏孝武帝贊同段永的計策,於是命令段永代替婁昭,率領五百騎兵討伐。段永偵查到賊寇所在的地方,倍道兼進,將他們擊敗平定。朝廷讚賞段永的謀略,百姓對段永除掉禍害非常高興[6][7][1]

永熙三年(534年),魏孝武帝西遷關中,段永當時來不及跟從。大統初年,段永和兄弟們密謀投奔西魏。段永與都督趙業等人殺死西中郎將慕容顯和,將首級送往西魏朝廷,段永因功別封昌平縣開國子,食邑三百戶,出任使持節、都督、北徐州刺史。段永隨從宇文泰擒獲竇泰收復弘農,參與沙苑之戰,都有戰功。河橋之戰,段永力戰先登,增加食邑八百戶,總計二千戶,進爵為沃陽縣開國公,出任南汾州諸軍事、南汾州刺史。大統十四年(548年),段永增加食邑三百戶,轉任大都督,同年升任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加散騎常侍。大統十六年(550年),段永升任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加侍中,很快出任恆州諸軍事,恆州刺史。當時朝中的權貴很多是段部的人,他們拜見段永的時候,冠蓋塞滿道路,當時的人都認為段永很榮耀。段永又升任雲州刺史。魏恭帝元年(554年),段永獲賜姓爾綿氏,增加食邑一千戶,進爵為廣城郡開國公,很快出任文州諸軍事、文州刺史。武成二年(560年),周明帝宇文毓詔令段永出任都督瓜州諸軍事、瓜州刺史。保定二年(562年),段永回朝出任工部大夫,很快升任軍司馬。保定四年(564年),段永增加食邑三百戶,總計三千九百戶,同年出任使持節、大將軍、都督、治左八軍總管軍事[8][9][1]

段永在朝廷內外歷任職務,所在之處都很有聲譽,他輕視錢財重視讀書人,朝野因此敬重他[9]天和二年(567年),段永以本官兼領小司寇[10],不久出任左廂第三軍總管[11],率領軍隊出北路訓練,患上疾病。天和五年六月十六日(570年8月3日),段永在賀葛城去世,虛歲六十八。九月二十三日(570年11月6日),段永的棺木回到長安,周武帝宇文邕親自前往弔喪,詔令使持節、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賀拔軌監護喪事,又派遣使持節、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紇豆陵亮以冊書給段永追加封賜使持節、柱國大將軍、同華宜敷丹五州諸軍事、同州刺史,諡號恭公。同年十一月五日(570年12月17日),段永葬於京城南高陽原高司里[1]。兒子段岌繼承爵位,官至儀同三司、兵部下大夫[12][13]

家庭[編輯]

曾祖[編輯]

  • 段愄,北魏黃龍鎮鎮將

祖父[編輯]

  • 段援,北魏鎮西將軍、馮翊郡太守[1]

父親[編輯]

  • 段儒,北魏平東將軍、持節恆燕朔三州諸軍事、恆州刺史[1]

夫人[編輯]

  • 赫連氏,兗州刺史赫連悅之女,虛歲十四嫁給段永,冊拜魯城縣君,晉封濟陰郡君,又晉封廣城國夫人,建德元年(572年)十二月去世,虛歲五十有八,建德二年(573年)正月歸葬於高司里段家墓地[1]

子女[編輯]

  • 段岌,北周使持節、儀同大將軍、領兵部大夫、廣城郡公

孫女[編輯]

  • 段娘娘,開皇十五年與項城公世孫,王士隆之子王弘冥婚

延伸閱讀[編輯]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周書·卷36》,出自令狐德棻周書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北史/卷067》,出自李延壽北史

參考資料[編輯]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文苑英華·卷九百五·職官十三·周柱國大將軍大都督同州刺史爾綿永神道碑》:公諱永,字永賓,東燕遼東郡石城縣零泉里人也。本姓段。昔者昌意降居,初分若水之姓;共叔出奔,始有京城之族。西河居士,蕃魏而卻秦;北嶽將軍,威胡而奉晉。其後居於代北,則先封遼水,備乎史籍,可略而言。   祖援,鎮西將軍、馮翊太守。父儒,平東將軍、持節、恆燕、朔三州諸軍事,恆州刺史。  公年裁弱冠,即值亂離,驅馳關塞之間,早有縱橫之志。軍陣方圓,無勞聚米,山川形勢,不待披圖。魏正光五年入仕,解褐殿中將軍,孝昌三年加龍驤將軍,永安二年授平東將軍都督,中埏建義,勛謀是先,蒙賞倉泉縣開國男,食邑一百戶。其年淮淝侵軼,南鄙徵兵,公受偏師,一月三捷。昔張遼奄至(下有闕文)縣開國伯,食邑五百戶,進爵為侯。永熙元年,授使持節、車騎大將軍、左光祿。魏武帝特召入,仕閣內大都督。馬武小心,侍蕭王於臥內;典韋忠壯,陪魏後於宮中。於時賊帥元伯,破掠城市,西自潼函,東綿鞏洛。京畿大都督請士馬五千。公曰:「此賊無他策,尋自鳥散。」止請五百騎,應手生擒。朝廷賞其謀策,百姓喜其除害。既而喪亂弘多,生民版盪,乘輿西幸,宗社北遷。公妙識玄象,深知歷數,乃與昆弟謀為自全,斬西中郎將,送首關內,蒙賞昌平縣開國子,食邑三百戶。大統元年,授使持節、都督、北徐州刺史。平竇軍,復弘農,戰沙苑,陣河橋,公並預先登,身當鋒首,謨猷應變,備在司勛。增邑八百戶,通前合二千戶,進爵為沃陽縣開國公,授南汾州諸軍事、南汾州刺史。十四年,增邑三百戶,轉大都督;其年,授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加散騎常侍。十六年,授驃騎大將軍,開府,加侍中;尋受恆州諸軍事,恆州刺史,又遷雲州刺史。   昔軒丘分族,異姓者十四人;酆邑建侯,宗盟者四十國。太祖文帝席捲關河,三分天下。潁川從我,並有鄉里之親;新豐故入,非無布衣之舊。更立九十九姓,還存三十六國,舊骨還姓爾綿,增邑一千,進爵為廣州城郡開國公。尋授文州諸軍事、文州刺史。國家以玉門西拒,久勞亭鄣,陽關北牧,多事風塵。武成二年,有詔進公都督瓜州諸軍事、瓜州刺史。是以名馳梓嶺,聲振榆關,無雷畏威,負霜懷惠。保定二年還朝,授工部大夫,尋遷軍司馬。夏官司武,待白露而治兵;冬官考工,紀玄雲而授職。四年增邑三百戶,通前合三千九百戶。其年授使持節、大將軍、都督、治左八軍總管軍事。進登上將,暮會小卒,事涉交接,觀釁而返。   天和二年以本官領小司寇。三度有星名天獄,八卦有坎象刑書,公繁不秋荼,嚴無夏日。民知約法,未肯以獄吏為尊,吏識刑名,無敢以死灰相懼。又任左廂第三軍總管,仍被敕將兵馬北道教習。韓信入關,即申軍令,陳農受詔,仍校兵書。豈若六郡良家,五營騎士,縣知正正之旗,遙識亭亭之氣。蒙犯霜露,旗鼓驅馳。俄而遘疾,遂至大漸。五年六月十六日薨於賀葛城,春秋六十有八,將軍死綏,三軍行哭;都護喪還,緣邊追祭。九月二十三日,靈柩至於京師。皇帝臨喪,百寮赴吊,詔遺使持節、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賀拔軌監護喪事,又遣使持節、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紇豆陵亮冊贈使持節,柱國大將軍,同、華、宜、敷、丹五州諸軍事,同州刺史,諡曰恭公。其年十一月五日,葬於京城南高陽原高司里。   夫人赫連氏,兗州刺史悅之女,年十四,適爾綿氏,冊拜魯城縣君,遷濟陰郡君,又遷廣城國夫人。肅恭令淑,儀範賢才,四德有耀,三星增輝,三公夫人,見於斯矣。建德元年十二月亡,春秋五十有八。二年正月歸於高司之塋。劉荊州之墓,合葬於襄水之陽;衛將軍之陵,同穴於廬山之下。嗚呼哀哉! 嗚呼哀哉世子岌使持節儀同大將軍領兵部大夫純孝事親忠貞事國禮義自立聲名有焉銘曰 軒台受氏,若水降居。西城仲胤,北陸置余。山川雄烈,風俗扶疏。昔我關塞,沿襲干戈。時遭拔本,世值橫波。北封代郡,東據遼河。地未平一,天猶薦瘥。我父(疑作「公」)重光,繼文踵武。總牧三蕃,兼治六輔。雅俗觀風,都亭待雨。不逢問吏,無聞桴鼓。公以載世,挺此令聞。孝有三德,忠惟一君。馬陵釋患,聊城解紛。兵防滿月,戰避迎雲。長松都尉,細柳將軍。既牧淮海,且蕃恆代。高壁負關,長亭穿塞。釁鼓司盟,□□□□。吏不能欺,兵無敢背。玉關遺矩,汾海留愛。大將受冊,公升其壇。六卿咸事,公貳其官。夷陵燒楚,上黨分韓。營軍參合,校戰皋蘭。年深歷起,福過災生。上台裂岳,次將星傾。赤地悲淚,白虎哀鳴。懸弓靈幕,系馬塞。煙凝不動,泉凍無聲。天子愴然,追予贈諡。禮官賜冊,陪陵受地。印綬曰策,衣衾曰襚。玄窆就列,黃腸在位。自此何世,從斯幾春。樹為櫪社,陵成穀神。詎知雲閣,名在功臣。
  2. ^ 《周書校勘記·卷三十六·列傳第二十八·九》:其先遼西石城人 文苑英華卷九0五庾信爾綿永碑云:「東燕遼東郡石城縣零泉里人也。」按魏書卷一0六地形志上石城屬營州建德郡,建德與遼東相鄰,或曾隸遼東。遼西郡遠在其南,地形志屬平州,所屬無石城縣。疑傳誤。
  3. ^ 《周書·卷三十六·列傳第二十八》:段永字永賓,其先遼西石城人,晉幽州刺史匹磾之後也。曾祖愄,仕魏,黃龍鎮將,因徙高陸之河陽焉。
  4. ^ 《北史·卷六十七·列傳第五十五》:段永字永賓,其先遼西石城人,晉幽州刺史疋磾之後也。曾祖愄,仕魏黃龍鎮將,因徙高陸之河陽焉。
  5. ^ 《北史·卷六十七·列傳第五十五》:永幼有志操,閭里稱之。魏正光末,北鎮擾亂,遂攜老幼,避地中山。後赴洛陽,拜平東將軍,封沃陽縣伯。青州人崔社客舉兵反,永討平之。進爵為侯,除左光祿大夫。
  6. ^ 《周書·卷三十六·列傳第二十八》:永幼有志操,閭里稱之。魏正光末,六鎮擾亂,遂攜老幼,避地中山。後赴洛陽。拜殿中將軍,稍遷平東將軍,封沃陽縣伯,邑五百戶。青州人崔社客舉兵反,永討平之。進爵為侯,除左光祿大夫。時有賊魁元伯生,率數百騎,西自崤、潼,東至鞏、洛,屠陷塢壁,所在為患。魏孝武遣京畿大都督匹婁昭討之,昭請以五千人行。永進曰:「此賊既無城柵,唯以寇抄為資,安則蟻聚,窮則鳥散,取之在速,不在眾也。若星馳電發,出其不虞,精騎五百,自足平殄。若徵兵而後往,彼必遠竄,雖有大眾,無所用之。」帝然其計,於是命永代昭,以五百騎討之。永覘知所在,倍道兼進,遂破平之。
  7. ^ 《北史·卷六十七·列傳第五十五》:時有賊魁元伯生,西自崤、潼,東至鞏、洛,屠陷城壁,所在為患。孝武遣京畿大都督疋婁昭討之,昭請以五千人行。永進曰:「此賊既無城柵,唯以寇抄為資,取之在速,不在眾也。若星馳電發,出其不虞,精騎五百足矣。」帝然其計,於是命永代昭,以五百騎倍道兼進,遂破平之。
  8. ^ 《周書·卷三十六·列傳第二十八》:帝西遷,永時不及從。大統初,乃結宗人,潛謀歸款。密與都督趙業等襲斬西中郎將慕容顯和,傳首京師。以功別封昌平縣子,邑三百戶,除北徐州刺史。從擒竇泰,復弘農,破沙苑,並有戰功。進爵為公。河橋之役,永力戰先登,授南汾州刺史。累遷大都督、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散騎常侍、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賜姓爾綿氏。魏廢帝元年,授恆州刺史。於時朝貴多其部人,謁永之日,冠蓋盈路。當時榮之。孝閔帝踐阼,進爵廣城郡公,轉文州刺史。入為工部中大夫,遷軍司馬。保定四年,拜大將軍。
  9. ^ 9.0 9.1 《北史·卷六十七·列傳第五十五》:及帝西遷,永時不及從。大統初,乃結宗人,潛謀歸款。密與都督趙業等襲斬西中郎將慕容顯和,傳首京師。以功別封昌平縣子,徐州刺史。從禽竇泰,復弘農,破沙苑,並有戰功,進爵為公。河橋之役,永力戰先登,授南汾州刺史。累遷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賜姓爾綿氏。廢帝元年,授恆州刺史。於時朝貴多其部人,謁永之日,冠蓋盈路,當時榮之。周孝閔帝踐阼,進爵廣城郡公。歷文、瓜二州刺史,戶部中大夫。保定四年,拜大將軍。永曆任內外,所在頗有聲稱,輕財好士,朝野以此重焉。
  10. ^ 《周書校勘記·卷三十六·列傳第二十八·一0》:天和四年授小司寇 「四年」,英華爾綿永碑作「二年」。
  11. ^ 《周書校勘記·卷三十六·列傳第二十八·一一》:尋為右二軍總管 英華爾綿永碑作「左廂第三軍總管」。
  12. ^ 《周書·卷三十六·列傳第二十八》:永曆任內外,所在頗有聲稱。輕財好士,朝野以此重焉。前後累增凡三千九百戶。天和四年,授小司寇。尋為右二軍總管,率兵北道講武。遇疾,卒於賀葛城,年六十八。喪還,高祖親臨。贈使持節、柱國大將軍、同華等五州刺史,諡曰基。子岌嗣,官至儀同三司、兵部下大夫。
  13. ^ 《北史·卷六十七·列傳第五十五》:天和四年,授小司寇。尋為右二軍總管,率兵北道講武。遇疾,卒於賀葛城。喪還,武帝親臨,贈使持節、柱國大將軍、同華等五州刺史,諡曰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