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得經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畢得經

畢得經(Horace Tracy Pitkin;1869年—1900年7月1日),美國公理會差會傳教士,在1900年義和團事件期間在中國保定被殺。為了紀念他,母校耶魯大學的學生建立了雅禮協會[1]

早年[編輯]

畢得經於1869年出生在費城。他的母親是耶魯學院的創建人伊利胡·耶魯的後裔。畢家住在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縣的曼徹斯特。1884年,畢得經就讀於坐落在新罕布殊爾州埃克塞特鎮的名校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學院,在中學時代已頗為虔誠,熱心於校園福音工作,在校園基督教奮進運動中發揮了主導作用,使得當地的酒館紛紛歇業改行。他在1888年19歲時進入耶魯大學,在音樂、寫作和志願者活動方面表現出色,帶領學生團契和主日學,因陽光的性格和堅定的信念而廣受讚賞。[1]

1889年夏天,畢得經和他領導的學生團契前往馬薩諸塞州由佈道家德懷特·萊曼·穆迪開辦的北田學校(Northfield School),參加一年一度的北田佈道會(Northfield Conference),在佈道會上,他深受穆迪的呼召「在我們這一代,將福音傳遍世界」的吸引,帶頭簽署了學生志願運動的誓言:「我願意、渴望、如主應允,成為一位海外傳教士。」(I am willing, and desirous, God permitting, to be a foreign missionary.)。由於他的熱切,帶動了大批學生一同加入海外宣教事業。1892年從耶魯大學畢業後,他進入紐約協和神學院,又擔任學生志願運動的秘書一年。1894年,他與畢業於馬薩諸塞州曼荷蓮學院的未婚妻雷蒂莎(Letitia Thomas),一起申請加入美國公理會差會[1][2]

在中國工作和殉道[編輯]

1896年,畢得經畢業於紐約協和神學院,並和雷蒂莎結婚。新婚夫婦於1896年11月從紐約啟航,經過聖地、埃及和印度,於1897年3月7日到達上海,5月在天津登陸。在直隸省保定,接受美國公理會差會的中文訓練。

1900年發生義和團事件,6月,清廷明確表示支持仇教排外的義和團,將主張鎮壓的直隸布政使廷傑調離,而將主張扶植的廷雍升任為直隸布政使。廷雍下令緊閉城門,不許傳教士和中國基督徒逃走,並派張協戎督兵鎮壓教民,任由義和團在數日內,將直隸省的教堂幾乎全數燒毀,許多傳教士被殺。其中在保定的新教傳教士及其子女23人,全部在6月30日和7月1日(農曆六月四、五日)兩天內,在南城外的鳳凰台(今環城南路醫藥公司西側)被殺,中國教徒被殺100多人。殉道者中包括北關教堂的美北長老會傳教士,包括莘格思(Frank Edson Simcox,)牧師一家五口,侯德祚醫生(Cortlandt V. R. Hodge)夫婦,羅著志醫生(羅子云,George Yardly Taylor);南關教堂的美國公理會傳教士畢得經牧師、莫姑娘(Mary Susan Morrill)及顧姑娘(Annie Allender Gould )三人;以及在保定的英國內地會傳教士顧正道(William Cooper)和貝格耨(Benjamin Bagnall)。畢得經是在7月1日遭斬首,他的頭被祭於義和團所拜的神祇桌前,又掛在保定府前三天三夜。當時,他的妻子和尚在襁褓中的兒子小何理正在美國[3]。畢得經請老萬留給家人遺言:「如今我們或許不能活着看到動亂的結局,然而,這是為了最高的使命而就義。請告訴小何理的母親,祝福小何理,他父親的遺願就是當何理25歲的時候,要以宣教士的身份回到中國。」

畢得經的死促使耶魯大學的一些學生創建了一個組織,向中國派遣傳教士。一個學生說「畢得經的殉難... 讓我下定決心,看看是否可能,讓我們作為耶魯人,為畢得經的犧牲,以某種方式作出補贖。」雅禮協會(The Yale Mission in China)成立於1901年6月。[4]

參見[編輯]

參考[編輯]

註釋[編輯]

  1. ^ 1.0 1.1 1.2 "Horace Tracy Pitkin 1869 ~ 1900,"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Christianity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5-02-15.
  2. ^ Brandt (1994),第??頁.
  3. ^ Chapman (2001),第2-3頁.
  4. ^ Ng (2012),第56-57頁.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