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波洛特尼科夫起義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博洛特尼科夫農民軍在莫斯科附近的尼什尼耶科特利與沙皇軍的戰鬥

波洛特尼科夫起義(俄語:Восстание Болотникова,1606-1607)是一場沙皇俄國爆發的農民起義。1601年至1603年,沙俄發生嚴重災荒。1606年夏天,農奴出生的波洛特尼科夫英語Ivan Bolotnikov烏克蘭北部領導哥薩克農奴農民發動起義[1]

起義軍很快朝莫斯科進發,擊敗沙俄軍隊,殺死貴族,奪取土地,極盛時期一度佔領70多座城鎮。1606年9月,起義軍攻佔卡盧加,10月,起義軍包圍莫斯科,人數多達10萬人。同時起義軍向城內發送傳單,號召市民殺死貴族和商人,農民殺死封建主,但是要保護賢良的沙皇。[2]不過由於起義軍中有人叛變,未能攻佔莫斯科,12月2日,波洛特尼科夫率領起義軍撤退至卡盧加,轉而在1607年5月攻佔圖拉,與另一隻起義軍匯合,但同時沙皇軍隊也開始圍攻圖拉,並修建大壩,攔水灌城[3]。1607年10月,圖拉被沙俄軍隊攻佔,波洛特尼科夫被俘殺,起義被鎮壓[4][5]

參考資料[編輯]

  1. ^ 《历史学考研词典》. 仝晰綱主編 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2010 第319頁. [2020-07-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06). 
  2. ^ 《文史哲学习辞典》. 蔣錫金主編 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0 第673頁. 
  3. ^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 初稿》. 杭州大學歷史系世界史教研組編 杭州大學歷史系世界史教研組 1973 第390頁. [2020-07-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20). 
  4. ^ 《军事大辞典》. 鄭文翰主編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1992 第1396頁. 
  5. ^ 《大学历史词典》. 陳瑞雲主編 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1988 第781頁. [2020-07-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