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海陽義園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海陽義園(原名山東會館)
北京市朝陽區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呼家樓南里2號
分類古建築
時代
編號1-?
認定時間1986年

海陽義園,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市朝陽區呼家樓南里2號,是清代山東省海陽縣人士在北京創建的義園。[1][2]1986年,朝陽區人民政府公佈「山東會館」為「北京市朝陽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後來該項目更名為「海陽義園」。在朝陽區文化委員會立的北京市朝陽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牌上,該項目為「海陽義園(原名山東會館)」。

歷史[編輯]

海陽義園位於朝陽區呼家樓南里,創建於清朝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海陽縣舊稱海陽邑,隸屬山東省登州府,今屬山東省煙臺市。清朝雍正十二年(1734年)置海陽縣,因為該縣位於黃海以北而得名。《登州府志》記載:「以其地在海之陽,故名。」清朝乾隆《海陽縣誌》記載該縣「民多樸野,性皆獷直,猶有古風。凡有施為,質多而文少。」[1][2]

海陽義園是為在北京的山東籍商人提供養病、停靈、安葬、靈柩回籍等服務的場所。海陽義園由山東海陽籍旅居北京人士王樂義、李天階募創,「專為邑人之客都者養病停柩之所」,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辦理義舉一百餘年」。[1][2]

海陽義園如今由北京市朝陽區房屋管理局呼家樓管理所管理使用。[1][2][3]

建築[編輯]

海陽義園現存一處帶跨院式四合院,佔地面積1200多平方米,坐北朝南。正門是垂花帶影壁門。正房為北房,前出廊,面闊三間,帶有東西耳房各兩間。院內東南角的東配房南山牆南側立有清朝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重修海陽義園碑記》「樂善好施」石碑一通,碑文記載有海陽義園的四至,還有捐資重修海陽義園的裕興號、永興號、義泰號、永順號、合義草鋪等等商號名以及鄧侃、包恆道、王振、辛鳴琴、於保仁、王岳增等等人名800餘個。[1][2]

《重修海陽義園碑記》刻於「大清光緒二十九年歲次癸卯荷月望日」(1903年農曆六月十五日)。碑文稱:「京師朝陽門外大橋東三里許,舊有山東海邑義園,專為邑人之客都者養病停柩之所。道光二十五年,王君樂義、俊亭,李君天階、長春募創也。園中一切佈置及夫歲修歸櫬之規條悉臻完備,遠近耳其事者,莫不稱善舉焉。庚子秋洋兵入都,門窗樀壁被毀無餘,加以壬寅夏秋之交瘟疫盛行,死亡相繼,積有百餘柩。爾時修葺、歸櫬之費浩於往昔,兵燹以後啇力不支,兗戶勸募尤艱於往昔。先正之義舉幾乎難為繼矣。芸圃徐公名芳典者,不辭其難,約同鄉諸君子先募有千餘金,容冬將百餘柩發歸故里。今春又募得六百餘金以作修補費。」[1][2]

參考文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