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白條雙鋸魚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白條雙鋸魚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輻鰭魚綱 Actinopteri
目: 鱸型目 incertae sedis
科: 雀鯛科 Pomacentridae
屬: 雙鋸魚屬 Amphiprion
種:
白條雙鋸魚 A. frenatus
二名法
Amphiprion frenatus
異名
  • Amphiprion polylepis
    Bleeker, 1877
  • Prochilus polylepis
    Bleeker, 1877
  • Amphiprion macrostoma
    Chevey, 1932

白條雙鋸魚,又稱白條海葵魚,俗名為紅小丑魚、紅單葵雙鋸齒蓋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雀鯛科的其中一

白條海葵魚 (俗稱紅小丑魚), 攝於台灣綠島石朗生態保護區. 主要與紅海葵科的海葵共生。其鮮豔的體色是水肺潛水員最愛拍攝的對象之一。

分佈[編輯]

本魚分佈於西太平洋區,包括馬來西亞新加坡日本南部、台灣印尼密克羅尼西亞帕勞等海域。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琉球群島。[2]

深度[編輯]

水深1至12公尺。

特徵[編輯]

本魚體長為體高的1.8至2.1倍。成魚呈現明亮的橙紅色,在眼睛後面有白色的頭條或垂直條紋,在頭部上方相連,並具有獨特的黑色輪廓。雌魚主要是兩側呈黑色。雄魚體型小得多,整體呈紅色。幼魚呈深紅色,有兩到三條白色條紋[3],尚未有其他體色變異的紀錄。背鰭前中央鱗片約不超過眼窩前緣。背鰭硬棘9至10枚;軟條16至18枚;臀鰭硬棘2枚;軟條13至15枚。體長可達14公分。

生態[編輯]

本魚主要生活在珊瑚礁潟湖,常和海葵共生,因為它的皮膚對海葵的毒液有免疫能力,故躲在海葵中,不啻是得到良好的保護,具有嚴格的階級劃分,雌魚最大,繁殖中的雄魚第二大,並且隨着等級下降,雄魚非繁殖者逐漸變小,如果唯一的繁殖雌性死亡,繁殖的雄魚將變成雌魚,而最大的非繁殖者將成為繁殖的雄魚,以藻類浮游生物為食。

相似種[編輯]

經濟利用[編輯]

多為觀賞魚,不供食用。

參考文獻[編輯]

  1. ^ Jenkins, A.; Allen, G.; Myers, R.; Yeeting, B. & Carpenter, K.E. Amphiprion frenatus.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7, 2017: e.T188518A1886965. doi:10.2305/IUCN.UK.2017-2.RLTS.T188518A1886965.en可免費查閱. 
  2. ^ 2.0 2.1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白条双锯鱼. 《中國動物物種編目數據庫》.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3. ^ Fautin, Daphne G.; Allen, Gerald R. Field Guide to Anemone Fishes and Their Host Sea Anemones. Western Australian Museum. 1992: 78. ISBN 978-0-7309-52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