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光亮度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相對光亮度 遵從(光)亮度的光度定義和人類視覺的光譜加權。但(光)亮度是以「坎德拉每平方米」為單位,而相對光亮度歸一化為 0.0 至 1.0 (或1 至 100), 其中1.0 (或100)是理論上完美100%反射面作為參考白色[1] 與光度學定義一樣,相對光亮度與特定方向的光通量密度有關,是由國際照明委員會標準觀察者的光度函數 y(λ) 加權的輻射通量密度。

在描述與眼睛(對明暗)的適應狀態和參考白色相關的感知時,顏色或外觀模型中使用相對值很方便。例如,在印刷媒體的印前,從印刷品反射的光的絕對亮度取決於特定的照明,但使用相對亮度的色貌模型可以通過給定的參考光源(如室內的標準白熾光源)來預測外觀。

相對光亮度和比色空間[編輯]

對於CIE_1931色彩空間XYZ和xyY,字母是相對光亮度。如果給定的例子的最大光亮度,主觀感受亮度,則相對光亮度是:

相對光亮度和「伽馬編碼」的色彩空間[編輯]

(和)隨光的量而線性變化。在轉換到 Y 或 XYZ 空間之前,必須對RGB分量做伽馬矯正,幾個常見的RGB色彩空間用冪指數2.2:

相對光亮度可以按照具有相同原色和白點定義的ITU-R BT.709SRGB色彩空間計算:[2]

相對光亮度和認知空間[編輯]

是與光的強度為線性關係。但人類對明暗的感知是非線性的。

對於L*a*b*L*u*v*英語L*u*v*色彩空間分量是感知明度 (讀作"L star" ,不要與光亮度混淆)。意圖與人類視覺對明暗感知為線性關係。由於人類對光的感知是非線性的,相對於光亮度也是非線性的。

參見[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1. ^ Poynton, Charles. Digital Video and HDTV: Algorithms and Interfaces. Morgan Kaufmann. 2003. ISBN 1-55860-792-7. 
  2. ^ ITU Parameters for HDTV (PDF) 6. Item 3.2: ITU. 2015: 3 [9 October 202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2-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