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家起義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英家武裝起義
日期 中華民國1947年6月5日
地點
結果 共產黨起義成功,後被鎮壓
參戰方

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武裝人員

  • 村民群眾

 中華民國鐘山縣政府

指揮官與領導者
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吳贊之
張贊周
孫憶冬
姚大年
 中華民國 英家鄉鄉長陳智訓
 中華民國 鐘山縣縣長謝中天
兵力
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武裝人員60餘
群眾300餘
英家鄉自衛隊和職員數人
平樂專署50名保安隊員
謝中天從鐘山縣城調派的100餘名自衛隊[1]
傷亡與損失

英家武裝起義又稱英家起義,指1947年6月5日,發生在廣西省鐘山縣英家鄉的共產黨武裝人員武裝反對國民政府的暴力事件。此事件為廣西在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中國共產黨武裝反對國民政府統治的肇始。

背景[編輯]

1925年,在上海求學的鐘山籍學生廖祥勛從上海回到鐘山開展地下革命活動,在家鄉燕塘鎮玉坡村創辦「平民夜校」和「玉成小學」,宣傳共產黨思想。[2]廖因此成為鐘山縣第一位中國共產黨員。

1935年10月,湖南籍中共黨員陳學仁到鐘山縣英家鄉,發展張贊周、朱維新等加入中國共產黨,並建立鐘山縣第一個基層黨組織——中共英家支部。[3]

1941年8月,經中共廣西省工委批准,英家支部升格為英家特別支部,隸屬省工委直接領導,並分設英家支部、英家農村支部。1942年7月9日,在桂林的中共廣西省工委遭破壞,省工委書記錢興組織全省黨組織和黨員轉移到農村,10月,省工委轉移到鐘山縣英家鄉。[3]

1947年4月11日至18日,中共廣西省工委在廣西橫縣陶圩鄉六秀村召開各地區主要負責幹部會議,會議討論了當前的政治形勢和黨的鬥爭方針,總結1942年桂林「七·九」事件以來廣西共產黨開展的工作,並研究如何發動武裝起義,開展武裝鬥爭。會上省工委書記錢興作了《一切為着準備武裝起義而鬥爭》的政治報告,制定了「積極準備武裝起義,廣泛發動游擊戰爭,創建游擊根據地,摧毀反動政權,建立新解放區」的總任務、總方針。[4]

經過[編輯]

1947年6月5日傍晚,以成立「農民福利會」的名義,吳贊之、孫憶冬、姚大年、張贊周等50多名中共武裝人員和300多名村民,在油榨垌村的白岩塘泉公廟集結。晚上9時,吳贊之站到神台上宣佈舉行武裝起義。接着武裝隊員分為3個中隊,分別在中隊長羅玉堅、曾昭柱、何鐸賢的帶領下,以左臂系白毛巾為標誌,向英家鄉公所和英家糧倉進發。晚10時,由孫憶冬率領的武裝隊員包圍英家鄉公所,解除了鄉公所自衛隊的武裝,俘虜了鄉長陳智訓。另一路由姚大年率領的武裝隊員則制服英家糧倉守倉人員,佔領了英家糧倉[1]。兩個預定的攻擊目標在不費一槍一彈中被佔領。起義結束後統計,共繳得步槍九支,手槍三支,子彈二百六十多發,電話機一部,開倉分糧三千多擔。同時中共武裝人員還燒毀了鄉公所檔案、公文信件及英家鄉公所的牌子。[5]

對於英家鄉公所的自衛隊員和普通職員,經河南省籍中共黨員孫憶冬訓話和教育後,予以釋放。[5]

6月6日下午,國民政府鐘山縣縣長謝中天派自衛隊100餘人到英家進行鎮壓,400餘名群眾被關押。起義隊伍被迫進行轉移。[1]起義領導人吳贊之、張贊周等人分別轉移到桂東各地和廣東西江游擊區。[6]

影響[編輯]

中共英家特別支部組織和發動的英家武裝起義,打響了中共廣西省工委橫縣會議後,中共廣西地下黨武裝反對國民政府的第一槍,揭開了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廣西各地武裝暴動的序幕。[4]

紀念[編輯]

英家武裝起義舊址—英家粵東會館

參考資料[編輯]

  1. ^ 1.0 1.1 1.2 《鐘山縣誌》p577,鐘山縣誌編纂委員會編,廣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3月出版
  2. ^ 2.0 2.1 《今日鐘山》2012年第3期
  3. ^ 3.0 3.1 《鐘山風》,2012年第三期,潘紹作 鍾世萍文章《紅色鐘山 山水畫廊》
  4. ^ 4.0 4.1 英家起义:解放战争时期广西武装起义第一枪(上). 人民網. [2012年8月3日] (中文(中國大陸)). [永久失效連結]
  5. ^ 5.0 5.1 《中國共產黨鐘山歷史(1921~1949)》p70-p72,中共鐘山縣委員會黨史辦公室編,2011年11月印刷,內部資料
  6. ^ 钟山县红色革命历史情况简介. 人民網. [2012年12月6日] (中文(中國大陸)). [永久失效連結]
  7. ^ 钟山县英家起义地址简况. 廣西新聞網. [2009年3月9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年5月5日) (中文(中國大陸)). 
  8. ^ 我县举行纪念中共广西省工委转移钟山70周年暨英家起义65周年大会. 中國·鐘山信息網. [2012年6月6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年3月4日) (中文(中國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