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德林 (翻譯家)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趙德林(1921年—1999年),男,錫伯族,覺羅氏(漢譯趙姓),筆名等等。新疆尼勒克縣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官員、翻譯家[1]

生平[編輯]

趙德林的祖先是清朝新疆伊犁錫伯營正白旗(三牛錄)人。趙德林的父母在清朝光緒八年(1882年)從伊犁河南岸的錫伯營調到新組建的惠遠新城新滿營。這批調去的錫伯族軍民,史稱「伊車滿洲」(即新滿洲)。伊犁辛亥革命爆發之後,新滿營建制瓦解,趙德林的父母再沒有回原籍,而是遷居尼勒克縣喀拉蘇鄉(原伊犁將軍府滋生牧場)。趙德林在尼勒克和伊寧度過童年。[1]

趙德林小時候在喀拉蘇、伊寧上小學,學會錫伯文維吾爾文哈薩克文。後來到迪化(今烏魯木齊)學習漢語文。1938年,自迪化第一中學畢業,回到伊犁。此後,又到伊犁的俄羅斯學校學習俄語[1]1940年,在錫索滿文化促進會提議下,伊寧市民族中學(又稱五族中學)設立兩個錫伯班,招收錫伯族學生60多名,第一任班主任為趙德林。[1][2]1943年,趙德林考入新疆學院土木系。[1]

1945年6月參加三區革命,趙德林在三區革命政府宣傳部工作,兼任《伊犁日報》漢文版、《民主報》主編。其期與人合作將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譯為維吾爾文。1948年,任蘇木爾縣(今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錫、索、滿文化協會會長。同年,調到三區革命政府內務部任職。1949年9月8日,作為翻譯,隨新疆代表團的賽福鼎·艾則孜阿里木江·哈肯巴也夫塗治等人自伊犁出發,9月15日抵達北京,9月21日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趙德林任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黨和國家領導人與新疆代表團會談的翻譯,並且筆譯《共同綱領》等大會文件。1949年10月1日,趙德林登上天安門城樓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並且在大會上翻譯賽福鼎的講話。趙德林是新疆少數民族幹部中首位翻譯毛澤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講話的人,也是參加開國大典的唯一一位錫伯族人。還作為翻譯參加了黨和國家領導人與新疆代表團的會見和合影。[1][3]

中共中央新疆分局書記王震、副書記徐立清及各位委員分別介紹,1949年12月30日,趙德林等15位新疆各民族幹部在中共中央新疆分局所在地迪化市新疆分局辦公大樓集體宣誓加入中國共產黨(無候補期),趙德林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中國共產黨在新疆發展的首批少數民族黨員之一。趙德林的入黨介紹人是徐立清鄧力群[4][5]

1952年,賽福鼎主席率翻譯兼秘書趙德林到蘇聯莫斯科,為在新疆建立中蘇石油和有色金屬這兩個公司而談判。時值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到莫斯科為斯大林祝壽後並與蘇共談判,趙德林再度見到毛澤東和周恩來。趙德林在蘇聯為毛澤東主席舉辦的答謝宴會上擔任翻譯時,見到斯大林胡志明。趙德林成為唯一見過斯大林、胡志明的錫伯族人。[1]

1953年,趙德林進入中共中央黨校新疆第一班學習。[1]1954年3月17日,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成立,新疆黨政代表團(舒慕同為副團長、趙德林為團員)出席成立大會,沙陀當選為該自治縣首任縣長。[3]

1955年,調到北京任民族出版社副社長、副總編、黨委副書記。任內,主持或參加《毛澤東選集》各卷、歷屆中共黨代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全國政協會議等的文獻的維吾爾文、哈薩克文版的編譯審定。文化大革命期間,下放江西參加勞動。1975年,經周恩來提名,調回北京擔任民族出版社社長、黨委書記等職。1977年,主持《毛澤東選集》第五卷民族語言翻譯工作。他曾任第三屆、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還曾任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理事、副會長,中國少數民族語言學會理事、副會長,中國突厥語學會理事,錫伯語學會理事等職務。[1]

1985年,趙德林調回新疆,歷任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協第五、六屆委員會委員、第六屆委員會常委、文史資料委員會副主任。1989年12月,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為趙德林授予榮譽證書,表彰他從事民族工作30年。1993年6月,中央民族大學滿學所聘趙德林為顧問。[1]

1999年,趙德林在北京病逝,享年79歲。骨灰安放在八寶山革命公墓[1]

著作[編輯]

  • 論文:《少數民族語文翻譯工作》、《繼續前進,開創新局面》、《加強民族語文翻譯研究、開創民族語文翻譯工作的新局面》、《國內外滿語研究簡介》。
  • 譯著:《新民主主義論》、《紅旗雜誌文章譯文集》、《什麼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哲學》等。
  • 編撰《俄、哈、漢簡明辭典》[1]

參考文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