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緣地帶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邊緣地帶和心臟地帶

邊緣地帶Rimland)是耶魯大學國際關係學教授尼古拉斯·斯皮克曼提出的一個概念。他認為,地緣政治是一個國家根據其地理因素對其安全政策進行的規劃。這一概念描述的主要是國家或大陸的海洋邊緣,尤其是人口稠密的歐亞大陸西部、南部和東部邊緣。

他批判麥金德高估了「心臟地帶」的戰略重要性,後者認為心臟地帶地域遼闊遼闊、處於中心的地理區位,且陸權相對海權擁有絕對優勢。麥金德認為,心臟地帶不會成為歐洲的潛在樞紐,因為:

  1. 當時的俄羅斯西部是農耕社會。
  2. 工業基地位於烏拉爾山脈以西。
  3. 該地區的北部、東部、南部和西南部都有重要的交通阻隔(冰凍和低溫、高山等)。
  4. 陸權和海權從來都不是簡單的對立關係。

斯皮克曼認為,從控制歐亞大陸的角度而言,環繞歐亞大陸的沿海邊緣地帶比中亞地區(所謂的心臟地帶)更重要。斯皮克曼的這一觀點也成為了美國二戰後對蘇聯實施「圍堵政治」的基礎。

因此,在他看來,與「邊緣地帶」相比,「心臟地帶」的作用似乎沒有那麼重要。

概念[編輯]

根據斯皮克曼的說法,「誰控制了邊緣地帶,誰就統治了歐亞大陸,誰統治了歐亞大陸,誰就控制了世界的命運。」

哈爾福德·麥金德(Halford Mackinder)所說的「邊緣地帶」(Rimland)分為三個部分:

邊緣地帶或內新月地帶積聚了世界上大部分的人口以及世界上大部分的資源。邊緣地帶位於心臟地帶和邊緣海域之間,所以它的地理位置比心臟地帶更重要。它包括小亞細亞阿拉伯伊朗阿富汗東南亞中國朝鮮東西伯利亞(除俄羅斯外)。

上述國家都處於海權和陸權之間的緩衝區內。邊緣國家是圍繞歐亞大陸的「兩棲」國家。

雖然斯皮克曼接受前兩個定義,但他拒絕將亞洲國家簡單地歸為一個「季風地帶」。無論是從地理還是文明的方面看,印度印度洋沿岸地區,以及印度文化都與中國截然不同。

「邊緣地帶」的決定性特徵在於它是一個介於心臟地帶和邊緣海洋大國之間的中間地帶。作為陸地大國與海洋大國之間的兩棲緩衝區,它必須進行兩面防禦,因為這是其安全問題的根本所在。相比麥金德提出的內部或邊緣新月概念,斯皮克曼提出的邊緣地帶的概念與阿爾弗雷德·賽耶·馬漢主張的「有爭議的區域」(debated and debatable zone)的說法更為相似。

邊緣地帶的重要地位源於它的人口比重、自然資源工業發展。斯皮克曼認為這些要素的重要性是邊緣地帶在地理區位上勝過心臟地帶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原因(而麥金德則認為外圍或海島新月地帶是圍堵心臟地帶的最重要因素)。

適用性和變體[編輯]

斯皮克曼呼籲將邊緣地帶國家進行合併,以確保他們都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倖存。隨着德國的戰敗和蘇聯的崛起,斯皮克曼的觀點在美國遏制共產主義影響的冷戰政策制定中逐漸被人們接受。

但是由於邊緣地帶的各州有不同程度的獨立性,以及各種各樣的種族文化,它不受任何單一勢力的控制。

Spyros Katsoulas博士引進了邊緣地帶橋(Rimland Bridge)的概念來描述歐洲亞洲之間的樞紐,其中包括了希臘塞浦路斯土耳其[1] 這一新術語的目的不是要反駁,而是要補充斯皮克曼的理論,並強調東地中海的特殊戰略意義以及其內在的不穩定性。邊緣地帶橋被定義為連接邊緣地帶歐洲和亞洲部分的緩衝和中轉地帶,它有三個主要特徵。它既是戰略要塞,也是有價值的通道,但由於希臘土耳其的長期競爭,它也是一個危險的破碎地帶

批評[編輯]

  • 這是一個自我實現的預言。
  • 在他的空中力量概念中,他沒有考慮攜帶核彈頭的現代導彈。
  • 邊緣地帶不是一個區域,而是一個單位,或者是地理多樣性的縮影。
  • 邊緣理論對亞洲國家有偏見。
  • 邊緣地帶理論沒有考慮到其內部不同國家之間正在發生的各種衝突(如印巴衝突等)

參見[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1. ^ Katsoulas, Spyros. The United States and Greek-Turkish Relations: the Guardian's Dilemma. 2022: Ch. 2: The geopolitical context. ISBN 9781032123370.